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数字无声地宣讲着每年的就业压力:教育部近日发布的信息显示,2008年全国毕业生已达532万人,全国平均就业率为70%;预计2009年加入求职大军的毕业生总数将达592万人。
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一些已经就业或正在择业中的大学生,从中发现很多大学生在悄悄“变心”:找工作不能是骡子是马都行,要找个心仪的;待遇不能放在第一位,得看就业有没有前景;干嘛一定非得去外企500强,国企不是也挺好……
重压之下,择业心态犹显重要。结合这些同学的真实经历,我们有针对性地请教了北京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华北电力大学等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们,希望他们给予具体指导。
衡量企业提供的个人发展空间
小王是中国农业大学大四的学生,即将毕业的她已经参加了多次招聘会和面试,也在一家单位实习了一段时间。在小王心里,找工作首先考虑的是就业发展空间。对她来说,工作的环境和企业文化比待遇更重要,如果做一份没有发展潜力的工作,她肯定不会踏实地干下去。
尽管如此,小王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并没有过高期望。她说:“毕竟好的工作岗位有限,我们也可以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后再寻找适合自己的新工作,但最终还是要看是否有发展空间。”
几位高校毕业生在对记者谈到择业问题时,不约而同地谈到就业前途,但个人的衡量标准有一些微小的差异。
北京科技大学的小吕认为:“我期待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使自己的能力得到社会的认同。一个好的企业会注重挖掘公司员工的潜力,拓展其发展空间。而这应该是公司主动的,而不是在员工要求下被动的。”
就业指导老师:
上面同学提到的就业发展空间问题是我们一直强调就业质量的一个方面。一个出色的企业,像google等公司,它们的企业文化、工作环境等带给员工一种工作上的享受。在这样的工作氛围中,员工会不自觉地被调动出最大的工作热情,这也是公司对员工潜力的挖掘。
此外,还要看到这个公司是否定期组织员工学习,是否看重员工个人能力的展现,并且听取基层员工的意见,这些都是公司对于员工发展的关注。
“先就业再择业”是个误区
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的李哲现在是kappa(设计公司名称)的设计师。回想几年前,他忙着实习,不久就有一家公司看重了他的设计作品,抛来了“橄榄枝”。
小李前后分析了一下,这个公司给的待遇还可以,但是感觉给自己的个人发展空间不大。假如在这样的公司工作,创意受到影响,这既不利于公司的发展,也影响自己的前途。所以,小李拒绝了这家公司的邀请。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小李接触到了kappa的一位设计人员,他们谈得很投机。
“之前也看到过很多kappa的设计,觉得很清新,富有朝气,确实是自己很欣赏的公司。与这个公司员工接触后,发现我和他谈的设计很合拍。”虽然,小李当时也通过了其他两家公司的面试,但是他最后还是选择了kappa。
小李现在的工作可谓得心应手,因为工作与专业对口,再加上年轻能干,得到了领导的器重,还与同事一起合作设计了一些作品。
“要在工作中找到一份激情和快乐,这是我认为影响就业质量的最大因素。谁也不愿意每天在抱怨和无奈中工作,那样肯定没效率,也没成果。”小李说。
就业指导老师:
要在就业前仔细进行选择,综合分析这份工作对于自己是否适合,而不是有工作就干,更不能好高骛远。走出“先就业再择业”这个误区,是对自己合理定位的体现。
我们平时常谈到的就业“存活率”、“成材率”,也是对就业质量的一种评价。
一份工作是否适合自己,在选择工作前就应该有明确的概念。而一旦确定后就要努力、踏实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是每天在考虑加薪、跳槽。
将择业目光从外企转向国企
国家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着重西部地区开发,出台政策鼓励农村发展。慢慢地,大学生就业也开始青睐国企。相比去年,2008年很多大学毕业生将目光从外企转而投向国企,投向西部地区。
“眼前的工资待遇、企业名声都是次要的,工作的未来能否稳定发展才是硬道理。”应聘国家电网的郭全新告诉记者,“尽管有的国企的环境没有外企那么舒适,也没有那么大压力,但多了份踏实和稳定。”
不论外企还是国企,能够稳定地工作就是好企业。有的大学生明确表示:“现在我们择业时理智多了,不仅仅看重工资待遇,也考虑很多其他因素,如保险、公积金、假期等。”
今天挣得再多,明天没保障,谁也不放心。这也是当前很多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的原因之一。
就业指导老师:
一份踏实稳定的工作当然是很好的选择,在国企就业是当前的一个就业新气象。很多毕业生已经被外企录用而又转投国企,在就业时考虑得更多的是工作的稳定性。
就业质量的标准很难定义。有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支援西部,这样的工作可能在待遇、环境上受到影响,但是不能仅看这一点就判断他们的就业质量不高。在择业时最重要的是对自己妥善定位,合理进行选择。
通过家人和朋友
择业也是不错选择
对于很多北京的大学生而言,就业时可以不用考虑户口问题,但也并非代表着就会一帆风顺。有些大学生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好,毕业后不急于找工作,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高校就业工作的难点。
路超的家里开了一家书吧,大学时就一直没忙于找工作,最终“顺理成章”地帮助父亲经营书吧。
路超的父亲感慨地说:“我也没有办法,平时比较忙,没太关心他找工作的问题,现在既然他愿意干这行,对经营也有兴趣,在家里干也一样,没必要非去外边应聘了。”
人际关系网在就业时候往往能发挥不小的作用。在目前已经就业的毕业生中,很多人都得到了家人的帮助,或是经朋友介绍、亲戚推荐,还有同事帮助等。
小张现在就业于北京一家大公司的财务部门,他就是通过朋友介绍得到这份工作的。“我大学时学的是会计专业,能得到这份工作,我觉得也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假如我真的能力很差,就算有人介绍,肯定也会很快被淘汰。”
就业指导老师:
北京大学生的就业确实给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带来了一些问题。这些“不急于”找工作的毕业生不但影响了部分就业率,也主动放弃了一些应届生的政策待遇,其实是不利的。
作为校方,我们会鼓励应届毕业生按时就业,在工作中锻炼提高,多积累社会经验。当然,在自己家里的企业工作也是一个不错的出路。即便如此,也同样需要用心地去学习和努力地工作,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以获得双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