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快讯:美国宇航局证实,北京时间4日13时52分左右,“深度撞击”撞击器成功与坦普尔1号彗星发生相撞。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主持人:收看中央电视台“深度撞击”的探测器撞击彗星的特别报道,今天来参加我们的节目的是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焦维新教授,还有我们同声传译的译员曾志宏,首先请译员介绍一下前方的最新的情况。
同传曾志宏:大家好,根据前方的情况,所有的机器正在运转正常,目前还没有更多的最新消息。
主持人:焦教授,您给我们介绍一下,从今年12月美国发射这个探测器以来,整个的过程是什么样的?
焦维新:在昨天下午1:52分,它执行了第一个重要的操作把撞击机从母航上分离出去,这个应当是很成功的,有两个图象,一个是母船拍摄到的撞击器里面的图象,我们看到画面上已经有,这两张图片说明,撞击器工作是正常的,在分离之前给它一个指令要激活这个电源,现在它已经发回图象了,说明这个电源正确运作了。
主持人:预计会在下午13:52分进行撞击。我们看一下大屏幕,这个是撞击过程,您给我们说明一下?
焦维新:等到距离撞击两个小时之前,自动导航系统就开始工作了,不断地修改自己的轨道,保证能够准确地撞击到彗核上,为了准确的撞击到,我们在图上看到有三次轨道调整,一个是在撞击之前的第90分钟,这是一次,第二次是在撞击之前的35分钟,还有一次撞击之前12.5分钟。也就在最后一次的撞击实际上当时在13:39分。也就是说在撞击之前还有一次轨道调整。
主持人:现在我们看到大屏幕上有最新的图片,请同传来解释一下?
同传曾志宏:我现在还不清楚照片上画的什么,我们再离近看一看。
焦维新:这个是彗核的图片。
同传曾志宏:这个是我们通过照相机观测到的彗核的图片。
焦维新:这个彗核是不规则的图形,拉长的图形,长度大概14公里,粗细大概是4.6公里这样的大的彗核。但不知道这张图片是撞击器本身拍摄的,这是母船发射的,撞击其本身有拍摄的功能。
同传曾志宏:我们现在从图片看到彗星有关的结构,不断的移近。
主持人:那边说是飞船还是探测器?
同传曾志宏:这个说是高分辨率的照相机拍摄的。
主持人: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中心的控制室,应该是所有的图片应该是传回到控制室里面。
同传曾志宏:我们在等待5分钟之后的图片能够发回来,撞击之前的最后一个撞击之前的图片。
主持人:从画面上看大家都胸有成竹。我想整个撞击计划耗时半年的时间,为什么有很多的星体不选择,而选择了彗星,给我们解释一下?
焦维新:因为人类探测的目的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个了解行星和小行星天体的起源和衍变,第二个我们了解生命的起源和衍变,以及在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第三我们要了解一下对地球有危险的小星体的分布。再一个了解包括火星和金星的的衍变,说一探测彗星跟这四个目的都有相关的,彗星别看小,但是是老寿星了,它保存了一些物质,我们通过对彗星的探测,可以了解探原器起源是什么状态。
主持人:曾经我们的记者采访过一些相关的天文学家,他们解释说“深度撞击”也是要探寻太阳系的起源。
焦维新:对,因为彗星带有很多物质,当彗星从太阳的边缘,把挥发性的物质带到地球和行星,对行星和大气层都形成了影响。另外彗星本身有很多的有机物,也有可能对地球生命的起源带来了很多有机物的分子,所以跟生命的起源演化也有关系,另外一些其他的彗星和小天体跟地球的轨道比较相近,存在着撞击地球的危险性,当然并不是说这个彗星,这个彗星没有危险性,但是有些彗星还是有撞击地球的可能性的,所以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要研究这个彗星。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看看片子,大家知道民间老说明彗星是扫帚星,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坦普尔一号彗星,我们看看天文学家是怎么解释的。
(大屏幕)
解说:专家还表示,除了研究太阳系初期的物质形态,“深度撞击”还对地球上的生命的起源有一定科学意义。
朱进:(天文学家)地球上的生命到底是怎么来的,我们生命最开始的形式是通过小星体的撞击从地球以外带进来的,这个还是比较有可能的。
主持人:刚才专家解读了为什么选择彗星。坦普尔一号彗星从形体上和其他方面跟其他的彗星都没有特别之处,为什么会选择坦普尔一号彗星?
(大屏幕)
解说:专家分析,之所以选择坦普尔一号彗星,经济因素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如果选择好几年才能出现的彗星要花费很多,而且飞船到达坦普尔一号彗星只需要一年。
朱进:选这个彗星是比较合算的,这个彗星比较早的发现,而且比较稳定,它进入太阳系很久,不会有很多新的挥发的东西。第二个从观测的角度讲,比较容易看到表面的情况,发展撞击以后的情况,所以它是专门设计的。
解说:坦普尔一号回归周期是5年半,地球是每一年转圈,这个差别不大的情况使科学家选择了此彗星,目前坦普尔一号正处于中年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综合很多因素,这次彗星就成了此次太空照射的受害者。
主持人:我们通过片子了解了坦普尔一号彗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探测器和飞船本身有没有特别的情况跟我们做一些解读?
焦维新:在24小时撞击器发射以后,要改变飞行方向。
主持人:看一下我们同传有最新的消息。
同传曾志宏:大家可以看到基本的图片,现在我们看到这幅图片是高分辨率的图片,大家可以看到撞击器的目标位于图片的中下部分,飞越器从彗星下方掠过,给大家提醒一下,我们还有十分钟就要看到撞击了。
主持人:我们继续我们刚刚的话题。
焦维新:他要偏离一定的角度,如果不偏离它也会跟探测器一起撞击了,它要改变方向,然后在一定的距离内观测,就是说最后次轨道调整已经结束了,在13:39分,最后一次轨道调整结束了。
主持人:就是在北京时间13:52分,8分钟以后。探测器本身的重量大概是多大?
焦维新:是这样的,撞击器本身总的中是372公斤,这里面有8公斤的燃料,在飞行过程中,要有燃料保证可以撞击到彗核上,一方面观察彗星的轨道,同时要跟踪一个恒星,把恒星的位置跟彗星进行对比,来计算我现在的方向是否正好撞击到了彗核上,如果有点偏差的话,直接进行调查,这个调整要靠八公斤的推及器。
主持人:撞击器有多大?
焦维新:总的是372公斤,本身重364公斤。根据目前的估计的话,彗星的质量大概是10亿吨,没法比的。
主持人:相当于一个蚊子钻进了非常大的物体里面,应该说不会形成太大的影响。
焦维新:对它的轨道不会有影响。
主持人:飞船在释放出这个撞击器之后,它和彗星之间有多少距离来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拍摄?
焦维新:这个飞越飞船和撞击器有一定的角度,大概距离彗核700多公里,在这个位置上对它进行拍照,再往前飞行过程中相当于实况转播一样,把数据随时传过来,当它到达一定的距离内,虽然他能够看彗星比较清楚了,但是也进入了危险期,彗星不断向外喷射出离子,可能会对航天器的安全造成了威胁,所以进行了屏蔽状态,不能够进行拍照了,但是可以把原来接受到的撞击器的数据发射到地球,再往前飞行,距离彗核最近是500距离,距离不断的加大,700公里以后,脱离了危险区域,又把相机掉转一个方向再拍摄。
主持人:同时撞击器本身有要发回图象?
焦维新:对,撞击器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把它拍摄的数据传回来。再一个意义它拍摄的图象也为了自己的自动的导航,把拍摄到的恒星和彗星的位置进行对比。越接近彗核,拍摄图象的次数越多,当临近撞击彗核前12秒钟,每0.7秒就要拍摄。
主持人:就是牺牲之前还在工作。
焦维新:这时候他拍摄的图象分辨率非常高,刚开始大屏幕上显示的,刚开始的有的是100米,有的是70米,以前的分辨率足球场那样大,现在的分辨率是足球那样大。
主持人:之前有很多的报道,火星用着陆者,用着陆的是来探测,这次对彗星采取一种撞击的方式?
焦维新:现在我们研究彗星最主要的目的是研究太阳系的起源和衍变,表面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望远镜进行观测和判断,但是彗核内部的物质,我们人类从来也没有观察过,不了解里面究竟是什么样的物质。而这些物质而且是40亿年以前形成的,所以它保留了太阳系形成初期的物质的提醒,“深度撞击”的方法应当说看内部结构比较简单的方法,现在有一个飞船正在往另一个彗星上飞行,几年以后会降落在彗星上,会有一个钻头,钻探来了解彗核的结构,现在的方式是比较简单的,而且是比较可行的,我撞上去了,砸一个大洞,用摄像机看洞里面是什么物质。
主持人:这是一个理想的状态,撞击有一个难度,如果把难度计算进去,您觉得有多大难度?
焦维新:难度还是很大的,当撞击器母船分离的时候,距离彗核是88万5千公里,彗核比较大,从80多万公里看,只是一个小点,从远距离进行打击的话困难比较大。
第二个困难是二者的速度都很大,彗核是每秒29.9公里,而撞击器的速度也每秒20多公里,飞越飞船的速度比撞击的速度稍微小一些,有的科学家做了比喻,两个子弹相撞,第三个子弹看热闹,两个子弹相撞是难度比较大的。
还有一个困难是我们原来没有料到的,在飞近彗核的时候,发现有挥发性物质,这个以前的望远镜拍摄到了,这次飞船也观测到了,现在我们观测到在短时间内喷射大量的东西,周期是42小时,每42小时喷发一次,如果仍然保持这样的频率的话,在撞击前4小时是最后一次喷发,喷发对它用什么影响呢?大的喷发可能会造成彗核的速度有所改变,我们的速度是根据它的速度计算的,如果它发生变化,我们就要重新计算。
主持人:我们看一下同传有没有新的消息?
同传曾志宏:还有十秒钟不到撞击将进行。我们现在看到的图片是撞击之前的撞击器的形状。他么现在所看到的是彗星的外型,飞越器将会同彗星的下方飞越过去,太空传它的飞行时间不会太长,但是它的运行现在是非常良好的。那么有关照相机没有受到损害,分辨率是非常高的。我们现在越来越近了,可能有一些扬尘,彗星本身有挥发程度,现在的图象的清晰程度有所降低。现在我们的太空船面临的环境是非常恶劣的。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圆形的图片,它的分辨率有几米,现在的这个图象要好多了,它实际上通过了有关的电脑处理。一会我们从地面看到有关的第一手的照片和图片。现在这个图片变得比较忽模糊,还得再来检查一下,现在的图片是从实验室发过来的。现在看起来好象太空船碰到了一些麻烦,速度现在是每秒6英里,环绕整个地球也只要一个小时不到,所以实际上太空船的速度是非常快的。现在这个图片的清晰程度还是不太好。我们现在还没有核实这个撞击是不是会推迟,我们现在收到的信号要进行核实,把所有的图象和照片放在一起分析。我们现在核实这个撞击已经按时进行的。(欢呼)现在现场是非常的兴奋,刚才看到的景象是非常感人的。真是令人惊叹不已。有关的图片已经传回来了,可以看到现场是非常的热烈,大家可以从图片上面看出来,撞出了一个坑。我们已经收到了有关的证实没有任何问题。看起来我们最后得到这种核实这个图片告诉我们一切,各位现在看到的是已经经过核实的图片,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有关的图片确实是非常非常壮观的。现在这个图片已经显示撞击是非常精确的,我们将会不断收到照片,13分钟之后,我们会得到其他的照片,以及从飞越器上传回来的有关图片。大家看看这样一幅图片,我们起初以为这个撞击的影响是比较小的,3.7秒,大家可以看到几个样品,有关撞击的过程已经结束。
给大家提醒一下,在半个小时之后,我们还会得到有关的进一步具体和详细的消息。
主持人:我们同传刚才说了非常不错,非常成功,大家看了整个撞击的过程和传回来的画面,也是非常的兴奋,我们是一个外行,怎么样看待成功与否,怎么样看待这个图片和撞击之后的像蘑菇云一样的图片?
焦维新:从这个图片上面是成功的,工程人员欢呼的是57分,说明这个撞击比以前预计提前了,原来预告说13:52加减2分钟,电磁波传到地球7分27秒,这个时间也是在计算的误差之内的,这是一点。
从刚才的画面来看,撞击时候,喷发的物质非常高,原来是很小的核,撞击之后有很大的喷射。之前大家有很多预测,第一个是彗核是彗星的原始物质组成的,没有受到外界的影响,或者说外界的影响比较小,内部的结构有石头、颗粒很多物质组成的,会有大量的这样的喷射物喷射出来。
从现在这个图象上看,说明第一种可能性,可能不存在。当时还有另一种可能性,喷射出来的物质不是很多,这种可能性太多了,我们看到的是比较高的。
当时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太松了,撞击器撞上去之后,就钻进去了,并没有多少喷射物。
主持人:现在这种结局是最好的?
焦维新:这是大多数的科学家预见的,这个彗核保持了形成时期的特点,这个是用理论说明了的。主要有冰、颗粒、尘埃组成的,冰除了水冰之外,还有氨水结成的冰,还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还有一些颗粒,总得来看还是比较松散的。我们设想一下,打在一个小行星上,它是岩石性的物质,就不会打出那么多的物质。应当说从技术上来讲,完全实现了。
主持人:具体的撞击计划以前曾经有很多种传说,说彗星有可能撞击地球,这次是人造天象第一次,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第一次,我们人工发射的撞击器撞击了彗星,是不是意味着将来如果有哪颗彗星将要对地球造成威胁的话,人类可以认为形成一个天象,发射一个撞击器把彗星撞击偏离轨道,有没有这种可能?
焦维新:有这种可能,现在人类正在进行大量的研究,也找出了问题的办法,比如一种办法是我们打上一个核弹。用什么样的核弹就要了解它的内部结构,是非常坚硬的一块,还是松散的,假如说非常坚硬,你用一个核弹把它炸坏了,可能不会很碎,很多大的碎块会向地球飞来,如果有很多松散的话,变成很小的碎块,炸了之后不会对地球造成影响,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核弹,要看内部结构是什么样的。
当然不止是这样的,人类也提出其他的方法,有的想法很奇怪,我们发现小行星有撞击地球的危险,我们在附近爆炸一个核弹,这个核弹爆炸产生了推力,使彗星或者是小行星偏离他的轨道。还有人提出,在彗核上安装巨大的太阳斑,按照压力使它逐渐改变轨道,也有人发射一个激光器,用激光器照射,这么热量集中一点,导致它本身发生爆炸,这样的话原来是比较大的天体,碎块也减少了。
主持人:这是第一次探索还是非常成功的。说到这次撞击,可能会避免以后的彗星撞击地球,或者是什么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具体到这次撞击会不会威胁到地球的安全呢?
焦维新:这次不会,因为科学家们已经进行了测算,这个屏障在300多公里,产生的功能是大概是四点几公斤炸药的能量,速度的变化是0.0005毫米,每秒变化这么一点,所以对轨道的影响是很小的,微乎其微的,有的科学家好比是一个蚊子撞到波音747的飞机上,对飞机不会有什么影响。
主持人:同时对地球的安全也不会造成影响。
焦维新:到那儿,看这个节目的中学生可以算一算撞击器的动量是多少,彗核质量大约是11吨,用动量定理算一算,这个变化有多少,这是中学生可以算的。
主持人:很多中学生是科学的爱好者,他们怎么样看到这次撞击的景象?
焦维新:这次在我们国家不适合观看,我们国家是白天,直接的观看是无法看的。地面观察在西半球比较适于观测,目前根据报道,全世界20多个国家,60多个地面站同时对这个进行观测,太空望远镜,包括空间红外望远镜和太空的观测站同时对这个重大事件进行观测,我们想了解这个过程,可以在网上,很多网站都现场直播这个直播。
主持人:回过头来再说,今天这次人造天象是非常成功的,之前我们对彗星的研究有多少,曾经进行过多少次研究?
焦维新:对彗星的研究,我们有这么几种方式,一个是地面观测,它的优点我可以对地球长年的观测,由于距离比较远不能了解内部的结构,只能看到一个亮亮的头部拉着一个长长的尾巴。
第二步我们发射了人类卫星,包括一些大的空间卫星,包括像哈波空间望远镜也可以对彗星进行观测,这些望远镜是围绕彗星运行的,大气的观测毕竟离彗星太远,内部的结构,彗核的结构也看不太清楚。
第三种形式,我们的飞船叫飞越飞船,不是围绕着彗核转,也不是打到彗核上,是在离彗核200—300公里,或者是300—400公里进行掠过和拍摄,我们已经得到了表面比较清晰的图形,像星成飞船的探测,一开始已经显示了图形看到了彗核的情况,但是这只是了解了表面的情况,我们最关心内部是什么,内部有哪些物质,那就是一定要一种方式是今天采取的方式,给他砸一个坑,看里面是什么情况,我们根据这个分析里面有什么物质。还有刚才我已经提到了,2004年有一个飞船到达这个彗星,落到这儿以后是钻探。
主持人:据您所知,我们国家有没有对彗星的探测计划?
焦维新:据我所知我们还没有探测彗星的计划,但是很多单位都在着手制定月球的探测计划,现在学者和一些单位正在讨论,制定我们国家的探测火星的计划,或者是探测其他的星体,比如说金星等等,这还属于调研阶段,还没有正式形成国家的计划。
主持人:我们再来看一下我们的同传那边有什么最新的消息。
同传曾志宏:刚才根据前方的解说,他的结论就是这次撞击是非常成功的,精确度是非常高的,甚至达到了一米以内,这个精确度是非常高的,比以往的提高了很多。实际上也是对这个任务小组的人员也没有预料到有这么高的精确度。
第二个从撞击后的效果看,比科研人员预想到的还要更大,更壮观。
主持人:焦老师有没有最新的可以给我们提示的观测方面的未来的探测方面的一些消息呢?
焦维新:探测彗星是我们人类探测整个太阳系其中一部分,原来想探测太阳系,就想探测月球和火星。我们探测彗星可以揭示太阳系的衍变,可以探测小行星,小行星虽然小,但是也是老寿星了,它也保持了一些太阳系形成的一些特点,所以在国际上也有探测小行星的计划。另外在彗星方面,国际上也制定了计划,轨道周期是200年以内的彗星大部分起源于我们太阳系边缘的一个地区。
主持人:非常感谢焦维教授还有我们的曾志宏来到节目现场,之后科学家们会对探测的图象和物质进行研究,我们会在之后进行非常及时的跟踪报道,非常感谢大家收看这次“深度撞击”撞击彗星的节目。
责编: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