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俄罗斯空军张家界天门山特技飞行表演 > 正文

天门山文化之山水文化

央视国际 (2006年03月15日 11:19)

  山水文化是天门山文化的主体。篇章较多的是讴歌天门山自然风光的诗文,特别是峰诗、洞诗、青山白云、朝晖暮霞之诗,历代吟咏不绝,异彩纷呈。

  这些诗文中,十六峰诗占绝大部分。天门十六峰是天门山近百座山峰中的佼佼者,它们造型各异,因形得名,竞奇斗妍,其名曰高远、玉堂、玉壶、金匮、丹灶、漆园、弩牙、箭杆、笔架、将军、老僧、天姥、负儿、猿点、鸡笼、簸箕。这些十六峰诗,有的写整体,有的写个体,有的写景,有的藉题发挥。

  清代熊国夏作《天门山赋》,将十六峰巧妙的连缀起来,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艺术享受。刘耀黎有三十四韵的《天门山十六峰》也是联十六峰于一体的诗,重点在状其形,写其意,而不拘泥于十六峰峰名的文字局限和次序先后,故无刀斧痕迹,读起来自然流畅。十九韵的《天门山十六峰歌》,是戴联科的力作,有民歌特色,将十六峰连缀得生动、自然;其长短句式,使人联想到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高雅、隽永。这些一脉贯通、一气呵成的集十六峰于一体的诗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凝聚着作者对天门山炽热的爱。

  至于十六峰的个体诗,现保存下来的,平均每峰三至四首。元代杨 、明代沈钟、郑序、叶守礼等对十六峰皆分别有吟咏,现除沈钟外,其余均残缺。杨 十五首与沈钟十六首均为五言律诗,文字精深、内容含蓄、格调高雅,分别将各峰意境挖掘得很深,有独到的见解。

  古人从天门诸景中选出最为精妙的“天门八景”,分别为高远鸣钟、丹灶飞烟、石门凝碧、天漕瀑布、鬼谷清流、玉峰晴雪、断山飞石。清代庄以宽、俞永弼、俞良谋、俞耀、庄世恭、徐奏钧等分别有诗咏之。

  同时,与十六峰相匹配的还有雷、电、风、云、泥、蛇、龟、祖师、玉皇、鬼谷、果老、老龙、玄天、钟、合山、求儿十六洞,明清时期为之赋诗撰文者不乏其人。这十六洞大部分较为幽玄,有文学观赏价值。

  天门洞虽不在十六洞之列,但吟咏者却极多,诗的品位也较为高雅清悠。元代翰林张兑曾有“天门洞天云气通,江东峨眉皆下风”的惊人妙笔。明万历通判李有朋《风洞》诗中的“泉滴石根疑作雨,壁临天眼恍生风”,写出了它的奇特,而“欲穷极底深无际,觉处方知天地空”诗句,则含有深刻的寓意。

  天门山的龙、雷、电、龟、蛇洞在清嘉庆贡生王师麟的《游天门山记》中,显得清丽、离奇。他写道:“登玉堂绝顶,四顾豁然,惬人心目。见夫仙溪环其麓,灵泉出其巅,龙头现瑞,凤尾呈祥,仙人笔架诸峰,以及龙雷龟蛇之洞,积翠堆蓝,含烟喷雾,奇形幻状,皆收入顾盼中。”

  那个时候,这里树深林密,人烟稀少,举目南望,唯见“雪里杉松”,“叠嶂”盘,“备墩”静,从天门山一直连绵到崇山,气势不凡。

  天门山的古山水诗究竟有多少,现已无法清理收集。此后,天门山下文人,几度以天门山命名组织诗社吟咏内容已然超过天门山范围,而成为含天门山文化在内继承永定文化的诗社。

  清末民国初年,有侯昌铭、曾道坤、杨良翘等人组建嵩梁诗社,聚会唱和。其中许多诗配合辛亥革命,反对封建,宣传共和,提倡男剪辫子女放足,有强烈的时代色彩,惜无诗集传世。

  1947年6月,在普光寺成立的天门诗社,有覃鲤庭等28位文人参加,县长李善后担任名兴誉社长,三乐小学校长庹悲亚为副社长。后有《天门丛刊》第一期传世。年底李善后调离,诗社停办。

  天门山为武陵之首,它为广大文人名仕提供了良好的山水诗画素材,其诗文风格清逸脱俗,甚为后世学子之青睐,历来盛传为秀奇山水诗文一葩,成为张家界文化的精髓,深深的影响和倡导了张家界人的严谨学风,为现在张家界好进务学之风奠定了基础。

责编:张丽 来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