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绵阳市涪城区发现一个大规模秦汉墓群。其中秦汉时期古墓葬17座,出土随葬器物千余件,具有极大的考古价值。最让人惊讶的是,其中两处砖室墓,均建成阶梯状,如同现代的跃层式建筑,并出土了大量陶器,墓主身份尊贵。据介绍,这次发现是我省5·12灾后重建工作中最大一次抢救性考古发掘。
现场
墓中发现两千年前的人牙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绵阳市涪城区磨家镇小横山子发掘现场。只见一片工地中间,约3000平方米区域被拉上警戒线,并有“考古重地 不得入内”的警示语。远远望去,土坎上被挖开的墓室中散放着乌黑的木板。“那是土坑木椁墓的木椁。”旁边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据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周科华介绍,墓群所在地为绵阳师范学院新校区安置小区工地,在4月26日的施工中被发现。5月1日,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绵阳市文物管理局组成联合考古队正式开始发掘和清理。近一个月来,考古队在约3000平方米范围内发现战国晚期至东汉中晚期古墓葬17座,规模和时间跨度极大。其中,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的土坑木椁墓13座,东汉中晚期砖室墓4座,还出土了铜、铁、陶质和漆木器等随葬器物千余件。其中一个土坑墓中,除了极具汉代特点的五铢钱,竟然还有残存的人骨和牙齿。
记者还在现场看到一个铜质弩机残件。周科华告诉记者,弩机是射箭的工具,为战国晚期器物,可能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铜质弩机,考古价值极大。另外,还有铁剑、铁斧、蒜头壶、陶罐、陶俑等也较有特色。
砖室墓
墓主身份显赫 不比一般
在发掘现场西北角,记者看到了一个砖室墓(10号墓)。只见该墓长约3.8米、宽约2.7米,四周及墓地均为砖砌而成,墓壁砖上刻有精美纹饰,虽然墓门已经残破,但整个墓比较完整。而令人称奇的是,该墓墓底被分成了阶梯状的两层,上下落差约35厘米,其中散落着各种陶质器物,包括陶耳杯、陶鸡俑、陶头俑、陶质花纹印章等。“还是个跃层式哦!”据介绍,这样的“跃层式”砖室墓共有两处,在四川地区和中原地区都非常少见。“墓内没有金属器物,可能在葬后不久就被盗了。”而根据剩余的大量陶质随葬品来判断,墓主人可能身份较高。除了4座砖室墓,还有13处土坑木椁墓,均为战国至西汉时期极为流行的墓葬形式。
据介绍,早在1993年,文物工作者在距此两公里处的双包山,曾发现一大型的西汉木椁墓群,墓内出土了包括经脉漆人在内的大量珍贵文物。有学者认为,根据双包山汉墓出土的银缕玉衣残片及漆耳杯上的文字推测,墓主有宫寝,身份极为高贵,当在列侯以上。因此,双包山汉墓的主人很可能是当时的什邡侯家族墓。由于两处墓群相距甚近,时代相近,两者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
考古人员据此推断,小横山子墓地与双包山汉墓属于同一种文化,并有可能依此线索找到同时期涪县县城遗址。据史料记载,涪县县城建于西汉高祖年间,目前找不到遗址的具体地址。
相关链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