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美U-2飞机航拍的古巴导弹阵地[资料图片]
据《每日邮报》9月26日报道,当今世界依然是一个不平静的世界,在很多的时候,世界的不平静“由核而起,因核而生”。1962年,美苏之间险些爆发首次核战争,英国广播公司获得的档案资料向世人首次披露了爆发危机的细节。但是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当时的英国也险些被卷入冲突,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甚至认为,应该首先对伦敦进行攻击,因为伦敦比华盛顿要近。为此,英国秘密组建“神火”轰炸队准备反击。
酒吧闲谈中听说重要情报
46年前,世界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前苏联几乎产生碰撞。美国发现前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那里距离美国佛罗里达海岸线仅160公里。这次危机是冷战期间最重要的对抗之一,以至于差点引发两国之间的核战。
1962年10月13日,一名美国特工无意中在酒吧窃听到一名古巴空军飞行员的闲谈,称古巴将从前苏联得到核武器,并发射它们。几个小时后,也就是10月14日凌晨,一架美国侦察机被派出确认这个情报。
飞行员在方圆120平方公里的范围拍摄了928张照片,令美国人感到吃惊的是,这个情报竟然是真的。前苏联已经在古巴部署了40枚配有核弹头的导弹,发射井也已经准备就位。在随后的13天,全世界都屏住呼吸,携带导弹的前苏联军舰与美国军舰在古巴附近对峙起来。肯尼迪甚至开始考虑轰炸古巴导弹基地,并攻占该岛。
英国首相起到关键作用
苏军弹道导弹阵地[资料图片]
直到现在,也没有任何线索表明英国曾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中起到过关键作用。然而,英国广播电台最近播放的解密档案显示,英国也曾站在战争边缘。对于早有准备的前苏联来说,伦敦可能是核打击的第一个目标,因为它距离莫斯科比华盛顿更近。
肯尼迪总统曾在10月22日的时候公开发表演讲,宣称:“美国的政策是任何从古巴射向西方国家的导弹,都将被视作对美国的攻击,美国将对其进行报复性还击。”
在肯尼迪总统演讲前12分钟,美国通过驻伦敦大使馆给英国政府一个危机升级的通告。随后,肯尼迪总统演讲的复印件被发送到唐宁街,侦查飞机拍摄的古巴导弹基地图片和中央情报局的简报,也同时送达麦克米伦的手中。 局势似乎正在失控。
然而,英国国家档案馆解密的历史档案显示,1962年10月26日,肯尼迪总统曾与英国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通过电话,两人讨论了是否应该采取军事行动阻止前苏联军舰进入古巴,以及联合国是否应该拆除核武器设施等。在这次通话中,麦克米伦对肯尼迪提出关键警告,建议美国总统要谨慎。他甚至建议,为了避免大战,挽救前苏联“颜面”,英国本土上的核设施可以暂时拆除,以换取前苏联的谈判,此举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0月28日,美苏双方开始撤退。前苏联军舰返回,并拆除古巴导弹设施,而美国则承诺不进攻古巴。戈尔巴乔夫的儿子后来回忆说,他的父亲视麦克米伦为一个睿智的政治家,竭力劝说肯尼迪总统保持谨慎,可以说因为他避免了一场世界灾难。
英国曾秘密备战 组建“神火”轰炸队
英“火神”式战略轰炸机[资料图片]
此外据解密的记录显示,英国军方曾在10月27日的时候举行绝密会议,国防部官员告诉空军和海军大臣:“首相的态度很强硬,尽管他不准备采取比如全民动员这样的大动作,可是他希望空军能够准备好随时采取必要行动。”为此,英国皇家空军组建了由40名飞行员组成的“神火”轰炸机队,在四个机场等待随时向前苏联核心地带发起进攻。
前英国皇家空军中校彼得·威斯特第一次向公众透露了当时的情景,他说:“当时轰炸机都已经准备就绪,我们也已经装备好各种飞行装备。我们所有人要做的就是进入飞机、系好安全带、按下按钮以及启动发动机。”彼得证实说,当时轰炸机中都装载着核弹,计划对前苏联目标进行精确空袭。
另外两名前皇家空军飞行员也证实了当时的行动,其中一人说:“10月27日下午,我们进入最高警戒状态。我们一直等待耳机中的命令。”那个命令来自迈克尔·比瑟姆爵士,他是当时海威考姆勃轰炸司令部指挥官,他的上级与唐宁街保持着专线联系。
迈克尔说:“外部世界的人们似乎根本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情,我们得到消息,不能采取公开行动。我们做的事情都将在平静中进行。我们做得很成功,没有任何消息被泄露。”
应对核袭击 制定保护艺术品计划
英国政府制定应对核袭击的另外一个计划,就是如何保护国家最重要的艺术品免受核袭击。按照这一计划,来自国家美术馆、大英博物馆、公共记录办公室、皇家收藏馆、维多利亚收藏馆以及艾伯特博物馆的艺术珍品,全部被11辆卡车运往威尔士北部一个名叫Manod Quarry的板岩矿内,由军队和专职人员负责保护。
麦克米伦本以为这项计划没有记录,但是英国国家档案馆解密的文件显示,一些政府官员非常担心隐藏艺术品的行为会潜在地影响公众。当人们了解到当时所处的危险情况时,很有可能引发混乱,致使更多人逃离伦敦。当时的财政大臣托马斯·帕德摩尔就表示:“就我个人来看,我非常同情这些人。如果这个国家或者其他国家被毁于核袭击,我可能根本不会在乎这些艺术品,无论它们多么伟大和不可替代。(李金良)
责编:刘海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