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晴
召开紧急会议,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分3组:查灾救灾组、后勤组、协调组。初步统计全乡灾情:1200多户的房屋八成倒塌,4000多人无家可归,100多人死亡,失踪150多人,重伤50多人,200多人轻伤。急需食物、帐篷、药品等。手机没信号,组织人员搭建临时住处。告诉文小平他家被埋,他没有回家,还是去村上查灾。感动,心酸,担忧。
【采访补记】石坝灾情严重,一些村社瞬间消失,大量人员伤亡,全乡群众无家可归,人心惶惶。没有时间悲伤,当务之急是救人,舒云组织乡干部分赴各村社,搜救被困人员,查核灾情,安抚民心,组织群众自救互救。
石坝与外界交通、通讯阻隔,这一天,舒云还是没有得到父母的消息。
5月14日,晴
灾民基本稳定,但还有很多事要做。罗清平带来纸条,父母受伤严重,叫回家照顾。托人带纸条转告父母:石坝灾情严重,无法离开,请二老自己保重!下午两点,副县长李开明来了,汇报灾情,李副县长安排工作。并告诉我父母可能受伤严重,可以回家看看。走不开。下午6点过,再接龚玉军带的纸条:父母去世,请速回家处理后事。泪流。
托人带纸条给罗清平:“帮忙联系姐姐,石坝的灾情非常严重,不能回家。儿不孝,请姐姐安葬好父母!”心痛,没能见上父母最后一面,儿不孝!
【采访补记】噩耗传来,舒云流泪了。父亲今年68岁,母亲64岁,本是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遗憾的是,舒云长期在外乡任职,姐姐远嫁绵阳,哥哥在广东打工,都没能侍奉在父母身边。
一张张纸条传来,舒云一次次感到揪心,但每次都把纸条塞进口袋,继续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父母在期盼中逝去,舒云悲恸、愧疚……
5月15日,晴
有灾民自发转移关庄镇,关庄压力大,要想办法。安排后勤组、查灾组人员做群众安抚工作,组织群众在废墟里掏粮;安排协调组步行关庄了解转移人员情况。去了三江村,灾情严重,恢复重建任务艰巨。接姐姐纸条:父母后事已处理,好好工作,照顾好自己,保重身体。心稍宽慰,爸妈安息吧。
【采访补记】一支来自北京的消防武警部队前一天抵达,立即投入抗震救灾战斗中,他们搜救和转运伤员,从废墟中抢粮食,安抚民心??部队来了,山区受灾群众不再孤立无援。
姐姐从绵阳回到木鱼,安葬父母,舒云没能看上双亲最后一眼。
5月19日,晴
回县上汇报救灾情况,争取救灾物资。想回家拜祭父母,无法回去,乡上事情太多。悲伤,惭愧。下午赶到关庄镇,看望了转移的灾民。组织群众自救,抢收抢种,小麦、油菜都黄了,迟苞谷也该种了。
乡上干部还有李光云父亲去世,王显伦妻子去世,但他们都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他们同样经受怎样的心理煎熬?他们感动着我。
【采访补记】抗震救灾工作转入第二阶段,调运分配救灾物资,抢收粮食,消毒杀虫,排除堰塞湖险情……太多的事情等着舒云。
回县城汇报灾情,身边的人劝他顺道回家拜祭父母,他心中矛盾,想回去,但乡亲们更需要他,犹豫再三,还是没有回家。地震灾区有许多乡镇干部都失去了亲人,但他们都坚守在岗位上。这一份对人民的忠诚,令人动容……
5月21日,晴
何鹏飞汇报石坝人心稳定,很多灾民离家出走,心中既难受也宽慰,宽慰的是石坝乡亲没有因失去亲人、家园,而失去生存的勇气,仍表现出朴实中的镇定;难受的是眼见乡亲因灾被迫离家出走,特别是那些同自己父母一样年龄的老人们,晚年还要受背井离乡之苦,所以我要努力,要让弱者变得更坚强。
【采访补记】抗震救灾工作仍在艰难进行,石坝乡交通、通讯和电力仍未恢复,物资调运只能靠人背和空投,余震频发,许多受灾群众往外迁移。全乡250余名群众安置在邻近的关庄镇,1600余人在外投亲靠友。舒云感受到一份沉重的压力,他要挑起这副重担: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据新华社青川5月25日电 记者伍晓阳、王江)
责编:李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