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人类探测器首次撞击彗星 > 正文

“深度碰撞”升空碰撞时刻表

央视国际 (2005年07月04日 11:02)

  2004年10月23日“深度撞击”探测器被运抵佛罗里达肯尼迪航天中心,进入测试阶段。探测器在那里接受飞行系统、投掷系统以及辅助科研系统的仪器装备和备用系统电脑软件等方面的检测。

  2004年12月17日德尔塔2型运载火箭完成最后改装调试工作。

  2004年12月28日肯尼迪发射中心17-B发射塔进行模拟发射测试,控制台系统的检测工作于29日完成。

  2005年1月3日“深度撞击”探测器运抵发射塔,与德尔塔火箭进行连接安装。

  2005年1月12日德尔塔2型火箭运载“深度撞击”探测器升空(见上图)

  2005年5月5日(撞击前60天)

  “深度撞击”探测器开始启动目标遥感器,捕捉“坦普尔1号”运动方向。采集彗星的旋转度与其周围的尘埃等信息。

  7月3日美国东部夏令时1时52分(撞击前24小时)

  “深度撞击”探测器所携带的撞击器——一枚重370千克的“铜弹”与“深度撞击”探测器分离,进入“坦普尔1号”彗星轨道。在之后的22小时,它将受地面控制中心引导飞行。而此时,“深度撞击”探测器则改变航线继续飞行,直至距彗星的最近点。

  撞击前2小时

  “铜弹”启动自主导航仪,开始其独自的太空之旅。此时,“深度撞击”探测器则在距彗星约496公里的安全距离外飞过,等待接收信号。

  撞击前2秒

  铜弹穿越“坦普尔1号”的彗尾、彗发,直冲彗核。铜弹携有的高分辨成像仪将拍下绝无仅有的距彗核最近的照片,并通过高增益天线将相关数据和照片传回“深度撞击”探测器。

  7月4日美国东部夏令时1时52分(撞击发生瞬间)

  “铜弹”以每小时3.7万公里的速度撞向“坦普尔1号”,虽然铜制探测器将很快熔解蒸发殆尽,“以身殉职”,但撞击时的爆炸力(相当于4.5吨TNT炸药爆炸的能量)将把彗星撞出一个足球场大小、深14层楼的“弹坑”。

  此时,位于安全区的探测“深度撞击”探测器则记录下整个撞击过程,并将相关资料传回地球。

  撞击发生后

  “深度撞击”探测器开始靠近“弹坑”,采集彗星释放出的气体和喷射物的红外能量数据,并将其传回地球。

  “深度撞击”计划耗时6年,耗资近3.11亿美元。

  作为关键部分的“深度撞击”探测器,由飞越舱和一枚铜质撞击器组成。这枚“铜弹”重370公斤,携有目标遥感器和自主导航系统;而飞越舱由高增益天线、碎片防护装置、高分辨率成像仪(HRI)、中分辨率成像仪(MRI)、太阳能电池板等组成。HRI和MRI用于成像、红外光谱及光学导航,高增益天线向地球发回图像。这次行星探测领域中第一次使用的高分辨成像仪由一台30厘米口径的望远镜、一台红外分光仪及一台多光谱CCD相机组成。

  “深度撞击”探测器携带“铜弹”飞行172天后,在撞击发生前24小时,将“铜弹”送入“坦普尔1号”彗星轨道。

责编:朱亚菲 来源:文汇报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