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 在网络上,民间自发的“感动中国”集体投票正在从单纯的“恶搞”成长为基于独特视角的主流阐释。眼下的“2007感动中国年度十大小人物”无疑就具有独特的阐释魅力和潜在的品牌价值。(1月14日《北京日报》)
在今年央视《感动中国》的候选人名单中,刘德华、李连杰、崔永元等文艺界名人的入选,曾经引发舆论质疑。这当然不是说名人就不能感动中国,而是“小人物”的善举往往最能“感动中国”,而这在国家电视台讲究均衡原则的宏大叙事里无疑很难得到充分表现——感动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感动中国小人物”于是由公众自发推出。
这些“感动中国小人物”,他们要么在危难时刻彰显了见义勇为的精神,要么在巨大利益诱惑面前保持了可贵的诚信品德,要么在平凡的岗位上始终践行着责任和良知——“小人物”在生活的重负下依然能用微小的力量坚守着道德的高标准,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为我们提供感动的源泉和学习的榜样。某种意义上,“小人物”堪称整个社会善举的“催化剂”,在道德上留给社会最大的“催化”效应。
当然,在“小人物感动中国”的背后,其实还凸显着很多公共职责的缺位和救济制度的空白。这些“小人物”的“感动中国”很大程度上是对公共职责缺位的一种追问,理当对有关政府部门形成警醒。这既是“感动中国小人物”的一个阐释优势,也是对“感动中国小人物”不可或缺的一层解读。
责编:刘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