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8月16日 22:34 来源:钱江晚报
专题:关注中国水污染
住家船被拖走的那一天,在船上住了20多年的太湖渔民张红英悄悄地落了泪;“化工之乡”宜兴周铁镇上江南化工厂的老板杭国盘这些天来一直愁眉紧锁:他的企业因为直排被责令关停,现在看来重新开工遥遥无期……
由地球上最古老的水生生物蓝藻搅起的太湖风暴,就这样不经意间牵动了这些人的喜怒哀乐,改变着他们的生活。
5月28日,因太湖蓝藻大面积爆发导致无锡全城臭水。由此漾起的涟漪牵动了举国上下的心。6月11日,温家宝总理作出重要批示,要加大太湖综合治理的力度;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提出了太湖治污的五项措施,并明确提出,到明年6月底,太湖流域达不到新排放标准的企业一律坚决关闭。
紧随其后,江苏、浙江等地纷纷行动:关停整顿不达标企业、实施渔民上岸工程、清理围网养殖……一场治水风暴由此席卷太湖流域,拯救太湖开始艰难起步。
长不停 捞不止——
与蓝藻赛跑
离无锡胡埭镇约4公里的杨湾位于太湖北侧,公路与湖面之间是一片开阔的绿化带,郁郁葱葱的草坪让人心旷神怡。一到湖边,一望无际的还是绿色,但那是蓝藻。湖水拍打着岸边,绿色变成了深绿色,看上去就像是倒了满湖的油漆,怪异而令人心惊。
胡埭镇张舍村68岁的吴全生正和其他几个村民站在齐膝深的淤泥和湖水中打捞蓝藻。一台水泵放在竹筐内,竹筐外面还围了一圈堤坝。村民们先用围网将周围的蓝藻围起来,然后将浓度较高的蓝藻兜到堤坝内,水泵再将这些厚厚的蓝藻吸到岸上的坑内。坑不大,大概有5米多长、3米多宽、1米深,都是临时挖的。
“我们打捞已有1个多月了。夏天光合作用明显,蓝藻繁殖很快。”一位村民说。“上午蓝藻还不臭,到了下午就臭了,颜色也慢慢从蓝绿色变为白色,最后变成黄色,会散发出腐臭味。”
张舍村村委会丁主任告诉记者,他们现在实行的是两班制,早上7点到下午1点一班,下午1点到晚上7点一班,上午下午各16个人,分批打捞。整个胡埭镇则每天有300多人在打捞,每天的经费估计要5万元。
事实上,自从5月底无锡水危机之后,这样大规模打捞就一直没停过。无锡市农林局水产技术指导站负责统计蓝藻打捞进展的殷文健告诉记者,目前,蓝藻打捞采取的是属地三包办法,由各镇政府(街道)组织人员每天打捞。在7月16日蓝藻打捞情况统计表上我们看到,到16日为止,全市已经累计打捞蓝藻51408.435吨。仅胡埭镇就打捞了16450多吨。
尽管每天不停地派人在打捞,可在盛夏的烈日下,蓝藻的生长速度似乎远远要快于打捞的速度,无数的人力物力似乎投进了一个看不见底的深潭。“我们是在和蓝藻赛跑啊。”丁主任有些无奈。这其实是一场并无胜算的赛跑。中科院南京湖泊研究所一位副研究员告诉我们,蓝藻是地球上起源最早的水生生物之一,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蓝藻大量爆发,死亡后分解要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河水变黑发臭,现在的控藻技术其实只能应急,如果面源污染不根治的话,蓝藻是很难控制的。“就算是这样,我们也必须清理,这关系到太湖的水质啊。”小殷说,这是“上面的命令”。
向左走 向右走——
化工老板挠破头皮
和日复一日的蓝藻打捞不同,这次治水刮起的猛烈风暴则让太湖边数千家企业感到了“壮士断腕”的悲壮和无奈。太湖流域分布着大大小小2万多家企业,不达标的工业污水源源不断地排向太湖是导致水质不断恶化的重要诱因。因此,治污是这次治水的重中之重。
7月18日,我们来到无锡宜兴周铁镇江南化工厂——在这次水危机事件中,这个厂因把污水直接排入太湖而全国闻名。老板杭国盘正愁眉紧锁,在他的大办公室里踱来踱去。
杭国盘发愁的事很多:江南化工厂因直排在6月3日被央视曝光后,当地政府下了马上停产的命令。到目前为止,厂里还没接到恢复生产的通知。作为全国最大的环保增塑剂生产企业,他的订单遍布全国,甚至还订到了国外。现在说停就停,他的客户生产已经受到了影响;他的工人怎么办?他还向银行借了三千万的贷款,每天光利息就要一万多元……
所有的担子都压在杭国盘身上,他一下子懵了。“6月3日忽然接到通知说不能生产了,我还没想明白怎么一回事,厂子就在那样的状况下被停了。”一开始杭国盘还真有点想不通,说恨不得要跳太湖。但痛定思痛,杭国盘觉得,与其停产等,不如趁这个机会改进一下厂里的设备,“以前光顾着赚钱,欠的环保账太多了,现在该到了还的时候了。”
杭国盘在这一个多月时间里,把厂里所有的机器都整修了一遍,调整管道,更换阀门滴漏,又增加了冷却塔,使原来的污水达标排放转变成了循环使用,实现了“零排放”。现在,整个厂区已经没有排放到太湖的排水口。
可杭国盘还是忧心忡忡。因为他不知道厂子还有没有重新开工的那一天。“我很希望有关部门能再来看看,我们的化工厂已经没有污水排放了。希望政府能给我们一点时间,让我们考虑一下企业的出路问题。”杭国盘说。
杭国盘现在开始考虑搬厂子了。他告诉我们:“厂子停产后,有不少外省的有关部门来我们这里招商引资,叫我去他们那办厂,说可以给予优惠。太湖是我的家乡,如果只能以这样的方式来保护我的家乡,我愿意搬迁。”
杭国盘说这些话的时候有些悲壮。这种悲壮让我们隐隐有些不安:在过去数年中,由于当地环保部门的收紧,镇上不少化工企业已经陆续外迁,相对周铁,这些招商部门开出的条件是诱人的:有的地区甚至干脆表态:只要把污水排到我们的下水道入口,其他的事你就不用管了。在这场前所未有的环保风暴中,必然涉及到更多类似企业的搬迁,怎样防止一个“类周铁镇”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出现,也许是太湖治理中更值得深入思考和防范的问题。
船退休 人上岸——
水上人家换了活法
7月12日,看到跟了自己多年的那条住家船被拖走的时候,张红英偷偷地落了泪。
像所有太湖人家一样,一条住家船、一条打鱼船,飘荡在太湖上的船载着张红英所有的记忆。今年41岁的她在太湖上住了20多年,夫妻俩每天早上驾着渔船去打鱼,晚上回到无锡大浮嘴,住在一条停在河湾里的住家船上。运气好的时候,一天捕到的鱼虾可以卖个百来块钱。这样的日子虽然清苦,可张红英却很知足:祖祖辈辈,太湖人家哪个不是这样过的?
可突然间,这样的日子要结束了。
在6月份,张红英就听说,因为这次蓝藻事件,太湖上的住家船要清理了,一艘也不留。这让她隐约有些担心。进入7月份,张红英的担心变成了事实。先是几艘外地住家船陆续迁走了,区渔政所的人也一次又一次找上门来,动员他们尽快上岸。
张红英家那条住家船最后拿到了政府发的一万余元补偿。现在,丈夫每天驾着渔船在太湖上打捞蓝藻,一天可赚六七十元。张红英说,这是政府特地安排给他们这些湖上人家的工作。等秋天蓝藻打捞完之后,他们就打算回老家,在镇上工厂找份工做。
和张红英一样,湖州小梅村渔民金丽一家也准备上岸。
小梅村是由渔船组成的水上村落,他们大多以打鱼为生。
对于即将要启动的“渔民上岸工程”,金丽还是愿意的:“现在留船上的都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基本住岸上去了。太湖坏在我们手里,要被后人骂的,还是上岸好。”金丽说,只是自己打了半辈子的鱼,上岸后能干什么呢?这也成了这段日子以来他们一家最担心的问题。
“渔民上岸工程并不是要渔民失了生活来源。他们生活在岸上,但仍然可以捕捞为生。另外,我们正着手建的生态修复带,清淤泥、密植芦苇、打捞蓝藻,这些都可以请渔民来做。”针对金丽们的顾虑,太湖旅游度假区旅游发展局的负责人李东明说,其实政府早就为上岸的渔民想好了出路。
事实上,早在6月初,蓝藻爆发之后,清理太湖住家船的工程就已大规模开始。在无锡滨湖区,全区455艘住家船到7月16日已经清理完84%,剩下几十艘也已发下“最后通牒”;在湖州,政府正在给船上人家建安居房,“对那些在船上生活了几十年的老人,我们也要力劝他们,最后一个不留地搬上岸。”李东明说。(记者 陈欣 王燕平 赵红燕 余雯雯/文 屠春/摄)
责编:李星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