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一次性就业率是教育误区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2月05日 08:01 来源:
专题:关注2007届毕业生就业

    省人大代表建议大学生转变就业观降低期望值

    一次性就业率是教育误区

深圳商报广州电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究竟“难”在哪里?4日上午,参加广东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分组审议的代表们就此展开热烈讨论。代表们认为,追求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是错误导向。

    就业不是教育目标

    十年前,大学生笼罩在“天之骄子”的光环下,但是现在,这种“辉煌”已然远去,大学本科生甚至硕士生、博士生大呼“就业难”,甚至称自己为“弱势群体”,已经成为社会普遍现象。是大学生太多,还是岗位太少?昨天上午在分组讨论时,有人大代表就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中要继续扩大办学规模产生担心,认为高中生扩招后,随之将带来大学生的增加,给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再添压力。“我们不怕大学生增多,现在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还不够。”多名代表就此担心指出,我国实施大学扩招,就业只是目的之一,更重要的目的是提高国家的人民素质,进而提高国家的整体竞争实力,这利国利民。“要赶上国外发达国家的国民教育水平,我们现在还有较大的差距。”

    大学生应转变择业观念

    “我们不太喜欢招大学生,好高骛远,不踏实,辞职都不打报告,人突然就没了。”省人大代表、深圳宝安劲力集团董事长郑卓辉这样描述现在他印象中的大学毕业生。在郑卓辉的公司,本科毕业生以上的比例还不到20%。“实际上现在很多企业、基层都需要很多大学生,整个社会还是缺少大学生。”代表们讨论认为,从这家民营企业的例子可以说明,现在大学生认为就业机会少,实情并非如此。大量基层地区、中小企业需求不少,关键是大学生的就业观还停留在“天之骄子”“鱼跃龙门”的时代,认为自己就应该或者当公务员,或者在显赫岗位,或者一步就赚多少钱。省人大代表、副省长李容根就此指出,都往热门企业、热门单位挤,“这在思想观念上就已经给就业堵上了一道墙。”他建议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和择业方向,改变“都愿意去城市、不愿意去乡村,都愿意去大企业、不愿意去小企业,都愿意去‘上层’、不愿意去基层”的落后观念。

    代表批评“万金油”专业

    除了择业观、期望值外,省人大代表、共青团广东省委书记邓海光认为,一些大学专业和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注重吸引学生就读,不注重毕业后的应用性和实用性,导致部分专业学生就业普遍困难。

    邓海光说,一些学校在课程设置时,考虑的主要是怎么样去吸引学生报考,怎样把专业和课程名字搞得很好听;但是毕业后就业用人单位要的是应用性、实用性的专业与课程。因此带来不同专业之间就业难易程度的巨大差异。

    “广东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好的学校1个毕业生可以选择20个岗位,差的学校1个毕业生也可以选择2个岗位,就业并不难。”邓海光举例说,“但是差一些的专业,特别是社会应用不广的‘万金油’专业,似乎什么都合适,什么都不合适,就业就成问题。”代表们认为,现在大学专业设置已经与市场接轨多年,但还未最终完成,教育部门和各校需要进一步努力。全国人大代表陈观光建议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力度,培养“适销对路”的实用性人才,既能提高就业率,又能优化人才结构、提高全民素质。

    大学生就业是博弈过程

    为了促使学校将专业设置与市场接轨并提高教育质量,教育部门设置了对学校“一次性就业率”考核硬性指标,有的地方还将各个学校的就业率对社会公布,各校尤其是民办学校因而对这个指标数字特别看重。“教育主管部门太重视所谓的‘一次性就业率’,这是不科学的。”省人大代表温思美对此提出批评。他说,国外很多著名大学,要真统计出来,一次性就业率都不超过60%;但我们的这个数字是学校自己报的,有的学校为了追求高数字,安排学生就业的岗位可谓“千奇百怪”,甚至误人子弟。温思美指出,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在就业市场的博弈过程,一个不断选择与被选择过程,需要一个时间段来自由选择、灵活调整,最后毕业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用人单位找到适合自己的人才。现在太强调一次性就业,而且作为一个指标,向全社会公布,其实不利于大学毕业生个人的职业发展。

责编:郭睿

1/1页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