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百姓纪事》专栏
图为陈英搀扶年迈体弱的老人过马路
图/文 法制网记者 史万森
人物档案:陈英,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交警大队第二警务区民警,已从事交警工作25年。
指挥棒用在我手里得心应手,像指挥家在指挥乐队。这是我那年初当交警时的感觉。装备就是两身警服,冬装白套袖一身蓝,夏装白衬衫蓝裤子。大盖帽是用好毡子做的,但不透气,外边有个白色的套,用来配夏装,摘掉套就成了蓝色的,配春秋装和冬装,还有一条武装带、一根指挥棒。
我是1983年从部队复员当的交警,开始是在呼市旧城北门站岗。那时,全呼市就一个交警大队,二三百人,我所在的玉泉区(当时的向阳区)是第三中队。当时交警的职责比较单一,就是维持道路交通秩序,站马路。
指挥棒其实也不常用,基本是在上等级勤务时才派上用场。别看那个棒不大,中规中矩地指挥两小时,大小伙子没个好身体还真扛不下来。
当时也有红绿灯,电线杆上几根铁丝吊着,是手工控制,控制台在岗楼里,岗楼圆形像炮楼似的,里面一半是控制台,余下的地方站不了俩人。交警执勤主要是呆在岗楼里,看南北路上有车了,啪,把南北路变成绿灯,看东西路上有车了,啪,又把东西路变成绿灯。其实,说到底一天也变不了多少次,因为那时车子少呀!中队连车都没有,我记得大队才有两三辆摩托车,是那种又大又笨的幸福“250”。
你看我现在手里拿着对讲机,但那时可是什么通讯工具都没有,连传呼都没有,更别提对讲机了。就岗楼里有部电话遇到紧急情况可以向局里或大队汇报。
而今条件好了,道路交通指挥变成了电子感应指挥系统,不需要有人去顶风冒雪了。民警的装备也好了,人均3000多元,且都设计人性化。我们这个小小警务区就有两辆汽车,多台摩托车。鸟枪换炮了。
装备改善了,执法环境也变了。街道两旁高楼林立,路口车队排得长长的,人行道上的自行车和行人也是川流不息。到现在为止,我当交警都25年了,感觉社会发展太快了,城市扩大了几倍,人口增加了几倍,汽车更不知道翻了多少倍,现在每天还以几百辆的速度增加,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别看现在人多了,条件好了,其实交警比过去更累了。我每天的工作就有七八项:小街巷管理、交通安全宣传、治安案件处置、网格化巡逻……
人们的法制意识也提高了,过去,一身警服那就是执法身份,群众就认,民警的名字不告诉你,保密,为什么处理你,不告诉你,保密。每人就一个工作证,红色的。现在,你得几证齐全,得有警官证、执法证,执勤还得有执勤证。执法时,你首先得向执法对象亮明身份,否则人家会问你是干什么的。
责编:何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