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国际时讯]>>
CCTV.com消息(国际时讯):
[新闻关注] 遏制艾滋 履行承诺
今天是第18个“世界艾滋病日”。在过去十几年中,国际社会为遏制艾滋病蔓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可以说,当今世界对艾滋病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即便如此,我们却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2005年,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超过了4000万,其中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接近500万人——这两个数字同样也是前所未有的。那么为什么这两个“前所未有”如此矛盾呢?
在今年世界艾滋病日来临的时候,很多人都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世界对艾滋病的认知已经远远超过以往,对艾滋病的宣传力度越来越大,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疗法越来越先进,投入到艾滋病防治行动中的资金也越来越多,但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却不降反升,创下了历年来的最高。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这是因为全球在抗击艾滋病的斗争中,口头承诺大于实际行动。世卫组织之所以将今年的主题定为“遏制艾滋,履行承诺”,就是希望告诉各国政府,现在不再是信誓旦旦而是切实履行这些承诺的时候了。
如何履行承诺?世界银行全球艾滋病防治计划负责人祖德说,因地制宜是关键。
世界银行全球艾滋病防治计划负责人 祖德:在一些国家艾滋病的情况已经趋于稳定,在另一些国家,艾滋病还是潜在的问题。但是在很多国家,如果你看过他们对抗艾滋病的战略计划,你就会发现一个明显的问题,那就是他们的计划在其他国家同样适用,所以现阶段最需要做的其实是各国都必须针对各自不同的情况,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战略方法。
根据最新统计,除了加勒比地区,全球其他各地的艾滋病病情都继续呈上升趋势。其中东欧和中亚地区是艾滋病毒感染者增加最快的地区,感染人数比2003年增加了25%。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仍然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最多的地区,感染者总数达到了2580万。
卢卡斯是肯尼亚的一名艾滋病毒感染者。一年前当他得知自己感染艾滋病毒时,精神几乎崩溃,三个月没有走出家门一步。但是后来卢卡斯意识到,不能就这样放弃生命。于是他不仅积极接受治疗,还通过艺术手段勇敢地向周围的人讲述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性,并热心地帮助其他艾滋病人走出阴影,乐观面对生活。卢卡斯说,他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裁缝,生活拮据,也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他只是希望尽自己所能为周围的人做点什么。卢卡斯说,自己嘴笨,不会讲一套一套的大道理,他只知道“做比不做好”——这句话,或许我们可以共勉。
[科技前沿]认识植物的力量——善用植物自身防御系统
今天的科技前沿,来关注植物的力量。虫灾对农民而言,是个永远的痛。过去使用的杀虫剂可能会危害环境,现在转基因方法的安全性也存在争议。最近,德国科学家就在研究,如何利用植物自身的防御系统来杀虫。
德国科学家发现,一些作物一旦认为自己遭受袭击,就会自动散发出保护性的气体,而这正是它的防御系统在工作。
博兰德教授在试验室模拟了“机器蠕虫”对利马豆植株发出的袭击。“机器蠕虫”上连接了电子传感器,用来感知植株对机械虫子的反击。
博兰德教授:一旦有昆虫开始破坏利马豆,利马豆就会发出花蜜的味道诱惑蚂蚁,蚂蚁被气体引诱到受损的叶子上寻找花蜜,蚂蚁将其它昆虫当成与自己抢食的敌人,而后所有的蚂蚁一同抗击敌人,也保护了植株。
蚂蚁只对花蜜感兴趣,不会啃食利马豆的叶子。因而,成群的蚂蚁不会对利马豆产生危害。其实,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比如,烟草是较容易遭受虫灾的一种作物。一旦烟草被虫子啃食,就会散发一种气味,吸引鸟儿来捕虫。这时,敌人的敌人就成了朋友。
很显然,植物遭袭时所散发气体的成分是这项研究的关键。
博兰德教授:如果我们掌握了其中的化学成分,可以遵照植物的自身规律,使用这种成分控制植物的防御系统。
此外,要真正用好植物自身的防御系统,一定要充分认识和把握它的复杂性。例如,当利马豆遭受袭击时,它不但散发出能够吸引蚂蚁的“防御气体”,同时还散发出另一种“预警气体”,通知其它植株做好防虫准备。
解密植物的自身防御系统,并充分运用它,是一种尊重植物生长规律,可靠、有效的杀虫方式。这一研究的前景是远大的,其影响远远超越了农业范畴。如果农耕不再需要杀虫剂,污染将大大减少,癌症和很多与环境相关的疾病的发病率,也会有所降低。
[科技前沿]善用植物的力量——生物发电 变害为宝
农作物要保护,杂草更要铲除。原产于美洲的银胶菊,就是一种恶性杂草。银胶菊不但对其它植物有“感化”作用,还会引发人和家畜的过敏反应,造成生态污染。如何将它变害为宝呢?
怎么才能除去自家后院里这些讨厌的银胶菊呢?住在印度南部城市哥印拜陀的两个高中生动起了脑筋。试验了多种方法,在火攻都无法奏效后,他们改变了思路。如果无法根除银胶菊,那么能否把它充分利用,甚至变害为宝呢?
【同期】
经过了研究和试验我们发现把银胶菊植株的汁液盛在铜质容器内,并插上金属锌棒就能发电。
虽然这一试验的结果,只产生了电压大约为四伏的电流,相当于一个大号电池。但他们相信,如果铜质容器、锌棒都足够大,这个方法一定能制造更强大的电流。因为,他们对这个试验寄托了很大期望。
据估计,印度大约有1万八千到2万个小村庄还用不上电。能用上电的地区,也因为电力供应紧张,经常要忍受停电的痛苦。这两个年轻人希望,通过这个变害为宝的点子,能找到一种更便宜的发电方法,让更多的印度农村亮起来。
[文化采风] 澳大利亚:巨幅图画 始于足下
艺术家的创作思路总是超乎寻常。如今在澳大利亚,就有人用脚踩出了生动的画卷。我们一起去看一下。
对于澳大利亚摄影艺术家布朗温·赖特来说,这片位于达尔文郊外的荒地是她创作灵感的源泉。2003年,赖特在这里拍摄的一张照片就为她赢得了一项摄影大奖。最近,赖特又找到了一个新的创作灵感。
布朗温·赖特 摄影艺术家:我的想法是制作一件能从空中、从卫星上看见的作品,而且还很环保,因为我们只用脚来创作。
为了完成这幅规模庞大的画卷,赖特还请来了查尔斯达尔文大学艺术系的学生和讲师,就连赖特心爱的宠物--斑点狗也加入了创作的行列。就这样,大家在泥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绘制着巨幅图画。
【同期】
三个人到那边去,在那边,那是狗的爪子。
尽管并不知道这样踩出来的画是什么效果,大家干的依然很起劲。为了在空中看起来更清楚一些,图画的轮廓线至少要达到2.5米宽。
【同期】
这是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为了完成创作,我采用了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我首先在电脑上完成草图,并将各种参数制作成图表和表格,以便在实际绘画时通过全球定位系统来找准位置,并在斑点狗的一些特征部位做上标记。
这就是完成后的作品,一只斑点狗的肖像。这次创作的成功打开了赖特的创作思路。赖特希望,有一天她能够在月球上进行这样的艺术创作。
[文化点击]芭芭拉·史翠珊回顾展 重现天才明星演艺生涯
昨天,《芭芭拉·史翠珊回顾展》在好莱坞历史博物馆正式拉开帷幕。从芭芭拉·史翠珊各个时期电影作品的海报、服装和道具,到她的一些珍贵的照片和图册等等;三千多件展品重现了著名歌影双栖明星芭芭拉·史翠珊丰富多采的一生。
这次回顾展的大部分展品是由一位叫做卢· 帕帕拉的收藏者提供,他是芭芭拉的忠实拥护者,多年来一直致力收集和芭芭拉演艺生涯有关的各种纪念品。
在美国娱乐界,芭芭拉·史翠珊的名字无人不晓,她成功地创造了许多令后人难以企及的记录。 史翠珊最令人叹服之处就是她优秀而全面的演艺天分,无论是音乐、电影、电视、还是百老汇的戏剧舞台,都留下过她的身影;无论是演唱,作词作曲,表演,编剧,导演,制片,所有这些工作都有她的努力。
她是唯一一位曾经获得过奥斯卡奖,托尼奖,格莱美奖,艾美奖等多项权威大奖肯定,并被电影界和音乐界分别授予终身成就奖的艺术家。因此,她又被誉为“好莱坞一个活着的传奇”。
影片《俏女郎》(1968年)海报
芭芭拉·史翠珊在影片《晴朗的日子里你能看见永远》中的服装
芭芭拉·史翠珊在影片《他的爱使我美丽》中的服装
电视特辑《我的名字叫芭芭拉》(1965年)
插曲《我来迟了》
电视特辑《我的名字叫芭芭拉》(1965年)
插曲《我的爱人》
澳大利亚芭蕾舞明星 17年舞蹈生涯作别舞台
和大名鼎鼎的芭芭拉·史翠珊相比,贝娜齐尔·瑟蒂斯这个名字听起来有些陌生。但作为西澳大利亚芭蕾舞团的灵魂人物,瑟蒂斯在澳大利亚是一位非常著名的艺术家。她纯熟的舞蹈技巧、轻盈的舞步、优雅而灵活的肢体语言,令无数观众倾倒。但最近贝娜齐尔·瑟蒂斯决定结束17年的职业舞蹈生涯,向芭蕾告别。
正在上演的舞剧《灰姑娘》就是瑟蒂斯的告别演出。
出生于印度的瑟蒂斯一岁时随父母迁居英国伦敦,还不到三岁的时候,她就迷上了芭蕾舞。与生俱来的天分,使她顺利地入选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后来又前往澳大利亚芭蕾舞团进行表演,最后成为西澳芭蕾舞团的领舞。
现在,瑟蒂斯即将离开心爱的舞台,她表示,将把自己的最后一双舞鞋埋在舞蹈生涯起步的地方——英国皇家芭蕾舞团的院子里,代表她永远陪伴魂牵梦绕的芭蕾舞。
[关注气候变化] 海洋食物链的危机——全球变暖对浮游生物的影响(上)
继续关注全球变暖。尽管对人们来说,全球变暖还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可它对海洋的威胁已经凸显出来。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作为海洋食物链基础的浮游生物的生存状况,透视全球变暖给海洋带来的危机。
不深入海洋之中,你便不知道在海平面之下是一个怎样活跃的世界。海洋生物为了生存的需要,无时无刻不在运动之中——抢夺食物、争抢配偶、躲避天敌。
在所有海洋生物中,最活跃的就要数这些小得肉眼都看不见的浮游生物了。绝大部分的浮游生物是海洋细菌和单细胞藻类,它们的生存主要依靠光合作用。这些浮游生物在海洋中不停地进行昼夜垂直运动,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聚集在靠近海平面的表层海水中,以期最大限度地获取阳光和海水中的养分。据科学家研究统计,某些浮游生物一天的运动距离相当于400公里。
对于浮游生物来说,每天的长途跋涉都是个危险旅程,稍不留神就会成为其他海洋动物的美餐。由于它们营养丰富,容易消化,不仅小鱼小虾和贝类喜欢吃,就连鲸这样的大家伙都直接以它们为食。正是由于浮游生物的存在,其他海洋生物才能够生存,别看它们个头微不足道,却对整个海洋的生态健康至关重要。
鉴于浮游生物在海洋食物链中的重要地位,海洋生物学家一直把它们作为海洋研究的重要课题。比尔·皮特森是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研究所的科学家,长期以来,他领导着一队研究人员对生活在美国西海岸俄勒冈州附近海域中个头最大的浮游生物——磷虾进行追踪研究。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研究所 比尔·皮特森:它们在白天活动时总能避开我们的捕捞网,所以,我们不得不在夜晚进行样本捕捞,我们把捕捞网染成黑色,这样磷虾就感觉不到网的存在。
皮特森说,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早期,美国西部海域的磷虾数量直线下降,比起上个世纪50年代来减少了80%,这引起了人们的严重关注。一些科学家担心这可能会造成海洋食物链的崩溃,因此急于找出磷虾减少的原因。
【同期】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有一个观点认为这可能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反映,我们接下来的研究也试图验证,全球变暖与磷虾数量之间的关系。
[关注气候变化] 海洋食物链的危机——全球变暖对浮游生物的影响(下)
不过,情形的发展并没有沿着海洋生物学家的设想进行下去,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尽管全球气候变暖还在持续,但美国西海岸海域的磷虾数量突然出现了大幅度回升,这又该怎么解释呢?
经过了深入研究,现在海洋生物学家基本认定海水温度的突然变化才是导致浮游生物数量增减的直接原因。
每20到30年,太平洋表层的冷暖海水就会发生一次大转换,这被称为“太平洋振荡”。当表层海水温度较低时,浮游生物的生长状况良好,一旦海水变暖,它们的数量便会下降。研究人员发现,当表层海水温度低时,冷海水因为质量大而下沉,将底层富含养分的海水搅动到海洋表面,便于浮游生物汲取营养。可如果表层海水温度升高,海水不再搅动,不仅不利于养分的上翻,而且厚厚的表层海水还会阻隔阳光进入海中,令浮游生物缺乏营养而死亡。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太平洋振荡的发生已经越来越难以预测,像频繁发生的厄尔尼诺就是这一变化的灾难性后果。现在研究人员经过观测发现,在美国西海岸,新一轮振荡正在到来,这里的冷海水正在被温暖的海水代替。他们担心,这次振荡所带来的温暖海水,水温高于往年,这对于浮游生物来说可能是灭顶之灾。
生理学家 乔治·索梅罗:现在的一个问题是,是否水温每升高一度都是致命的,我们现在还缺乏数据证明。
为了获取水温对浮游生物生存影响的第一手资料,索梅罗和同伴斯蒂尔曼决定依靠试验。他们选择了生长在岩石缝里小螃蟹为研究对象,并在小螃蟹身上安装了监控心跳的仪器,然后他们把小螃蟹浸泡在海水中,不断给海水加温。
生理学家 斯蒂尔曼:我们的研究目的就是要找出,当水温在多少度时 ,小螃蟹会因为心动过速而死亡。
令他们惊讶的是,让小螃蟹死亡的水温只比它们目前在自然环境中的水温35摄氏度高1度多一点儿。这也就是说,包括浮游生物在内的处于海洋食物链最底层的生物都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一旦它们从海洋中消失,其他海洋生物也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后果不堪设想。
海洋食物链的危机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如果任由全球气候变暖继续下去,最终的苦果必将由人类自己品尝。试想若干年后,当我们的后代面对着一片死寂的海洋时,他们一定不会原谅我们对目前的全球变暖无动于衷。
责编: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