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假记者庭上给真记者鞠躬 |
狂骗40多家企事业单位 敛财220多万元 浙江假记者团伙案昨天(29日)开庭———
以祝万祥为首的假记者团伙打着“中央刊物”的牌号,利用已作废刊号的非法出版刊物进行诈骗、大肆敛财,甚至向政府部门开出条件敲诈勒索。昨天,此事又有了新的进展。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法院于昨天上午开庭审理了此案。
事件回放
今年5月,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发生一起拆迁纠纷事件,因个别村民对在现场维持秩序的民警实施暴力,致使多名民警受伤。后来,自称是《中华新青年》杂志浙江特刊总编的吴正有,于6月初来到莲都进行“采访”,并在没有全面了解事件真相的情况下,即宣称要对此事件进行“曝光”,并对当地政府提出用9万元购买该杂志等无理要求。
后经当地公安机关查证,《中华新青年》杂志系盗用原《乡镇企业研究》已作废刊号出版的非法出版物。8月19日,公安机关对吴正有敲诈勒索一案立案侦查。随后,《中华新青年》北京总部“社长”祝万祥等共7人相继被警方抓获。
据悉,从2002年开始,祝万祥即以“团中央下属单位”的名义非法出版《中华新青年》。2004年7月,丽水人吴正有与祝结识后,在浙江办《中华新青年》“浙江特刊”。其间,吴正有通过各种方式大肆骗取钱财。此外,吴还和王贤勇非法制作了200本假记者证。
目前,该团伙成员7人全部落网,公安机关现已查明这伙人累计骗取40多家企事业单位223多万元。另外,这一团伙还以曝光问题要挟某些地方政府、以为民请命的名义骗取群众的钱财。
专家:社会对记者的角色没有正确认识
近年来,假记者行骗的案例屡屡见诸报端,北大社会学系夏学銮教授就此分析了此事的社会背景。他认为,假记者屡见不鲜的原因在于社会转型期的一些特殊因素,当前,很多人对记者的社会角色没有正确的认识,他们认为记者的社会关系多、路子广、认识很多上级领导、能够替人申冤、推动各类难题的解决,夸大甚至歪曲了记者的作用,再加上少数职业素质低的记者也确实有过违反职业道德的事情,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会大众对记者角色的认识。因此,当假记者以索取各种活动经费为名行骗的时候,很多不明真相的人会信以为真。
此外,当前不少企业怀有侥幸的心理,没有对法律和新闻媒体的定位有正确的认识,一旦自身有把柄握在假记者手里的时候,往往会产生“破财消灾”的心理,也给假记者大肆行骗提供了方便。
当地政府:解决假记者泛滥需社会共同努力
“这是一个全国罕见的假冒记者诈骗团伙!”莲都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潘春旺昨天下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表述这一犯罪团伙。
他说,这些人不但组织严密,有严格的分工,而且在诈骗过程中十分注意自我包装,抬高身价,常常把一些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标注为杂志的顾问,还在政府部门的办公场所附近租用办公地点,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而他们的主要敛财手段有举办会议拉取“赞助费”、会务费;“刊登”文章骗取宣传费;办地方特刊收管理费;承诺能取得领导批示骗钱;以“曝光”为要挟敲诈勒索;以“为民请命”收取活动费等。
另据新华网消息,丽水市莲都区公安分局局长陈伟达表示,抓几个假记者、取缔几家假刊物,并不是难事,可要想真正解决假记者泛滥的问题,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多方努力。一方面,各新闻媒体应该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规范监督记者的行为;另一方面,社会各界都要正确面对舆论监督,敢于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错误,有错即改,将敢于搞新闻敲诈的真假记者全部拒之门外。这样那些假记者即使想行骗,恐怕也没有什么市场了。
是否真记者网上可查到
据了解,针对假记者横行的现象,新闻出版总署年初公布了《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在规范记者证发放、使用的同时,也制定了有关针对性措施。查验对方是否是真记者,只要上网登录“全国新闻记者管理及记者证核验网络系统”就可查实。
责编:何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