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
王百姓 |
办案现场 |
王百姓有一个特殊的习惯,就是每一次执行任务时,他都会请同事拍一张工作照。
这张照片是王百姓1998年6月27日在河南郏县排爆时拍摄的。这一天,对于他来说终身难忘。
王百姓:当时我在开封出差,突然接到省厅张程锋厅长的电话,说郏县有一颗炸弹需要排除,我就连夜赶到郏县。到了县城是夜里两点多钟,这时候我拿着手灯趴在车底下一看,一看是个遥控炸弹。
这是一枚高智能的遥控汽车炸弹,可以通过按动遥控器引爆,这种炸弹在河南省是首次发现,在我国十分罕见,它的爆炸威力足够炸毁汽车并对周围的民房造成危害。天亮之后,王百姓再次来到了现场。为了防止犯罪分子混在围观群众中,他请当地警方将群众全疏散到200米以外。一切准备工作做好之后,王百姓走向了这辆被安装了炸弹的汽车。
王百姓:第一次爬进去,结果很快就出来了,因为什么,一爬进去我心跳特别厉害 ,特别快。当时我就说,一般排弹之前我都摸摸我这脉搏跳动的速度,跳到一百多下一分钟。所以我一看,心里很紧张,我就退出来了。
由于以前从未接触过这种类型的炸弹,所以王百姓的心里也没有底,他三次进入车底,又三次退了出来,这时,有人给他出了个主意。
王百姓:当时有好多同志说,不要拆,把汽车炸了算了。但是我始终没有这样做,为什么?老百姓买个车太不容易了。这是一个新桑塔纳车,连牌子还没有挂,特别是车主,一家人眼巴巴的望着我。所以你要真给老百姓一炸,老百姓怎么看咱这公安机关,又怎么看咱的政府,又怎样说保护群众的利益,那都是空谈。
拒绝了炸车的意见,王百姓第四次钻入车底。然而,由于这枚炸弹线路密集,里面一共装有四个雷管,八根雷管线,四根电池线,如何拆除,对他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
王百姓:这时候就在车底下认真分析这事,该剪哪个,不该剪哪个,这个一旦一剪错了,好比有两根线,一个是剪错了要炸弹,第二个同时剪两个也容易爆炸。
王百姓冷静的理出头绪之后,一根一根的开始剪,经过了2个小时,这枚炸弹终于被成功拆除了。这只是王百姓排除的众多炸弹之一。据统计,1987年以来,他亲手排除的各类炸弹达15000多枚,这就意味着,他与死神擦肩而过15000多次。所以有人说,谁都可以出错,惟独王百姓不行。因此,王百姓每一次排爆,都会留下一张照片。
王百姓:为什么要照这个像呢?一个是规矩,组织上规定这样照;第二个就是给家人有个最后的交代,知道他怎么来怎么去的,给这么一个交代,所以说照个相。
由于王百姓工作非常危险,所以外出执行任务时,他很少会告诉家里人,有时甚至还会对妻子说谎话。
那是在2003年,河北省威县检察院一位检察官收到一份不平常的邮件,一枚制作精良的炸弹。河北警方想了很多办法都无法拆除,于是,他们找到了王百姓。在看了X光拍的炸弹图之后,王百姓心里忐忑不安,因为这样的炸弹在他几十年的排爆生涯中也是从来没遇到过的。
王百姓:当时心里想了很多很多,真危险啊,这次去,回来不回来都很难说。我们排爆服是在公安厅对面的配楼四楼(放着的),到楼上提排爆服时,可以说走起来相当费劲,这楼都上不上。有一个我们这个科里的女同志,叫牛苏平,她就说,王老师 ,你脸色怎么那么难看,怎么回事?我就说 ,我说小牛我想了很多很多,我也不知道想个啥。她说, 王老师,要不行不去行不行,我说河北同志们都来了,还得去的。
就在出发前,从不向人提要求的王百姓这回向河北的同事提了个要求,他希望能与妻子吃顿饭再走。
王百姓:到路边的大酒店点了四个菜。炸了没有?我爱人问我炸了没有?当时我说炸了。为什么这样说?我爱人因为时间长,她也知道了,只要炸了就不太危险,就是处理现场就行;没炸就很危险,我说炸了,可是河北的那个同志说,新来的同志,说没有炸。我爱人就说,马上脸色就变了。所以这种情况下,虽说要四个菜,我一口菜都没夹。所以最后吃完饭,她最后送我们走的时候,她就说 ,百姓无论如何一定要注意安全啊。她当时她还流泪说,所以当时我也掉泪了,真的。
王百姓到达河北威县以后,当他一层层打开这个炸弹包裹时,他发现里面放了一个类似于茶叶盒的圆桶。
王百姓:当时有些同志说,你拧开算了。当时我没同意。我说万一出事怎么办?因为外面还有个线头,其他线头全在里面,从外面看来说,就是一个盒子,没有任何东西。
为了安全排除炸弹,王百姓想了很多办法。他首先在现场加工了一个无缝钢管,并在钢管上截出一个长方形的孔,然后,将炸弹放入钢管里面。通过无缝钢管上的孔,把炸弹围着导线位置切开一个口,然后,把炸药一点一点倒出来。
经过一天半的时间,这枚炸弹被成功拆除。
王百姓:一打开一看,这个东西做得相当有水平,也就是说,你拧动这个盒盖也要爆炸,当你把这个盒盖不拧动,打开也要爆炸。最后,那领导和在场的同志都感到大为震惊,还好听王老师的,不听可能完了。
几天后,王百姓平安归来。看到王百姓走进家门,一直等候在家中的妻子流泪了。从那之后,王百姓每次出门,妻子总是往他行李里塞两个苹果,希望他能够平平安安。而每当王百姓要外出执行任务时,他都会把一张全家福精心地放进行李里,但是,这张全家福背后,却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那是在十几年前,王百姓的女儿读小学一年级时,她意外的发现了王百姓抽屉里面的爆炸现场照片。
王百姓:她一看照片,啪就盖起来了。我问王琦怎么回事?她说,你不也是搞爆破的吗?是不是出了事你也是这样?当时我没有回答她,我只是点点头。从那以后,这孩子变了,性格完全变了,沉默寡言,很少说话,也就是说孩子小,但是很成熟,就很懂事了。有一次,她就拉着我,她说爸爸咱们一块照个相,她就拿一张照片,我一直保存着和妈这张合影,我说为啥?她就说,我怕。我说闺女你怕啥?她含着眼泪再也说不下去。她主要是害怕我一去再不回来,真的。
2002年,河北邯郸发现一枚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航弹,请了很多专家都不能将其安全爆破。于是,当地警方特意雇了两名村民,日夜看守着这枚炸弹,一看就是两年时间。
2004年,当地有关部门找到了王百姓。
王百姓:在整个航弹当中,最可怕的就是日本航弹,它装炸药是苦味酸炸药,这种炸药放的时间越长,危险越大,也就是说,因为苦味酸它时间长了,和金属形成了苦味酸盐,一旦一振动,苦味酸盐一断裂,它就要爆炸。
由于炸弹无法移动的特殊性,可以选择的排爆方法,只能是原地引爆。但是,王百姓知道,原地起爆失败的话,其产生的巨大的冲击波会对周围的建筑造成损坏,甚至方圆1000米内将寸草不留。并且根据近年来的排爆经验,王百姓认为此类航弹的内部还可能灌有芥子毒气,爆炸时如果毒气泄露,将会对村民造成巨大的伤害。那么,这枚航弹到底应该怎样排除呢?
王百姓:所以,首先就是说,为了防止冲击波对周围的影响,就垒点沙房子,垒起来以后,而后把炸弹垒到里面。垒到里面以后,一切工作做好以后,上面就是覆盖炸药,弄一包炸药,覆盖炸药。炸药覆盖好了以后,在上面覆盖一些漂白粉水。从装药 、接线基本是我自己来承担,因为相对比较危险一点。承担好以后呢,把这个口,垒沙房子的口堵起来,而后引爆。
在王百姓的周密安排下,这枚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最大航弹被成功引爆。
王百姓:老百姓特别高兴,这么看着一两年,总算找了专家给我们销毁了。当时我松口气,可算完了。
二十多年来,王百姓除了亲手排除炸弹之外,还参与了很多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爆炸案件的鉴定工作,在他的鉴定经历中,从未出现过误判。
2001年石家庄市发生了一起建国以来最大的爆炸案,当时,对犯罪分子使用炸药量的多少,各方意见不一。
王百姓:当时都提出来,有些说8公斤,有些说是12公斤,最后我一直说少了。最后一个同志看到我摇头,一个同志说,老王, 你别再摇头了,再高也高不过80公斤。当时我就提出来,应该是200到250公斤之间。
除了对炸药使用量的判断之外,他还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以及对现场的勘察分析出先后发生的5起爆炸为同一人或同一伙人所为,依据这条线索,公安机关在7天之后将犯罪分子抓获,经查证,犯罪分子使用的炸药量为226公斤。
当梳理王百姓经历的时候,我们发现,他一直都与爆破有着不解之缘,从12岁起,王百姓就和父亲上山采石,替父亲装炸药;1969年,王百姓参军,做的就是爆破专业,还专门到南京工程兵学院学习过爆破,并在部队从事爆破的科研和教学,一干就是16年。
1985年,王百姓转业,很多与他一起做过工程兵的战友在这时都放弃了排爆这项专业,改行做起了别的工作,但是他还选择了到河南公安厅做排爆警察,为此,妻子还和他闹了别扭。
王百姓妻子:俺俩都别着劲,他都一心二心他要去公安厅。他的意思是说,我干了这么多年了,而且在部队,部队送他到南京工程兵学院上大学,学的就是这一门,如果我要不干这个的话,我就把我的专业丢了。
于是,王百姓在河南公安系统从事排爆工作一干又是21年,在这21年的排爆过程中,王百姓除了自己时刻要面临着生死考验之外,还要承受与自己一起战斗在一线的同行发生意外的巨大悲痛。
王百姓:任俊卿这个同志,他是2003年吧12月16号,在排除爆炸物当中爆炸了, 意外爆炸。可是,在这个情况之前,我俩还没见过面,只是通过电话。他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问题,老打电话问我。所以说我到了殡仪馆,追悼会现场,他的妻子曹传州哭得死去活来,他的儿子立刻就扑到我的怀里,说王伯伯你可来了,我爸爸生前说,你俩没见过面,说今年春节一定带着妈妈和我去见你,谁知道还没有见你,他就走了。他说,今天我和妈妈见你一面,总算是了却了我爸爸的一片心愿吧。那孩子确实是失声痛哭。
面对失去战友的悲痛,面对一次又一次的生命危险,王百姓在37年的排爆历程中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从未放弃过作为一名警察,对国家和人民的承诺。
王百姓:就像当兵,就像打仗一样,你只要冲锋号一吹响,明知道前面要送死,要牺牲,也得上,真的。因为我当了一二十年兵,我深有体会,当然明知道上去,冲上去是要牺牲的,但是没有一个说向后跑的,都往前冲。作为警察,这个职业是,你既然干了警察,从事这行工作,你就再危险也得上,你不可能推给其他人。
责编: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