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导弹司令员杨业功:以战斗者的姿态倒下
央视国际 (2005年07月26日 10:55)
新华社北京7月26日电 (记者张瑾)7月8日下午三点左右,记者接到通知要在次日晚上6时15分之前赶往首都机场乘坐中国民航班机,连夜赶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某基地,此行的目的是采访该基地原司令员、已故的杨业功少将的事迹。除此之外,记者对于此行更多的细节安排完全一无所知。
杨业功,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就这样,记者带着茫然、带着好奇、更带着求解的迫切心情,踏上了近20年新闻生涯中首次的“神秘之旅”。
初“识”杨业功
记者的第一项采访工作,是从阅读《第二炮兵党委关于开展向杨业功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开始的。
第二炮兵党委2005年4月1日做出的《决定》这样描述杨业功:
第二炮兵某基地原司令员杨业功同志,“1963年8月从湖北省应城市入伍,196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参谋、作训处长、旅长,基地副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等职。入伍40多年来,他牢记军人的神圣职责和历史使命,奋发向上,争先创优,特别是走上基地领导工作岗位后,殚精竭虑,忘我工作,为部队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和军事斗争准备呕心沥血,拼搏进取,做出了突出成绩。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2003年当选为十届全国人大代表。2004年7月因积劳成疾病逝”。
杨业功“一心一意想打赢、谋打赢,参与筹建了我军第一个新型导弹旅,组织发射了第一枚新型导弹,先后参加了多次重大军事演习和国庆50周年天安门大阅兵。特别是担任某基地司令员期间,他和党委‘一班人’精心谋划,精心组织,部队力量建设、战场建设、军事训练、人才培养和装备配套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部队战斗力得到快速提高。他对导弹部队事业执著追求,工作扎实深入,每年有100多天到部队检查指导,每个新建阵地都是亲自勘察、选点,所有点位都熟记于心。他以高昂的精神状态拼命工作,即使在病重期间仍然牵挂部队建设,直到生命最后一息。他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生活简朴,清正廉洁,秉公用权,不谋私利,在官兵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
随后,在短短5天的采访时间里,在与基地机关和基层官兵短暂而深入的交流中,杨业功司令员为锻造共和国“拳头”部队做出突出贡献的生动形象,从无到有、由浅及深,一点点、一步步不断在记者的脑海中活跃起来,在不断升华……
发射绝不能靠“估计”
1999年5月7日午夜,以某大国为首的北约悍然用导弹袭击我驻南斯拉夫使馆,举国为之震惊,很多爱国民众和学生发自肺腑地呐喊:我们也有导弹!我们的导弹在哪里?
作为军人的杨业功有着同样的民族情感,也更加感到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
就在这一年的6月,杨业功走上基地司令员岗位。他在第一次党委会上就郑重提出:祖国和人民对我们二炮部队寄予厚望。作为中央军委一支处在军事斗争准备的“拳头”部队,务必树立“真抓实备的观念”,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临战的姿态、倒计时的方法,把各项准备抓紧、抓实、抓好。
在2001年的一次合成演练任务中,该基地某营一个发射单元正在实施第二波次打击操作时,突然接到上级命令临时进行射向转换。
这时杨司令员来到阵地随口问了该营一名新定岗的排长:“临时转换射向需增加多长时间?”那位排长脱口答道:“大概X分钟。”听罢,司令员非常生气地质问道:“这是演习不是演戏,怎么可以用大概、模糊的话来回答问题呢?”随后,杨司令员又对那位排长谆谆教诲:“你是刚到部队的大学生,专业学得不精我不怪你,但是你这种马马虎虎的思想是坚决要不得的。”
2002年9月,某旅达标考核。当时计划进行新课目训练。发射前,操作号手突然报告某系统的数据检测异常,几名技术人员经过数据判读得出初步结论:可以基本判断导弹无恙,估计是发射装备问题。
站在警戒线以外的杨司令员知道情况后,毅然走进警戒线,亲临发射现场坐镇指挥。在听取技术人员的汇报后他问道:“你们的‘估计’有多大把握?谁能保证自己的判断结果正确?”
两句话问得几名技术人员哑口无言。
“导弹发射无小事,我们不能放过一个疑点,不能靠平时的经验贸然行动,必须确保精益求精,万无一失。”
随后,杨司令员果断拍板,现场启用备份单元,保证了导弹的准时发射,实现了发射演习的预期目标。
“坚持标准就是谋打赢”
基层战士怎么做才算谋打赢?不少官兵对此很迷茫,杨司令员的回答是“不管是训练,还是施工,只要能坚持标准就是在谋打赢。”
1997年11月,时任基地副司令员的杨业功到部队检查光缆铺设工作。当时有人建议:“首长,您在家休息,我们去检查后把结果报告给您就行了,何必亲自去呢?”他却不答应,执意要到现场看看。
虽是初冬,却已非常寒冷。在光缆施工现场,杨司令员找来一根竹竿,系上细绳,作了标记刻度,亲自趴在沟沿上,每半米进行一次测量,检查沟深是否达标。哪怕是浅一点,他也要叫人当场进行修改返工,有时干脆卷起裤腿,跳进光缆沟,自己动手修整。当时,光缆沟里有半米多深的积水,尽管身上的衣服都被打湿了,冰冷刺骨,他却全然不顾。
“战斗力不是保出来的”
在战斗力提高上,杨业功总是坚持一切以实战为标准。2002年,曾多次完成重大演习任务受到中央军委和总部通报表彰的某导弹旅,在二炮率先提出每月实施全装拉动演练。这种做法虽然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摔打了部队,但也存在巨大的风险。这时有人担心这样做会把部队多年的荣誉搞丢了。对此,作为军事主官的杨业功明确表态:“只要是有利于战斗力提高的事,就要大胆干,有责任我来负。”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旅在第一次夜间拉动中,一台发射车就因路况差陷入了路边的稻田,险些酿成重大事故。杨业功了解情况后,不但没有批评指责,而是在认真分析原因的基础上鼓励旅领导,“只要科学筹划,严密组织,就会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后来,这个旅不仅没有减少训练内容,反而增加了训练的难度和强度,全面提高了部队的行动能力。不久,这一做法在第二炮兵得到了全面推广。
2002年5月,曾被作为典型宣传的某旅赴某地执行实弹发射任务,并接受上级考核。事关重大,必须做到万无一失,稳妥可靠。
这时有人建议,让打过实弹的发射单元参加考核把握大些。杨司令员却不同意:“战斗力不是保出来的,要打就实打实地来。”他明确指示必须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实行随机抽点,绝不允许弄虚作假,不许外单位人帮助把关。他还陪同二炮首长亲自到训练场督考,结果抽出了两个从未参加过实弹发射的发射单元执行任务,当时不少人捏了一把汗。
可喜的是,这两个发射单元凭借练就的过硬本领,确保了导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次任务创造了常规导弹旅首次独立完成作战指挥和作战任务、首次在没有任何技术人员帮助把关的情况下完成了发射任务、首次以随机抽点发射单元的方式完成了发射、首次以导调分离的方式完成了合成训练检验任务等四个先例,使该旅作战能力得到一次全面检验。
杨司令员提出研制“缩比弹”
实弹发射是二炮部队检验战斗力的最高阶段。然而,多年来由于武器装备昂贵,使用寿命有限,各发射单元真正能够执行实弹发射任务的机会很少。
为彻底解决这一制约战斗力提高的“瓶颈”问题,杨业功先后查阅了国内外十几种导弹发射技术资料,通过反复对比和论证,亲自设计并组织指导科技人员研制成功了可完全模拟实弹发射的“新型导弹缩比飞行弹”,较好地解决了官兵参加实弹发射训练机会少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军事和经济效益。军委一位首长视察部队看到缩比弹发射演示后,给予了高度评价。
“花谁的钱都是花人民的钱”
杨业功当司令员几年,多数时间是在勘查阵地、执行任务、参加开会的奔波中度过的,经常和他在一起的人,都能讲起几件杨司令员换房间的故事。
2000年,杨司令员到参加一个战备工作会议,主办单位考虑到他级别较高,便安排了一个条件较好的套房。杨司令员到达后,立即找到工作人员要求将套房换成单间。
在一阵推让之后,随行的一位旅长见对方盛情难却,便悄悄对他说:“司令员,你就住下吧,反正是他们花钱接待。”
听到这话,杨司令员有些不高兴了,他严肃地说:“他们出钱和我们出钱有什么区别,花谁的钱还不是花人民的钱?就是睡睡觉,我有一单间足矣。”最终,大家只好把司令员的行李搬到了一个普通的单间。
简陋的“将军府”
在一个细雨朦朦的上午,记者慕名来到了杨业功生前的“将军府”。
艰苦朴素,不少人把它当作一种标准,在杨司令员那里却成了一种习惯。担任军师职领导十几年,他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住房十多年从未装修过,墙壁斑驳,工作人员几次提出将房子装修一下,都被他拒绝。
记者看到杨司令员家中的家具大多是“老古董”:餐桌、柜子是20年前当处长时自制的,当旅长时买的沙发十几年还在用。他睡觉的床很特殊,是四个大箱子拼成的,那是30年前他任团副参谋长时自己设计打做的,生前,他曾多次向来人展示自己的这一“得意之作”:这张床打开可以放衣服,合起来可以睡觉,多好!
作为一位将军,用箱子当床的有几个?有位老战友到他家中拜访后感慨地说:“这可是我见到的最简陋的‘将军府’!”
把学习当成习惯
作为一名高级指挥员,杨司令员坚持用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孜孜不倦的汲取现代高科技的营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因为忙,他经常是见缝插针地学习,把点滴时间利用起来读书,他一旦碰到集中学习的机会,就会学得痴迷,学得疯狂。
1997年,杨司令员被派往国防大学深造。他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充电”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微电子技术、航空航天等现代高科技知识,研究我军现代联合作战的特点、指导思想和各军兵种作战理论,收集整理出各类资料几十万字。节假日,他几乎都是在图书馆度过的。
一年的学习期间,他从许多知名专家教授那里“猎取”到许多前沿知识,完成了军事指挥员的知识升级。返回部队,他将学到的作战理论应用到部队的训练中,进行训法战法创新,不断提高部队打赢未来战争的能力。
2002年,已经57岁的杨司令员在基地党委常委中带头参加军事科学院在职研究生学习。有人劝他:“您已经是快花甲的人了,工作那么忙,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何必再花费那么多时间还要去读书呢?”
杨司令员听到后说:“人的一生活到老学到老,况且对高技术条件下一体化作战中的诸多问题一直是一知半解,参加这样的学习,对我是一次绝好的机会。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他也是伏在病床上完成了题为《建立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应把握的问题》的毕业论文。看着他忍着病痛的折磨,翻阅资料的情景,医生护士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要以战斗者的姿态倒下”
杨业功曾说:“在军队一线工作那么多年,我就是倒下也要以战斗者的姿态倒下”。
2003年11月,杨司令员被诊断患“十二指肠腺瘤恶变”疾病,并随即在一天之内接受了两次手术。住院期间,杨司令员时刻牵挂着部队建设,他几乎每天都要打电话询问部队情况,只要来人,三五句话就会谈到工作。
2004年春节前夕,当杨业功的病情刚有好转,他就再三请求出院,医院也勉强同意了他的要求,但叮嘱他必须“全休”。实际上,杨业功在短短的回家不足十天的日子里,日程总是安排得满满的,先后与基地大部分部门领导谈话,研究新年度工作思路;仔细检查了机关大院配套设施建设情况,并反复强调,一定要把好事办好……
大年初六,他拖着孱弱的身体,主持召开了基地军事工作会议,对承担的军事行动任务每个环节、每个步骤都推演了一遍。这也是杨业功生前主持召开的最后一次基地党委常委会。
对于这次会议,有多人含着眼泪向记者描述了杨业功一步步拖着虚弱的身体,上楼一步三喘、脸色惨白、虚汗直冒的情景。与杨业功相识30多年、一起共事20多年的老战友、基地原副政委迟志江以颤抖的声音回忆说,“我从担任秘书处长到担任旅政委、基地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基地副政委,参加过很多不同类型、不同专题的会议,但这次会议真是让我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回到基地不到10天,他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只得住进基地医院。不久,又被紧急转往北京的解放军总医院。
2004年4月时的杨业功只能靠输液维持生命,但他表现出来的坚强,令所有在这期间见过他的人为之动容。
在那些日子里,他让陪护人员上街买来战争题材的影碟,治疗间隙,躺在病床上看了一部又一部。每看完一部,他还要“小结”——给大家讲述影片的时代背景和真实情况,直到累得嗓音变调。精神稍好些,他又要看书、读报,还完成了自己参加军事科学院在职研究生的毕业论文。
他在尽最大努力抗争病魔。他把党的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就在杨业功去世前13天,时任某旅旅长的陈楚华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更是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电话是杨业功从病床上打来的。老首长居然还在惦记着旅里的达标考核,叮嘱一定要把工作做细致。握着话筒,陈楚华心里阵阵酸痛,泪水模糊了视线……
病情在一天天加重,无情的死神在一步步向杨业功逼近。2004年6月7日,医院给杨业功的家属下达病危通知书,杨业功陷入了昏迷。
2004年6月9日,杨业功终于从昏迷中醒来。这天,二炮有关领导来到病房中。看到昔日共同战斗的战友,杨业功十分激动,他似乎已经知道时间对自己的弥足珍贵。这一次,他们足足谈了两个小时。最后,他对首长说:“我这一辈子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我无怨无悔……”
在杨业功生命的最后时刻,二炮机关的首长、长年与他奋战在训练一线的战友、转业到地方的部属都来了……可此时的杨业功周身浮肿,两眼已经睁不开了,嘴里却不停地念叨着:“一二一……出发……”两手无力地挥舞着。
他的老部属、时任基地副参谋长的高津深知老首长此时的心情,于是轻声说:“司令员,请您放心,您交待的几项任务我们都已经完成了。”直到这时,杨业功才安静下来。
2004年7月2日,杨业功的心脏永远地停止了跳动。
该基地刘司令员和吕政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老司令员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他的精神和风范将长留在我们心中,成为基地的宝贵财富。他为导弹事业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倒在了军事斗争准备的战斗岗位上。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忠诚使命、矢志报国的执著追求,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的政治本色,深入实际、求真务实的过硬作风,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昂扬斗志。”
责编:王丽华 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