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胡锦涛出访俄罗斯哈萨克斯坦 > 正文

今日俄罗斯的社会心态

央视国际 (2005年07月04日 17:02)

  瞭望东方周刊消息: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岳连国、盛世良、黄琳、舒泰峰/ 北京、莫斯科报道

  许多数年未到俄罗斯的人今年再到俄罗斯,普遍感觉到变化不小。过海关比以前痛快,警察比原先规矩,商店里傻大黑粗的“苏式”包装消失,商品比过去精美许多。莫斯科城里,新建筑虽然不算多,但大多豪华精致。

  变化更大的是俄罗斯人,前苏共中央局级干部塔某现在承包了一家外交月刊,独拥财政人事和报道政策大权,月入四五千美元。老布尔什维克莫洛托夫的外孙、俄罗斯最负盛名的政治学家之一尼某对他小儿子长大了开中餐馆的“宏愿”居然赞赏有加。俄罗斯著名美国通特某请中国朋友刻了个“世德堂”的大印,因为他儿子的经济事务所想取个中国名。俄新社老报人伊某的女儿不愿轻松地拿2000美元的白领月薪,非要自己开公司……

  年初的民调表明,54%的被调查者认为“生活体面,能满足基本需求”,80%的人赞同民营企业,67%的人希望子女有经商才能,认为已适应市场经济的人比认为不适应的多一倍。

  而10多年前,俄罗斯人普遍重官位、重学问、轻工商,视做买卖为投机倒把,恨不得放火烧掉邻居开的小店。可以说,随着俄罗斯经济的转轨,今天的俄罗斯人的心理也发生了“转轨”。

  然而,在俄罗斯人心理的“转轨”之中,还存在着一些尚未逾越的“误区”。

  退休者和低收入者依然怀念“房租1921年以来没提过,基本食品价格1947年以来没涨过”的苏联时期,年初甚至发生了抗议社会福利“暗补改明补”的浪潮,幸好普京大幅提高退休金,社会才恢复平静。

  “误区”之二是,迷信GDP。2001年到去年,俄罗斯GDP从2500亿美元增加到5700亿美元,黄金外汇储备从2000年的110亿美元增加到现在的1443亿美元,但人民生活水平并未得到同样幅度的提高。在如今俄罗斯的全民收入中,10%富裕者占的比重达32.9%,10%贫困者仅占2.3%,亿万富翁的人数仅次于美国,同时有两三千万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分配不公、贫富悬殊令人担忧。

  此外,俄罗斯人还难以消除“悲观情结”。不少俄罗斯人习惯从负面看待变化:资本出口是“逃资”,吸引外资是“外国经济渗透”,商品出口是“资源流失”,商品进口是“让外国赚我们的钱”。一位俄罗斯经济学家说:形成市场经济心态远比形成市场经济难。

  经过10多年的艰难坎坷,俄罗斯基本完成社会经济转轨。去年俄GDP按可比价格计,已达转轨前的90%,考虑到还有相当于GDP40%的“影子经济”未列入统计,实际上人均GDP超过5500美元,大大高于转轨前。

责编:王丽华  来源:了望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