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共同关注]我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家园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4月10日 07:50 来源:CCTV.com
     
    [内容速览]作为沙尘暴策源地之一的甘肃民勤,沙尘暴意味着沙漠又向自己的家园逼近了一步。是眼看着沙漠就一天天的逼近自己,还是想办法减缓沙漠逼近的速度?民勤县的一名农民刘俭正在用自己的行动挽救着自己的家园。
进入[共同关注]>>

    CCTV.com消息(共同关注):

    沙尘暴来了,这让许多遭受过沙尘暴侵扰的人们心烦不已。城市里的人们感受到的是黄尘扑面,而在这场沙尘暴的策源地之一的甘肃民勤,却意味着沙漠又向自己的家园逼近了一步。那么是眼看着沙漠就这样一天天的逼近自己,还是想办法减缓沙漠逼近的速度?民勤县的一名农民正在用自己的行动挽救着自己的家园。 <<进入论坛

    

    就在3月27号那场沙尘暴过后的第三天,记者来到了甘肃民勤,我们希望了解居住在沙尘暴策源地人们最真实的生存状态和当地的生态演变情况。在民勤县紧挨着巴丹吉林沙漠的一个小镇泉山镇采访的时候,当地人告诉我们,在小西村有一个一直与沙尘暴抗争的普通农民,这个人的故事几乎就是民勤人与沙漠化抗争的缩影,他就是刘俭。在村民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刘俭的家。刚坐下,他就迫不及待地向我们讲起了二十七号的那场沙尘暴。

刘俭    

    从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刘俭今年55岁,高中文化程度,是村子里这个年龄段少有的文化人之一。在刘俭的院子里,最显眼的就是地上一盆盆的水。

 

    刘俭的家就在沙漠的旁边,在他的记忆中,二十年前这里还是水草丰美、气候湿润的绿洲。

    刘俭:就整个我们沙漠那边,就都是红柳,棘荆,盖草各类杂草,那个牛进去吃以后,人找不到,看不到它在里面藏着呢。

    这里就是刘俭说的那片原来连牲口钻进去都无法找到的柴湾,而现在基本上什么都看不到了,除了几棵稀疏的白杨沙枣之外,全是寸草不生的荒滩,荒滩之外便是一望无际的黄沙,而这些变化也就是前几年的事情。据刘俭介绍,这棵已经被沙漠掩埋的榆树几年以前还是长在庄稼地里的。

    刘俭:那个树干本来有那么深,树长在这点沙子一刮说来以后,沙子再走不动了,这颗树就把它围住了,一围住了以后这个沙丘,沙丘越高越高,树也越长越高,水高船高,树长得高了,这个沙丘也高了,所以说他下面能吸上水分,所以说他好着呢,如果说没有这些的话,这颗树长在其它地方它早盖住了。这颗树以前在地中间的。沙刮把这个地埋掉了。

    现在这棵榆树的树干已经看不见了,短短的几年,流沙前进了几十米。

    刘俭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寸草挡丈风,由此可见植被对控制沙化的重要性。在沙漠边缘,每棵草每株树都是最宝贵的财富。但是随着近几年水资源的严重匮乏,原先茂密的树林逐渐干枯直至死亡,一谈起这些,刘俭就想起了自己曾经看护的那片林场,那是他生命中最痛苦的一段记忆。

    这里是刘俭1997年承包过的小西村林场旧址,原来这里有二十多亩地全是种的树,现在除了几棵树还长着,其它的全被沙子掩埋了,只剩下两排干枯的树桩在沙漠中伫立,似乎在诉说这里当年的绿荫。

    这里原有的地下水,随着干旱与沙漠化日益严重,水位逐年下降,看护林地的成本也越来越高,村里当时决定放弃这片林子。而刘俭不忍心看着一大片树林就这样消失,于是他提出要承包这片林场。

    其实,在当时的情况下,这里无论是种庄稼还是种树都很难成活,所以根本谈不上收益。

    刘俭:没有收入,目的不是为了种庄稼,目的是为了让树活。

    村书记:自己说是信心比较大,让这几棵树不能死掉。

    但是过了刚刚不到两年,井里就再也抽不上水了,倔强的刘俭仍然不放弃对林场的看护,常常跑很远的路运水过来,即使这样,一些树还是慢慢干死了。

    在这片林场,刘俭倾注了多年的心血和感情,即使是干死的树干,刘俭也不允许村民把它们抱回家。为此,刘俭在村里得罪了不少人。

    为了解决缺水的问题,刘俭找到村里找到镇里,希望能再打一眼深井。然而他的想法没能得到其他人的支持。

    水位越来越低,沙尘暴也一年比一年重,眼看着干死的树越来越多,但即使这样,刘俭仍然像看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紧紧地看护着这片林场。

    为了挽救这片林场,刘俭想尽了办法,到处找人协调解决水的问题,然而迫于整体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形势,水的问题最终还是无法解决,结果沙漠边的最后一眼井也被风沙掩埋了。

    眼看着自己看护多年的树林在眼皮底下干枯直到消失,刘俭的心里很痛苦,他告诉记者,当时他也知道无论是村里还是镇里都无法给他解决水的问题,他也不知道谁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就状告村委会,以此来发泄心中的委屈和不满。后来,他慢慢想通了,这一切都是风沙造成的。于是在农闲之余,他多了一个爱好,就是关注和研究民勤生态的变化,希望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每年春天播种的时候也是沙尘暴最严重的时候,这个时候只要有空,他就会赶上毛驴车,装上草,到离田地最近的沙丘上去压沙。

    刘俭:这沙子是在27号那天的大风打来的,就是刮的这么厉害,我们每回用拉板,把牛套上,用那个拉板把这个沙子散开,散开以后然后再种,你看这个地不种的话,这要形成沙丘怎么办呢?所以说这个沙子回来以后,每年的沙子我们就地就得消化掉,不消化的话对以后带来的灾难就更大了,我们就地消化。

    每年,沙尘暴给当地村民造成的损失非常大。

    刘俭:沙尘暴来了以后,那简直啥都看不见,那个沙子把你的眼睛打得睁不开,脸打得生疼,你看这个沙子,这就是常年的沙子,农民一天都在耕地,首先把化肥这样一扬一撒,撒透以后再耕地,结果风起来以后,撒下的化肥相当多,那个化肥基本上被风刮走了,也有几百块钱的代价,就那一天,27号就那一天,就一百块钱的化肥呢。

    原先的树木一片片的消失,新栽种的树苗成活率又非常低,用于阻隔沙漠和田地之间的屏障越来越弱,农民们只能用麦杆和柴草围在田地周围,暂时阻挡一下风沙的侵害。

    刘俭:这么插着这个就保住了,如果是不插这个风樯的话这块庄稼不行,保不住。这个风樯插的好,我们就用这个办法。这个是葵花杆,有的都用葵花杆,麦草杆,棉花杆,什么杆都行。就这么插挡风,遮风挡沙子。这样就能挡住了,它沙子瘀到这块就进去了。

    这种办法只能起到暂时的缓解作用,如今,沙丘已经移到了地的中间,但村民们还是尽可能地想尽各种法不让沙丘前移,像刘俭这样在沙丘风沙特别大的地方插风墙就是这个目的。

    据了解,在沙地上做这种麦草方格是目前比较有效的防风固沙方式,但要想起到长时间的作用,必须在方格中种树,而种树又需要水,由于没水,这样的麦草方格用不了多久就会被风沙掩埋掉。

    刘俭的地就在沙丘下面,有两亩多,但由于地下水碱化严重,只能种一些棉花了。

    地下水位下降了,水质变坏了,他们只能喝到苦水,就连地都不能种了,森林没有了,草场退化了,沙尘暴冲过来吞没了他的家园,刘俭此时想的就是怎样为自己的后代寻一条生路,他不想看着自己的下一辈,在这片已不能带给他们希望的土地上为生存而挣扎,唯一的选择就是让他们走出民勤,这也许是所有民勤人被迫无奈而又唯一的选择。

    刘俭一家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收入来自农业,而近几年当地政府为了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实行了关井压田的政策,而这一政策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农民收入减少,虽然当地政府也做出了一些调整种植结构,建日光温室等相应的补偿措施,但效果并不显著。沙进人退的现实,逼迫当地政府不得不生态移民。

    刘俭现在的家庭收入都来自土地,除了种粮食外他还种一些棉花、辣椒等经济作物。在民勤,对农业危害最严重的就是沙尘暴,有时候一场沙尘暴就可能造成全年绝收。

    每当农闲的时候,刘俭常常一个人走到沙漠深处,他在一个高高的沙丘上坐下来,或者看看书,或者望着眼前一望无际的黄沙,研究着沙丘的走势,琢磨有什么解决的办法。

    刘俭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已接近痴迷的状态,他常常冒出一些小孩子的想法。他曾经想在民勤造一座像祁连山一样高的山来调解气候。他还想过在沙漠边缘造一道像长城一样的防护林,将风沙挡在外面。

    刘俭有三个孩子,和其他人一样,刘俭也希望孩子们能走出去,也许,这是作为一个处在沙漠围困中的农民最实际的想法。但他自己却决定还是留在村里。

    今年最严重的一场沙尘暴刚刚过去,刘俭又继续在沙丘上埋草方格,在他承包的林地地继续看护着他种下的灌木,因为他对于民勤的未来,还是充满着希望。

    目前民勤县荒漠化面积为2280万亩,五年间,民勤县荒漠化程度正在向重度和极重度加剧发展。3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防沙治沙大会上再次呼吁: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责编:魏宇

1/1页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