清华大学今年招生出“新招”:被录取的本科新生将不受文理分科以及所报考专业的限制,在录取过程中可依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专业。学生在被清华录取后,就能提出专业意向申请,若通过学校专家组的综合素质面试考察,经学校招生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即可直接进入其所申请的专业学习———即文科考生可“直达”自己喜爱的理工科专业就读,反之亦然。
如今,不少高校虽已在学生就读一段时间后放宽转专业限制,模糊文理分界,但清华此次将选择权放在“进门”时刻,尚属首次。这一举措,给教育部门和社会传递了怎样的“信号”?
沪上高校探索力度不及清华
据了解,在清华大学之前,本市不少高校已在打破学科、专业限制,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如在今年的高招中,同济大学延续了前一年按专业大类招生的做法,填报该校部分志愿时“只分大类、不分专业”。学生在完成一二年级学业后,可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兴趣特长在专业大类中选择具体专业。也有不少学校放宽了在校学生转专业限制。如去年起,复旦将转专业名额从原来的15%提高到20%。
对专业选择的更大自由,如今正成为各高校在优秀生源争夺中的有力砝码。上海交大去年对各省市高考成绩前30名的优秀学生,除享受奖学金外,进校后由过去的3个月内变成2个月内即可在全校范围内重新选择专业或学院。从力度上看,还没有此次清华大学这么大。
学生自主选择,提升学习动力
清华“招生新政”出台,各高校探索频频。对此,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章仁彪认为,在进大学之初,再给考生一次专业选择机会,其深层次意义在于,进一步扩大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时的自主选择权,帮助其在大学学习中寻找适合自己的专业,提升学习动力,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专家指出,培养社会进步所需要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需要的不是“因为考进这个专业所以只能学”的学生。因此打破文理壁垒意义深远。
据了解,国外相当部分高校在“文理不分科”、“模糊专业分野”方面早已有了多年实践,走得更远。如在斯坦福大学,学生直到第三、第四年才选专业。在德国不少高校,学生进校后的专业选择秉持“宽选严读”的原则,可自由申请进入自己理想的专业就读,但若入读后连续三次主课考试未能通过,就会面临劝转甚至劝退。
引逼中学教改,导向“文理兼备”
清华本科招生打破文理分科,印证了高校尤其是名校的态度:青睐“文理兼备”的学生,愿意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会。而与“文理兼备”相矛盾的,是时下许多中学为迎合高考,早早分班,学生主攻高考科目,其他科目随便学学。
不少高校教师认为,高中文理分科,不仅使得学生知识面有所缺陷,而且其思维方式产生了“偏科”,导致他们在专业学习中“底气”不足。如今的高校,越来越多的学科和专业已打破了文理的“分界线”,逐步走向融合。比如,清华大学的建筑学院,原先主要招收理科生,现在也向文科生敞开大门,学校认为充满灵性的文科生学建筑有独特优势。复旦大学人文学院下属的历史地理学专业,也是文理考生兼收。
高中是否取消文理分科,教育部门还在调查研究。但不少教育专家认为,清华招生改革向中学发出这样的信号:大学欢迎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情怀的学生。高中教育无论分科与否,都需要在课程设置中注重文理相对平衡,赋予学生广阔视野,锻炼他们多元思维模式,提升综合素质。本报记者 彭德倩 徐敏
相关链接:
责编:李秀伟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