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俄罗斯空军张家界天门山特技飞行表演 > 正文

天门山文化之宗教文化

央视国际 (2006年03月15日 11:23)

  天门山的宗教文化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它由天门寺的建成为标志,从而得以深厚积淀和发扬光大。

  天门山寺庙,始建于唐代。先建在天门洞顶端,东侧一岩隙涌出清泉流入小池,池中水满,溢落于天门洞口,形成“梅花雨”,四季长滴。在这海拔一千五百多米高的岩山之巅,一泉长年涌流,实为灵泉,其庙因名曰灵泉院(又名云钵庵)。院有两层,二进三间,木石结构。虽处天门绝顶,却绿树环绕,百鸟啼喧,俯视四极,一派苍茫。既是寺庙,又是绝妙的凌空现景台。

  就在这座庙址上,1975年8月出土一柄七星铜剑,柄上镌有“天门山玄帝祖”六字,同时出土的还有四尊铜像,经鉴定为唐代文物。据老和尚说,此剑为唐肃宗时(公元762年左右)天门山道人铸造的镇山宝。玄帝祖是道家所奉的真武大帝,他坐镇此山,盘据此庙,表明此庙实为道观。以后年久失修,渐次衰败。宋代有斯觉和尚化缘集资,择址西部赤松山顶丹灶峰旁复修一寺,名曰嵩梁堂。此处有一半圆形水池叫金水池,相传赤松子曾取此水炼丹,嵩梁堂僧众亦以此水饮用。这里处山顶中部,虽野林成片,鸟语花香,飞烟流云,视野却不开阔,明代另择址于东边二里外的南沿山窝,兴修天门山寺,座北朝南,占地八亩,三进两殿,殿后有观音堂,旁有六间平房为僧尼生活区,规模可观,民间状为“三进堂,六耳房,砖墙铁瓦锅如塘。”寺庙飞檐翘角,雕龙彩凤。寺外古木参天,浓荫蔽日。有七级浮屠,掩映于青枝绿叶中,古雅幽清。每逢善男信女入寺拜佛,撞钟响彻天际,击鼓震动山岳,香烟袅袅如云。

  天门山寺始终充满着仙风紫气,石门石梁构成的庙门山,高书“天门仙山”,两边楹联为“天外有天天不夜,山上无山山独尊。”入内为正殿,楹联是“神威赫赫镇千古,庙貌巍巍垂万年。”殿内木柱上还有许多对联,其中一幅为“天本仙通,与泰与华与嵩与恒与衡并出层霄,五岳归来谁不看;门拟斧劈,时云时雨时风时雪时晴重开太极,八星底蕴此平分。” 庙内残存的碑刻描写道:“耸乎南北者,天门为最,巍巍峨峨,素壁千寻,云梯仙径,扶摇直上,岑断桥横,猿猱莫度,星斗可扪。”

  天门山原是道教诉一统天下,从那柄“玄帝祖”的剑和晋周朴在灵泉院的“酒罢豪吟”可资证明。但后来的天门山寺建成后,供奉的神像有佛有道,且佛多道少,佛尊道卑。如来佛地位显赫,其部属韦陀佛、达摩祖师、观音菩萨、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等占据大多数席位,但也给宋徽宗时的道士王灵官(王善)安排了一个守山的位置。

  天门山道教原属正一派,后全真派逐步渗入。天门山寺修建后,佛教势力扩张,居压倒优势。该寺佛教属禅宗派系,后分化为曹洞、临济两派,其势力互有消长。寺内有僧有尼,最盛时达30余人。清乾隆年间在该寺成立僧会司,实施对山下许多佛寺僧众的组织领导,从此形成了天门山寺佛、道并纳的独特风格。

  天门山寺在修建过程中很注重风水学的运用,想是吸取了灵泉院和嵩梁堂因择址不当而屡遭风摧、常闹水荒的教训,才将天门山寺修在这山窝里,此庙以巨木为柱为梁,砖石作墙,屋瓦以铁铸成,坚不可摧,风不可移。寺后左侧有泉水突涌,可供数百人饮用。

  天门山寺自明万历年间南岳僧在此传经受戒后,遐迩闻名,朝山拜佛者达周边四郡十余县,信士遍及辰、永、澧、常,终于成就了天门山深厚的佛教文化,天门山也因此而成为湘西第一神山。

责编:张丽 来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