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1月30日 09:37 来源:
武 鹏
2006年8月份和10月份,我两次紧急奔赴陕西拍摄邱兴华特大杀人案,先后制作播出了三期专题、一条联播、两条正点、三条360度、并在现场连续发回了五条电话连线。这两次采访虽然是同一个案件,同一个案犯,但面对的情况、采访的方法以及最终的体会都是不尽相同的。
状态
第一次是跟随式的随警作战 当时案件是突发的凶犯正在追捕中,一切都是未知的。要想引起观众的注意和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同步反映正在进行的起伏跌宕的侦破过程,借以增强节目的时效性,满足观众的窥视感,只有引起别人的关注才能提高收视率。但要达到这些谈何容易,首先必须及时了解和反映现场警方的具体行动安排、抓捕过程等……我虽然千里迢迢的赶到现场,但警方此前已经封锁现场,拒绝采访,并几次把山上的记者撵下山去,面对这种极为不利的局面和态势,情急之下我只有开动所有的想象,采取了所有能想到的办法,软磨硬泡、包括几次迂回闯关等方法,但几经努力都没有成功。最后利用自身条件先混入了搜山的武警部队中,跟随他们一样吃住在山上,我在《每周通报》上发表的“大围捕背后的周旋”专门介绍了与警方的艰难周旋,最后我的诚意和敬业终于打动了他们,网开一面特许我留在山上,成了现场唯一的一名记者,至此与警方的周旋和与邱兴华的周旋就一直伴随我采访的全过程,就是在这种周旋中我最终拍到和发回绝对独家的画面。
第二次的采访是静态的等待式的纪录过程,对于庭审案件,事件、人物、结果(大致)是已知的,原本觉得应该不很难,赶到现场后发现比想象中的要难得多。首先邱兴华是全国瞩目的重大事件,全国记者云集此地,115个席位的法庭赶到现场的记者就有48位之多,又一次媒体大战上演了。我提出的机位、传带、采访等要求当地都不能保证,审判下午两点半才开始,审判结果最早也要在六点钟以后才能出来,当天既要发联播又要播专题,不仅庭审要全程拍摄,被告人、公诉人、辩护人也要采访,还要有我的现场出?。带子拍完后,要从现场及时地送达电视台,然后从市电视台先传到省电视台,再传到中央台,由于距离远环节多,具体的时间和步骤都要事先敲定,不能出现丝毫的闪失。
这些实际情况对于我的身体也提出了严峻地考验,第一次一切都是未知的,是在紧张的寻找和捕捉中,精神整日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生怕漏掉某一个重要环节,每日都要靠安眠药才能入睡,但周期比预想的长出许多,带的药量不够,因是处方药当地又买不到,后期没药的日子使我每晚睡觉都成了一件极其痛苦的难事。当然也因祸得福,正是因为睡不着觉,抓到邱兴华的当晚我在当地警方指挥部中发展的“线人”发来的信息我才能当时看到。到第二次拍庭审,时间已不像第一次那样匆忙,但涉及的部门多、经过的环节多,加上下午开庭晚上才出判决结果,当晚即要发联播又要发专题,时间实在太紧,跟第一次相比压力没有减小反而加大了,那几天的状态完全可以用寝食难安来概括。
应对
操作:针对前后二种不同的情况,我们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操作方法。
第一次当打入警方后根据当时的特殊情况采取捕捉式的拍摄方法,力争在现场寻找警方搜捕的关键点,用以来架构片子。如搜捕中,既要表现大面积的搜山又要表现局部设伏;既要有指挥部的全面部署和调整战术又要有各要地的蹲守。为到何家梁拍邱兴华家的老房子,我们爬了三个多小时的山路,虽然辛苦,但却能使观众看到邱兴华以前的生活环境,采访邻居表现了村民对他客观的评价,便装埋伏表现了警方布署的周全。而后又越高山渡汉江,赶到邱兴华的户藉所在地石泉县后柳镇派出所,请户籍警介绍邱兴华为什么离开当地,何时离开的等情况,尽量使观众全面的了解邱兴华的相关情况。
亲属喊话劝邱兴华自首的方法虽然引起争议,但当时是警方重要的手段之一,当我在追赶警方的路上碰到后,虽有犹豫但还是把它随机拍摄下来,觉得在当时的情况下不失为一种应急方法,应该把它用在片中。)采访发现邱兴华藏身的村民、干警的蹲守、官兵的搜山、村民李老汉把城里打工的儿子叫回来主动义务参加搜山等人物的采访,这一切都是以跟随、追赶、寻找、发现的方式进行的,拍摄起来跨度大、线路长,山高路陡,危险系数大,但不这样操作,就不能全面的表现案件的侦破全貌。尤其抓到邱兴华后,制作第2期节目时,因此时警方的行动与以前大同小异,因此我就火速赶往抓捕现场把重点放在抓邱兴华和对邱兴华的现场采访上。
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以这种操作来保证了片子的新闻性和可看性。
第二次赴陕拍庭审,因场地、人物相对固定,于是预先作了大量准备:预先看场地,熟悉行车路线,预订传输时间和线路,为了把这些环节有效的连接起来,保证当晚播出,我们根据现场的特殊情况以倒计时的方式制定了详细的计划表,即使这样我们的计划还是多次被现场的变化无情的打乱了,直播的临时取消,庭审的延长、传输的多次更改等等,好在由于准备的充分这些危机都被我们一一的化解了,我写的发表在《央视新闻周刊》上的记者手记“应对变数”介绍了这次现场的“征战”。在“征战”完成了文稿的写作,并将先期采访的画面素材提前传回家中,保证了后期制作。
采访
两次拍摄采访了大量的人物,其中可分为两类,一种是随机的,在随警作战中觉得哪个有必要立即在现场进行采访,这其中有村民、警察、局长等,第二种是案件中的重要人物,或有独到见解家学者,为此我们事先进行了准备和构思,有些是想尽了办法,历尽了艰辛的才得以采访。如采访邱兴华妻、凶杀案的第一个目击者,学者(专家)等,当我从邱兴华的口中得知小学老师邓国凤是他最佩服的人时,我们寻找了许久终于找到并采访了这位老师,达到了用多个人物多侧面客观的介绍邱兴华的目的。
两次拍摄对邱兴华采访无疑是最重要的部分,第一次采访是独家的,也是对我长期坚守的一种补偿。当时制片人因我在山上跟拍了17天,考虑到我们的疾苦,已打电话让我们先撤回来。我有些心不甘,提出再坚守三天,结果第二天邱兴华在租住的房内落网。我是在省厅公布前得知消息并立即通报家中同时风驰电掣的赶往现场,在现场第一时间采访了邱兴华。面对一个残忍的杀害10多人的恶魔,采访应该如何进行,我心里也没底,当时警方为了安全派好几个人护卫着,一是看管这个重刑犯人,二是保护我们,但这样一来气氛很紧张,很不利于沟通,为了能够自如地交流,使他在不受胁迫的情况下自如交流讲出真相,我向局长请求,请看管和护卫我的人员稍向后撤,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将他手上的两副手铐去掉一副。当我来到他面前的时候,见他还有杀气,为了缓和气氛,我主动伸出手来与他握手,这一点令他没有想到,他说我是他被捕后第一个与他握手的人,也许正是除手铐、握手这些举动,缓解了他憎恨的情绪,同时也缓解了我的紧张,使采访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在我的讯问下,他道出了当时的心态、杀人的直接动机、如何躲开警方的追捕等关键内容,他基本上有问必答,虽然口气还较硬,表示“决不后悔”,但我需要的都有了,完全使观众能够了解邱兴华的心态。应该说在现场时间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这次采访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采访一结束我们立即驱车下山,赶到5个小时山路回市里回传片子。随后不仅我们自己的节目中用了我的采访,“东方时空、”“朝闻天下”、“360度”、“法制播报”等众多栏目都大量采用了我这段采访。
第二次采访已是两个月之后,经过两个月的关押,邱兴华的杀气早已不见,但还保持着偏执的想法,一副不服不愤的样子。因有第一次的接触,他居然认出我来,并主动打招呼。由于这次与上次相比,时间和条件都相对宽裕,我事先作了充分准备,列出了详尽的提纲,并把犯罪心理学专家提供的极其专业的心理测试题带到现场一并进行了测试。可能是由于我和蔼的态度,平和的语气,采访中他还向我道出了一个他从未向人透露的、一直压在他心底心病:当年他因状告女方家干涉婚姻自由后,司法所的两个司法员借了解情况之机,对他未婚妻分别进行了污辱(他自诉有证人),他讲他的仇恨是从那时开始的,可以说他杀人的火种是21年前就埋下的,这次在铁瓦店只是个导火索而已。这对了解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民演变成为一个杀人恶魔、他的犯罪心理、杀人动机的形成都有一定的帮助。这次他没来得及杀掉这两个人很不甘心,决定要在被执行死刑前把21年前的官司打下去(当然追诉期已过)。
电话连线。当时案件已是轰动全国的大案,第一次刚到现场开始采访不久,制片人就问我能不能为综合频道做电话连线,当时我已打入警方内部有现场第一手资料,能向观众提供最新的独家信息,便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但后来因故此事便放下了。当片子发回后组里又重新要求我作连线,而且是每天一条,(此时“360度”已每天连线根本不在现场的“三秦都市报”的记者),于是我便在拍摄的同时把现场搜捕和追踪情况用连线方式加以报道。既然连线就要有最新最快信息,但是当时山上已进入了僵持阶段,实在讲没抓到邱兴华都没有什么新信息,每天几乎都是重复前日的行动。如何在这乏味而平常的现象中找出有价值的,找到观众想知道的细节,的确是需要动一番脑筋的。我们每天往返于指挥部和各搜索点,想尽一切办法打探军情,极力寻找各种细节,发现有价值情节详尽了解后稍加整理,便作为连线的内容。由于技术等原因,要求我每天中午前连线,这样只有半天的选择面,于是我就把那些最具时效,最能表现前方现状的内容作为首选。如指挥部分成几个分指挥部进行分片搜山;在某山洞口外发现可疑脚印,警方采样化验;市、县、乡召开联合会议责任到人,确定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要求;武警支队组建一支24小时随时待命的预备队,专家分析邱兴华的五种结局等共五条连线。这种连线的方式,对于栏目和我个人来说都是不多见的,是一种尝试,每天放在节目的开头,把当天的现场情况向观众作介绍,既引导了观众的关心和注意,又与节目遥相呼应,客观效果很好,被“每周通报”点评为“这种方式使《法治在线》这样的专题栏目具有了一种连续报道的形态,增强了节目的新闻性。这是《法治在线》立足频道的角度进行了一种创新。”
收获
此次拍摄同一案件,两次赴陕,联播,专题,电话连线,全方位联动播出,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既是首家又是独家,同一题材三集播出,一周电话连线,在栏目中开创了专题与连线同步播出的先河。从制片人、策划人、主编、到编辑记者,上下重视同心协力,在众多记者参与的媒体大战中,我们又一次抢占先机独占鳌头,再次确立和巩固了《法治在线》栏目在全国法制类节目中的龙头地位,凸显了栏目的重要价值。培养和挽留了一批铁杆的忠实观众。既获得了观众欢迎和专家的认可,也获得了部领导、中心领导的肯定。
我个人的收获更丰:一是完成了一次案件没有告破就先期进行的持续报道,学会了在这种拍摄中如何架构,又如何在不影响警方破案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提供信息量。二是学会和掌握了庭审拍摄的流程和要求。在这种拍摄中如何把相对静止的呆板画面处理得有生气,庭审前该做哪些准备工作等。三是磨练和提升了现场概括和提炼的能力,懂得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线索中找出最重要的加以放大,使观众从一点了解全貌。四是整体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两次赴陕,都是只有我和摄像两个人,因抢时效还要搞传输,二个人明显力不从心,但我们克服了众多困难,尽最大可能发挥自己的极限能量,与摄像合作愉快,与外界沟通顺畅,应变能力突出,虽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和阻力,但都被我们一一化解了,出色而圆满的完成了报道任务,并为以后的拍摄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五是两篇记者手记的发表,不仅对自己的工作有了回顾,同时也有了反思和总结,在“大围捕背后的周旋”中,提到的两个“尊重,”(双方尊重被拍方和拍摄方的工作规律),及为了完成这两个“尊重”所应该具备和提高的几个能力:沟通、说服、应变、包容的能力等,还获得谷云龙主任的肯定。
借此机会感谢组里为此案件付出心血的各位领导和同仁。
责编: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