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360度]>>
专题:6.5世界环境日 CCTV新闻邀您共建绿色家园
CCTV.com消息(360度):下面继续关注我们的环境周特别报道“环保在行动”。今天新华社发布一条消息,从今年1月到5月短短100多天时间里,长江干流及河口区域共有10尾中华鲟,因人类的误捕或被船只螺旋桨击打而受伤,仅有一尾中华鲟经抢救后存活。面对长江流域珍稀水生动物资源的日益衰退,国家将采取哪些对策呢?
最近,一份由中科院和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共同编写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显示,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变化,目前长江整个生物资源正在面临枯竭,其中,长江鲥鱼、长江岩原鲤鱼等等10种鱼类已经基本灭绝。
位于武汉的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这两天迎来了一个新生命,就是这个小家伙,它成为这个所人工饲养的第6只江豚。这里的研究人员告诉我们,虽说叫江豚,然而这只小家伙可能一辈子不会被放归到长江。
王丁:目前,在长江里面,他们生存都是非常困难的
据王教授介绍,在十年前,江豚还不算长江里最珍惜的物种,但到目前,随着白暨豚濒临绝迹,江豚也仅余2000条左右,是和大熊猫一样珍贵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它在十年里骤减呢?
这里是长江的宜昌江段,听这里的老渔民说,这个季节呢,是属于长江各种鱼类的产卵期,所以在20年前每到这个季节,他们就会看到大量的鱼从这里经过,然而在这几年,这种景象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我身后越来越多的船只。
渔民:我们原先像这个月份,宜昌的鱼苗正是繁殖的时候,漂到河面,我们看到很多。
记者:那你现在看到过吗?
B:那现在没有了。没有看到过。
记者:原来你一天能打多少条鱼?
B:每天几十斤。
记者:现在一天打多少鱼?
B:现在打不到好多鱼了。
鱼少了,船却在增多。在葛州坝附近水段我们计算了一下,每半小时会有二三十艘大船驶过。而船只的增加带给鱼类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噪声污染。
专家 陈细华:这样的船有2000马力,它可以产生很大的噪音,现在听到的噪音,还只是隔着空气所听到的噪音,那么如果在水里面直接传播的话,它这个噪音更大了。它可以对鱼可以产生比如说烦燥不安等等方面,以及生理上的变化,影响他的繁殖。
专家告诉我们,噪声的干扰,还会给中华鲟、江豚等靠声波定位的鱼类导致杀身之祸,失去方位的鱼类会直接撞到高速运转的螺旋桨。
而比噪音更加危险的是非法的过度捕捞。在宜昌江段我们正好赶上当地渔政部门销毁电捕鱼工具,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些高电压工具带给鱼类的可能是灭顶之灾。
L:它是有两根电极线放到水里,有的甚至可以达到30米深的水.电击的区域内的所有的鱼,都可以电击起来。
记者:据你们了解,一般他们每次会捕捞多少?
C:每次不等,有一百多斤的,一般都是在五六十斤以上。
在长江沿线,我们会发现很多这样的地方,它的岸边就是附近居民的垃圾堆,那么不断的会有生活污水流进江里,我们还会闻到一股难闻的气味,那么这样的水质,到底能不能适合江里鱼类的生长呢,我们现在来取一些水样。
水样随后在检测中心得出了鉴定结果。
农业部淡水鱼类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检测员甘金华:它里面的氮磷比较高,这样鱼在水体里面,就像人带高原里面感觉呼吸不畅一样,会对鱼比产生很大的影响。
除了氮磷超标,一个更可怕的污染开始威胁长江,这就是一些沿江企业对重金属污水的排放。
农业部淡水鱼类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检测员甘金华:它会在鱼体长期蓄积的话,它会有一些遗传的毒性这样也会造成鱼类资源的减少或者说灭绝。
专家说,虽然捕捞的机械化程度和技术在不断提高,但长江的捕鱼量却从50年前的30万条下降到不足10万条,而白暨豚、鲥鱼等被称为长江之宝的物种已经濒临灭绝。为了抢救这些生物资源,目前,长江沿线部分省市已经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拥挤的长江里,为这些濒危鱼类划出一块保护区,保护区内严禁捕鱼、禁止排放污水,同时加大人工放养的力度。
在湖北省石首市建立了一个半自然保护区,应该说这个结果是非常鼓舞人心的,现在每年都有两三头小江豚的出生。
开展人工养殖和放流,是另一种有效措施。目前,我国已经突破了中华鲟,达氏鲟和胭脂鱼等珍稀鱼种的繁殖技术,而自1983年以来,长江水产研究所和葛洲坝集团已经向长江放流了600余万尾人工繁殖的苗种。同时,一些省市在江边设立了救护站,一旦发现误捕立即实施救护放生。据统计,每年对中华鲟的救助数量达5到10尾。
今天我们还了解到,对于长江口近期水生野生动物频频遇难的情况,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已经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今后,在长江口和杭州湾,遇到搁浅或被误捕的鲟类、鲸豚类以及龟鳖类水生动物,管理处将加大抢救和保护的力度。同时,有关部门还将改善水底生态条件,扭转水生动物资源衰退的趋势。
责编:肖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