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网络电视直播点播手机MP4
'">
>> 今日关注

寻找农民增收突破口(第一集):种地如何不再赔钱

央视国际 2004年04月08日 23:05

  “为什么我们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们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一份文件,让我们再次认真翻开农民老茧纵横的双手,重读农民眼中的沉重与热望。

  多么小的问题乘以十三亿,都会变得很大;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十三亿,都会变得很小。

  也许从更大意义上来说,中国就是乡土中国。乡村的和谐,就是中国的和谐,就是我们内心深处真正的和谐。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又处在一个关键时期。今年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农业,支持农业,保护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主持人:这段时间,我听到了很多的声音,大家说,应当帮助乡村,帮助我们的农民。这段日子,我们也在寻找,到底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实实在在地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从这期节目开始,我们将用5天的时间,来回放我们在采访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我们寻找到的,是一些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关键词,虽然这未必能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但至少我们希望能借此提供一些思考和追问。今天,就让我们从一南一北两个种粮大县的故事说起吧。

  来到辽宁省昌图县的时候,我们正好赶上了一场春雪,肥沃的黑土地在白雪的掩映下显得格外厚重、雄浑。昌图两个字源于蒙语,是繁荣昌盛的意思,几百年前这里就是粮食丰产的地方,今天,这个位于辽宁北部地区的县城每年仍然能为国家贡献出几十亿斤的粮食,粮食总产量始终位居全国前五位,交纳的商品粮更是几乎年年第一。然而这里的农民原先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年年丰收,却总也无法摆脱贫穷的状况。

  昌图县杏山村农民 李宝山:就昌图来讲,是产粮大县,但是在老百姓来讲就是产粮穷县,越种地老百姓越穷,种的越多越穷,因为啥,粮食不值钱呢。老百姓收入就低,粮食打的不少,但老百姓一直没富起来。

  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根,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可粮食高产却只换来不多的收入。51岁的曾文庆,在昌图种了半辈子的地,家里有30亩地,2002年由于当时粮价偏低,再加上各种税费及提留较高,每亩地只能赚个100多元钱。曾文庆说,村儿里不少人都放弃了种田,甚至曾经出现过承包土地不用花钱的事儿。

  昌图县三道村农民 曾庆文:那时候年年旱,负担重点,完了都出去打工去。

  记者:那地呢?

  曾庆文:都包出去了。

  记者:包出去人家怎么说?

  曾庆文:你不能白种交负担嘛,交负担就行。

  不想挣钱是假的,在昌图,从上到下关注的头号问题就是增收。当地政府最先想到的办法,是减负。2003年,昌图县大幅度下调了农业税,最多的减少了将近一半。

  昌图县三道村农民 曾庆文:跟前年比,要我说就40%,别说50%。

  记者:将近50%,那一亩地将近多少元钱?

  曾庆文:我们2002年五口人地是花了740左右吧,等到2003年,360多元钱没达到一半,将近一半。

  负担减轻了,许多农民开始回来种田,今年趁着春耕还没到,过去把土地包给别人的都急着往回要了。

  昌图县三道村农民 曾庆文:今年不少要回去的,要回去自己种。

  记者:就是现在种粮食还行?

  曾庆文:看去年是行了。

  记者:那2004年呢?

  曾庆文:现在地就算是行了吧,该要的要回去了。负担轻了。

  当昌图还是冰封地冻的时候,地处中原的湖北应城早已是一派春暖花开。古语说:“湖广熟,天下足”,自古以来就是粮食主产区的江汉平原,一年能出两季稻谷。当地农民说,如果没有天灾,这里的地种什么都能有个好收成。只不过前几年,投入高、粮价低,粮食增产不增收,很多农民都不愿意种粮,但眼下不少人又回来了,刚刚获得农业部表彰的全国种粮大户丁水松,就是其中之一。

  湖北省应城市义和镇阙陈村农民 丁水松:我经过商,经商以后,觉得经商的危险性挺大,再一个考虑这个种粮政策好,再一个这个价格可以,我包了350多亩,就是政策税费改革了,费用一年比一年低,估计我一个普通农民吧,现在在政府的引导之下,当个小老板嘛,我觉得这个种粮食的收入还是蛮可观的。

  丁水松算了一笔账,去年种粮,除去开支纯收入能达到6万多。在他的影响下,当地百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已经有350多户。为了提高粮食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当地政府也开始把土地向这些种田大户手里集中。

  湖北省应城市义和镇阙陈村农民 丁水松:我现在又着手,在附近那边一个村的地搞个几百亩田,多增加几百亩田。

  丁水松相信增产就会增收,他说,这种信心不是盲目的,因为省里今年又颁布了一些政策,比如增加粮食补贴、增加农田基本建设投入。

  湖北省农业厅副厅长 王银元:为了鼓励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我们粮食直补的资金,省政府按照中央的规定,从粮食服务性基金当中,拿出40%的资金,我们全省要直补五亿六千六,要向我们二十四个粮食主产区进行倾斜。所有的基本建设经费,要向粮食主产区倾斜,我们抽出5亿万资金,在农村建设高标准的标准化的基本农田,首先选择十个县来搞试点。

  丁水松告诉我们,直补资金直接补到农民手里,一斤商品粮能补一角钱,按照他去年的产量,能得到近4000元的补贴。如果再根据市场科学种田,收入一定不会差。

  湖北省应城市义和镇阙陈村农民 丁水松:350亩地,可以收到十万块钱。

  到2002年底,全国已经有20多个省市开始了大面积的农村税费改革,7亿农民受益,减免税费超过300亿元。2003年一些财政状况相对较好的沿海省份,不仅取消了农业特产税,甚至降低了7%的主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全国统一取消特产税,农业税降为6%。

  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做政府工作报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又处在一个关键时期。今年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农业,支持农业,保护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 韩俊:我们曾经做过比较,中国比如说种玉米的农民,他每一亩地税负是美国的十几倍,那么今年国务院已经决定要把农业税的税率平均降低一个百分点,那么今后还要继续来降低这个农业税的税率,那么最终我想要使得种粮食的农民能够逐步实现零税费。

  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 曾业松:对农民进行这个直接地补贴。这个政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它标志着我们对农民进行补贴的时代已经开始了。过去我们只重生产,不重农民利益的这个时代结束了。过去我们对农民也进行过这个补贴。但是那个补贴是农村粮食流通部门,通过添加来补贴给农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 温铁军:国家要稳定粮食生产,国家要强调粮食安全这是国家的公共政策,那就不应该由某一县来承担,国家要投资这件事情是做得对的。

  主持人:降低税负、直接补贴,政策跟得上,粮农的积极性才能被调动起来。但对于种粮农民来说,仅仅枕着政策,睡觉还是不踏实。中国农民是勤劳的,是智慧的,无论是在辽宁昌图、还是在湖北应城,为了追求富裕的生活,农民们想尽了办法。

  虽然节气上已经过了惊蛰,但东北平原依然是冰天雪地。不过昌图县杏山村李生家里,却是非常的热闹,李生、李文海父子俩,正带着全家准备着花生种子。李生说,祖祖辈辈种的是玉米,怎么也没想到竟然是花生给他们带来了富裕。

  昌图县杏山村农民 李生:最早这地方都是玉米,我们这地方是沙丘地,比别的地方(产量)低不少,那时候也没别的种的,大面积种的都是玉米。

  杏山村过去是有名的贫困村,由于土地贫瘠,这里的玉米即便高产每亩也不到1000斤,还达不到其他地方的平均水平。几年前,县里开始引导种植其他作物,没想到刚刚几年,就尝到了甜头。李生家去年除了种玉米,还种了花生和水稻。

  昌图县杏山村农民 李生:现在行了,一打种花生,生活水平提高了,花生现在产量也高,价钱也高。

  昌图县杏山村农民 李文海:种的最多的还是花生,花生去年打10000多斤。去年一年毛收入4 、5万块钱吧。

  昌图县杏山村村长 李宝山:我们这个村,从我这个角度看,变化相当大。过去老百姓讲不知道啥叫结构调整,从1986年就开始逐年结构调整,所以调整到现在,老百姓看好的就是花生。

  不仅是杏山村,如今在昌图,除了过去的传统项目玉米,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特产,花生、土豆、胡萝卜、甚至是葡萄,丰富多样的农产品让农民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不过,当地政府并没有忘记给主要产品玉米找个可靠、稳定的销路,几经努力,县里请来了一个玉米淀粉企业在当地落户,这个投资4个多亿的企业建成后将彻底解决昌图玉米的销路问题。

  昌图万顺达淀粉生产厂经理:可以直接转化当地的玉米70万吨每年,这样的话呢,就是厂里玉米综合的话,我们就地消化60%。没投产之前,我们老百姓一般玉米价格就随行就市了,如果我们这个企业到昌图一建厂,能够提高当时农民经济收入的4个百分点。

  曾业松:市场需要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精细化,但是我们现在的农产品有的地方还是大陆的这个传统的,特别是深加工、精加工的这些农产品是和市场的需求农产品,现在还不是很多。

  “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 韩俊:这一次中央一号文件是提出要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那就不单纯地是要求他们种粮食,要提供原粮,作为粮食产业那是要发展粮食的一些转化,比如是畜牧业,再一个就是发展粮食的一些精深加工,要让粮食大幅度地增值,那么粮食加工业发展起来的话,农民的卖粮难也可以得到有效地缓解,而且农民还可以增加一些非农的机会,所以要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这些粮食的加工业,特别是对于一些龙头企业,要给它提供一些优惠政策。

  与辽宁昌图相比,湖北应城的资源要丰富得多,不过在当地我们却听到这样一句话:吃的是广州粮、喝的是珠江水。

  湖北省农业厅副厅长 王银元: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广东的同志到湖北来,把小麦买回去,然后加工成饼干或其他的食品,又返销给农民。于是前几年湖北市场上到处都是广东来的农副产品。

  看到精明的广东人低价买原料,再高价把产品卖回来,湖北人一下子明白了,不能再做只卖原料的傻事儿,于是自己也做起了粮食加工,并且把种植、加工、销售做成了一条龙。

  湖北省应城裕隆粮油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祁三毛:年加工粮食两万多吨,仅此一项为当地农民实现增收近800万,我们的产品行销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

  随着中粮、蒙牛等一批知名企业纷纷落户,到2003年底,湖北省已有14家国家级和100家省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上县级以上龙头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总收入780亿元。

  湖北省农业厅副厅长 王银元:他(龙头企业)就与农民群众签订粮食的各项合同,由我们的企业提供优良品种,由农业部门派出农业技术人员指导农民进行种植,进行科学的种田,这样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了,农民又解决了卖难的问题。企业还从利润当中又返回给农民一部分,所以这种方式农民挺高兴。

  农业部农垦局副局长 丁力:打造现代的粮食的产业体系,就是一定要让粮食这个生产千家万户每家搞那么一点粮食,转变为一种现代的生产粮食、加工粮食和流通粮食的方法,有竞争力它才能卖一个好价钱,参与这个产业体系的人才能家家增收。

  曾业松:增加对农业地投入,比如说农业机械化,农业的水利灌溉,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个投入政府要增加,过去我们在这方面因为财力限制,增加比较少。那么现在中央已经决定,逐年地增加农业的投入。那么除了政府的投入,农民自身要投入,还有更多的一些农业企业应该注重对农业的投资。

  主持人:在和农民兄弟聊天的时候,我们也有一种明显的感觉,虽然他们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了,去年农产品的价格也让他们欣慰,但对于种粮能不能长时间地使他们增收,农民还是有些顾虑,咱们不妨来听听他们的心里话。

  湖北省应城市义和镇阙陈村农民 丁水松:我现在担心的是个政策问题,再一个价格,市场行情都是靠政府掌握的,这个镇政府引导一下。

  湖北省应城市义和镇阙陈村农民 邢银林:化肥农药各方面(价格)也提高了一点,生产开支也大了一点。

  一些基层干部认为,解决了投入不足和市场对接不畅等因素,农村科技队伍的稳定也很关键。

  湖北省应城市副市长:农业科技队伍不是很稳,科技队伍有萎缩的趋势,这对种田的技术含量都有一定的影响。

  对于这些问题,相关专家也提出了他们的看法。

  “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 韩俊:粮价在不同的年份之间,波动20%左右这是非常正常的,但是粮食价格的大起和大落就是不正常的,要完善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体系,我们国家已经建立了粮食的专项储备制度。

  曾业松: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仅仅靠这个粮食价格的提价值这个不是一个根本的出路。特别强调的就是要搞好农业这个结构的调整。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农业科学技术的转化,这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专家们还提出,要想实现大范围的农民增收,应当特别加强中西部一些财政收入相对较弱的种粮区的减负工作。

  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产业所所长 马晓河:像中部西部地区,那么中央可以这里面财政自负给你转投了,拨到位,这样的话才能实行零税率,要没有这样的话不可能。

  丁力:因为中西部地区生产方式落后,政府管理方式也落后,财政又比较困难,因为它没有别的现代产业的增收,它只好从农民的身上收。而且它越是管理想从农民身上收,养了那么多人,他就越转不过来,他形成了一个怪圈,所以这种怪圈的解决,一方面要形成税费改革,同时税费改革要逼着原来的收税费的这些机构,转变机能精简人员,这是比较重要的一方面。

  辽宁昌图的曾庆文、李生,湖北应城的丁水松,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种粮故事和增收问题,也发生在中国数亿种粮农民的身上。古语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关注农民,就是关注我们自己。感谢收看这期的中国财经报道,欢迎继续收看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其他节目,再见 。

  (记者:君亮 潘敏 文梅 书盟)

(编辑:小荷来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