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日本残留孤儿寻亲——《华人世界》
进入[华人世界]>>
CCTV.com消息(华人世界6月13日播出):点击观看视频〉〉〉
王维章被收养时和养父的合影 |
王维章在八十年代中期和养父的合影 |
王维章从日本回来祭奠养父母 |
我们的节目从4月11日开始,连续播出了本栏目帮助64岁的日本残留孤儿王维章先生寻找失散60多年的亲人的特别节目《半个世界的越洋寻亲》。节目播出后,在海内外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许多多的热心观众给我们写信或者打来电话,提供线索和帮助。在近千条线索中我们逐一筛选和论证,虽然有价值的信息并不太多,但足以看出这些热心的观众朋友对我们的节目及王维章先生坎坷寻亲路倾注的无限热情和爱心。在此我们代表栏目组的所有采编人员向您表示深深的感谢。下面我们再次共同回顾一下这个故事的经过和王维章先生的寻亲历程。
去年11月21日,我们收到来自日本横滨的王维章先生的来信,信中他向我们诉说了他一生坎坷的经历。
1943年,12月,在东北的严寒里,王维章先生出生在辽宁铁岭、一个叫牧村的日本人家里。来自广岛的牧村当时在铁岭的医务界工作。1945年7月,王维章的父亲被日本政府强行征兵,到黑龙江牡丹江一带与苏军作战。临行前,他将自己已有身孕的妻子和不到两岁的儿子托付给同在铁岭医务界工作的好朋友,台湾人林清番照顾。那年11月,牧村的妻子生下了一个女儿,而此时的牧村生死不知下落。
1946年4月,2岁半的王维章被中国人王开田夫妇抱养。直到40年后,他才从养父口中得知了自己的身世。
1986年10月18日,王维章做为第13届中国残留孤儿寻亲团的成员第一次踏上了日本的土地,对于这次寻访,他抱了很大的希望。我们历经周折找到了1986年日本NHK电视台播放的王维章一行人的寻亲录像。
可遗憾的是,这次寻亲没有任何结果。但他却意外的找到了当年在铁岭的老邻居生居喜惠女士,并且第一次知道了自己的身世。
1988年,45岁的王维章,经过中日两国政府的确认,以“在华残留日本孤儿”的名义携带全家回到日本,定居在横滨。并改用现在的名字,菅野章二。然而,20年来寻找母亲和妹妹的念头始终没有放弃,他多次在日本和台湾等地通过媒体和朋友寻找亲人,但一直没有消息。
“去年,我看到了华人世界栏目,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给他们写了一封信,没想到他们很快就答复了。”
今年3月份,我们栏目的记者开始奔赴王维章先生的出生地——辽宁铁岭,踏上漫漫寻亲路。3个月来,寻亲的足迹已经遍及了中国辽宁的铁岭、鞍山、沈阳等地,行程几千公里;同时还联合了我们的协作媒体日本CCTV大富电视台、美国芝加哥中国之星电视台,以及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共同查找,寻访的触角也从中国大陆,延伸到台湾、日本和美国。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我们找到了直接或间接了解王开田夫妇抱养日本孩子的知情人、也找到了20年前参与在辽宁铁岭查找一个被送给中国夫妻抚养的日本小男孩的经手人,同时还采访到了1946年和林清藩以及一个日本女人一道离开铁岭坐船回到台湾的见证人。
高山正义:没有一个小女孩
那么,王维章的小妹妹会不会也被留在了中国的土地上,由好心的中国人抚养呢?而今已经62岁的她,又会在哪里呢?
就在记者再次深入辽宁铁岭寻亲时,远在日本的王维章先生携带老伴和女儿全家回到了中国。
当天下午,王维章一家六口人乘坐的飞机降落在沈阳桃仙机场。见到早已等候在那里的本栏目记者,王维章先生非常激动。
记者:您好,王先生。
王维章:你受累了。
记者:坐几个小时?
王维章:两个多小时。
记者:你们车在哪儿呢?
王维章:在外边。
记者:这次在家待几天?
王维章:5月15号。
记者:这次回来的目的有什么目的?除了探亲还有什么目的?
王维章:给养父母上坟,另外到铁岭感谢,回报这一家人,探探亲属。
记者:你们对我们这次为您寻亲,您觉得会不会有更大的希望,帮你找到妹妹,母亲,抱不抱什么希望?
王维章:以前跟你通电话的时候讲了,现在妹妹希望比较大,母亲现在还挺遗憾,可能没有信息。
记者:没有,但是我们会努力。
王维章:以后中央电视台,多帮忙,把我母亲的信息更快的寻找到。
记者:这么多的铁岭也好,全国也好,这么多热心人帮您寻亲,您不想说点什么?
王维章:在这个场合下,借这个机会向支持我,提供信息的中国各界的朋友们表示最善意的谢意,在这里向大家敬个礼,从内心,我和我老伴表示感谢。
虽然刚刚经过了几个小时的长途飞行,但王维章先生并没有丝毫的倦意,他迫不及待的驱车赶往生活了近40年的鞍山郊区侯角屯。在车上,他兴奋的向记者说起了在飞机上的一个有趣的经历。
王维章:男士服务生,服务员,他也眼睛很毒,一眼就看出来,特像,像电视里的,他说预祝我,还询问了,我说母亲没有什么大希望,妹妹现在有点线索,最后他预祝你找到妹妹。
记者:感觉心情怎么样,他要这样说?
王维章:当然高兴,(…)没想到能有这么大的轰动面,可以说我大半生头一次遇到这样的事,(…)所以我从内心来说,也就是特别地感谢。
两个小时的疾驶,这个叫侯角屯的小村庄终于呈现在眼前。面对着今天依旧保存着几十年旧貌的老宅,王老先生思绪万千。
1962年在最困难的时候,盖起的这个房
记者:结婚在这儿是吗?
王维章:在这儿结婚。在这儿娶妻生子。
(……)
王维章:这都是以后,我们自己张罗砌得墙。(……)那屋,那房子也是,也是当会计的时候盖的房。
老婆:这小房是养了几个鸡,就是鸡房,这小的。那边的小矮房是当仓库的,这都是我在的时候盖的。
王维章:那小房……
老婆:都是在的时候盖的这些房,什么都没变,但是20多年了,破旧的
王维章:40多年了。
老婆:咱走20年,已经破旧了,住在那儿。
王维章:……来,看看房。
老婆:姥姥家。
王维章:你要进去啊?看看这房好不好,看看。
老婆:他奶奶住那屋。
记者:孩子住哪边?
老婆:孩子吧,我们说,他住那屋,他哥哥和姐姐住在里头那屋。
王微:我一般住在这边。
老婆:很小嘛。
春天的小村庄弥漫着泥土散发的芳香,山间的小路旁野花盛开、争奇斗艳,白色的梨花寄托着王维章先生对养父母的无限哀思,也寄托着远走他乡的异国儿子的拳拳报恩之心。
“爸爸妈妈,我们来看你来了,我永远不忘您二位老人对我的养育之恩,我带着我的孩子 老伴回日本以后,生活还可以,现在是儿孙满堂,希望你们放心吧 ”
回想起20年前的那一幕,王维章先生至今记忆犹新。
王维章:“养母是1986年1月13日故去了,养父这一宿没睡觉,第二天过来就说跟她要枕套,他说你把那枕套拿过来,完了就告诉我,其实你是日本的孩子,你不是我亲生的孩子,当时我也不敢相信,后来,我老伴就是说也不敢相信,后来看我父亲说的意思也是挺郑重其事的,不是什么,因为父亲他不能开玩笑,再说开玩笑也不能开这么大的玩笑,后来相信了。”
记者:当时是什么心情啊?你。
王维章:就是他们养我了,小嘛,把我抚养成人,我那时候父亲70几岁了,68、69岁吧,近70,我一考虑毕竟是在一起四五十年我就当亲骨肉一样处,我能吃什么,给他老人家吃什么,也不能偏带他,也不能说不给他饭吃,就这样吧,我养父说不是这么回事。”
自从抱养了这个两岁的日本小男孩,王开田夫妇一直把王维章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对儿媳和四个孙子孙女也格外疼爱。
记者:好多年了,对于公公什么印象啊?按以前说,对月老公,其实一直都当公公婆婆的啊?
老婆:对。
记者:是不是心里还一直把他当成公公婆婆。
老婆:对,因为他没有别人,就他一个儿子,我也就当自己的亲妈、亲爸一样看待。
记者:对你怎么样?婆婆怎么
老婆:很好。
记者:好啊。
老婆:是。我的孩子都是她给带大的。(…)
老婆:我生一个,再生第二个,这个孩子都是他奶奶给带,跟他奶奶就……
王维章:跟爷爷奶奶亲,就跟自己爷爷奶奶一样。
记者:对爷爷还有印象吗?
王微:有。对我们特别好,当成自己的孙子孙女。爷爷毛笔字写得特别好,记得过年,我们经常趴在那,看着他写对联。
自从告诉了养子的真实身世,这位豁达的老人一直帮助王维章四处打听他亲人的下落,可遗憾的是,他们的寻访没有任何结果。1988年,王维章以在华残留日本孤儿的名义带着妻子和三个孩子恋恋不舍的告别年迈的养父,回日本定居。
记者:那后来1988年临走的时候舍得这个地方吗?
王维章:那当然舍不得。
老婆:当然舍不得,舍不得他们,他姐姐,咱们家的大女儿扔下了,没带去。
王维章:侍候她爷爷。
老婆:跟她爷爷在一起,侍奉她爷爷。(…)
记者:那养父去世的时候你们二位在跟前吗?
老婆:没在。
记者:知道这信是不是也挺难受?
老婆:对,当时他都哭了。(…)
记者:你现在看见这些什么感觉,这地方,侯角屯这个地方,觉得是你家的吗?
王维章:如果这么说的话,铁岭应该是我的第一个故乡?这是我的第二故乡,
铁岭是王维章先生的出生地,经过我们前期的寻访和论证,王维章的小妹妹很有可能也被留在中国的土地上,由好心的中国人抚养。自从我们的节目播出以来,热心的铁岭市民几个月来也一直在帮助我们提供各种寻亲的线索。而去见见那些帮助过自己的铁岭好心人,也是王维章先生此行的一大心愿。
王维章先生首先看望了张志良老人。86岁的张志良老先生不仅给记者确定王维章先生在铁岭的生活区域,还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历史背景。
王维章:大爷,我是从日本特地来看您老人家。因为你过去,
(…)
王维章:以前他们中央电视台和铁岭电视台给我做了寻亲的节目,寻亲的节目,从电视里看到有一个吕涛的,他那采访你,说你挺热情,提供了很多线索,当时,像现在能够这么相信知道当时具体情况的比较少,所以说我很受感动,我今天和我夫人一起来了解。
张志良:对,到家我把所有的情况介绍给你。
连日来,张志良老人每天都在头脑中梳理对过往岁月的记忆,见到王维章,他迫不及待的讲起他最近回忆起来的一件事。
张志良:另外,还有一个,再就是你提的你生父那个问题,我有这么一个线索,我给你说一下子。
王维章:我那笔和本,记一下。
张志良:他是八一五以前被征去的,是不是,被征兵征去了的是吧,跟他一块去的有谁呢,有个叫,他媳妇叫“购口”,我们俩住一个屋,因为他的房子是三间房子,卖给我两间,一间他留着,留着干什么呢,来回走,走道啥的有,他跟他都是那一批征去的,也就是满洲国要垮台的时候,最后那一年征去的,可能跟你父亲一块征去的,一会儿我提供你一下,我有他照片,你拿着照片找米山纯,他知道 他家,到他家问问这个人究竟是在哪儿还是怎么的了,能够差不多,他都是那一批征去的。
或许张志良老先生的回忆能为我们帮助王维章先生寻找他的亲生父亲提供另一个方向。王维章又拿出那个同他一起被送到养父王开田家的红色绣花枕套给张志良老人辨认。
王维章:这个是我带来的,这东西,你回忆回忆能不能认识,能不能回忆起来。
张志良:日本人他不枕这样的枕头,日本人枕得枕头,说不的呢有的睡床的就枕那个床枕似的那样的,一般的家属什么的,枕头很简单就一个筒,里头装,装荞麦皮的时候很少,外面套个套就干啥了就是一个枕头了。
王维章:不是这么富的。
张志良:这个枕头,按道理来说呢,中国人枕的枕头是这样的。中国人枕的枕头,枕套,是这样的。
王维章:这是,就是这么几个文字,这是一个表示。
张志良:光中染机厂,最新出品,最优等。
王维章:漂布,最优等漂布。
张志良:他是八一五以前被征去的,是不是,被征兵征去了的是吧,跟他一块去的有谁呢,有个叫,他媳妇叫“购口”,我们俩住一个屋,因为他的房子是三间房子,卖给我两间,一间他留着,留着干什么呢,来回走,走道啥的有,他跟他都是那一批征去的,也就是满洲国要垮台的时候,最后那一年征去的,可能跟你父亲一块征去的,一会儿我提供你一下,我有他照片,你拿着照片找米山纯,他知道 他家,到他家问问这个人究竟是在哪儿还是怎么的了,能够差不多,他都是那一批征去的。
或许张志良老先生的回忆能为我们帮助王维章先生寻找他的亲生父亲提供另一个方向。王维章又拿出那个同他一起被送到养父王开田家的红色绣花枕套给张志良老人辨认。
王维章:这个是我带来的,这东西,你回忆回忆能不能认识,能不能回忆起来。
张志良:日本人他不枕这样的枕头,日本人枕得枕头,说不的呢有的睡床的就枕那个床枕似的那样的,一般的家属什么的,枕头很简单就一个筒,里头装,装荞麦皮的时候很少,外面套个套就干啥了就是一个枕头了。
王维章:不是这么富的。
张志良:这个枕头,按道理来说呢,中国人枕的枕头是这样的。中国人枕的枕头,枕套,是这样的。
王维章:这是,就是这么几个文字,这是一个表示。
张志良:光中染机厂,最新出品,最优等。
王维章:漂布,最优等漂布。
张志良:那这个是满洲国的时候做的,因为最优等一般是,咱们叫上等、特等,是吧,不说优等,日本人那时候叫优等。
告别张志良老先生,我们在经过王维章先生被抱养后居住的聚兴粮栈的旧址时,]意外的被附近的铁岭市民认了出来。其中的一位还热情的介绍起聚兴粮栈原来的样子。
蒋:大体,就连在北边,在这个位置,北墙在这个位置。
王维章:北墙。
蒋:正门在这个位置。
王维章:你等等,我反应一下。
蒋:好,你反应一下。
王维章:那正门在哪?
蒋:在这个位置。
王维章:冲着门。
蒋:对。
王维章:安的北墙。
蒋:对
王维章:我看看,对那是东。
蒋:这是北。
王维章:这是东,应该他们是正方位,……
蒋:他们不知道,老房子是正房,冲南。
王维章:你说这个方向是一套大门?
蒋:大门。
王维章:正门。
蒋:正门。
王维章:完了那个西下屋,东下屋,正房。
蒋:这边没房子,这边有房子。
王维章:扒了可能是。
蒋:都扒了,对不起来了。
王维章:我当时日本人把我送到一个海城老王家,养活好。
蒋:这个,我听你介绍了,我在北京的时候听中国4台已经介绍了。
王维章:那是,我养父回忆住这西下屋的北屋,南屋让给,这边是南吧。
蒋:这边是西。
王维章:这边是西。那应该这么顺。
蒋:他那房子吧,老房子,是青砖房,冲南。
王维章:面冲南。
蒋:面冲南。谁在那儿住着呢?老韩家、老程家、老蒋家,这三家住着。
王维章:这么说,老王家,海城有个老王家,王开田,不知道?
蒋:不,你在这个……住过吗?
王维章:住过。
蒋:您哪年住在这儿的
王维章:1945年、1946年的4月份。
蒋:你什么时候走的?
王维章:走是1946年末到1947年。
蒋:不好找了,这些老人都死了,一个都不在了。
聚兴粮栈旧址西边的这片居民楼曾经是一片平房,当年王维章和他的小妹妹都出生在这个区域。
记者:王先生你出生地应该就在这些房子的下边,被抱养的地方应该就在这儿。
王维章:我妹妹在这儿出生。
记者:现在都是居民楼。
王维章妻:看不出来了。
年过八旬的张希梦老人就是这一带的老住户,他也曾经为我们的寻亲提供过帮助。
王维章:我呀,和老伴儿从日本特地来,感谢这些老乡亲,我也是铁岭人,你们就是我的父老乡亲,特为专程感谢,专谢来了。
张希梦:这是缘分。我跟老伴儿也说,这是多少年的,分得这么些年,到一块儿多好啊。
王维章:这些老乡亲,大伙儿都没少提供线索,帮忙,从心里表示感谢。
张希梦:这个用不着,这是一种功德。
离开张希梦老人的家,王维章先生希望记者能带着他在附近走一走,看一看。因为近几年的旧城改造,铁岭的城市面貌已经和他20年前初次来寻亲时大不一样了。
王维章:当时我来,就是这个满铁医院,也没细看,现在记不住了,那天通过他们摆设的照片,我一看,才想起来,这回我才注意,是这样的房。
记者:当时后边应该都是居民区。
王维章:红旗这个头上应该是一个小胡同,整个是一圈。
记者:这两个胡同正好转一圈。
记者:你原来生活的区域就是那一圈。
王维章:就是。
记者:咱们走了你原来的区域。
王维章:就这一小块。
记者:出生地,妹妹的出生地,你被抱养地,后来和老王家的出生地,这是这一块。
王维章:就这一小块,这我明白了。
记者:当时也是日本人聚积的地方。
记者:当年在这儿摆摊的有很多。
王维章:是。
记者:林清藩就是在这边卖牛肉串和茶鸡蛋的。
如今的满铁医院已经物是人非,满铁医院后面的平房也已经荡然无存,往昔的岁月只留在泛黄的照片和老人的记忆中。那么王维章亲人的下落真的就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他的小妹妹是否也被留在了中国这片土地上呢?
就在栏目的一路记者陪同王维章先生在鞍山、铁岭走访亲友的时候,另一路记者接到了一个从辽宁开原打来的电话,打电话的老太太说自己的经历和王维章的妹妹非常相似,而且年龄也是61岁。这个电话让奔波了几个月的栏目记者非常兴奋,他们立刻驱车赶往开原。那么这位老人是否真的是王维章的妹妹,在哪里记者又有什么最新的发现呢?我们下期继续为您讲述《半个世纪的越洋寻亲》故事。
责编:唐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