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在肩——《焦点访谈》十年历程
央视国际 2004年11月26日 20:12
作为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新闻评论类日播栏目,《焦点访谈》创办于1994年4月1日。十年来,《焦点访谈》制作播出了大量影响广泛的优秀节目,形成了以舆论监督著称的栏目特色,“成为了党和政府推动工作的好帮手,成为了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成为了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成为了基层困难群众的主心骨,是深受全国人民喜爱的精品栏目”。为此,有的观众形象地比喻《焦点访谈》是“帮哑巴说话,搀盲人过河”,更亲切地称呼她为“老焦”。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总结《焦点访谈》十年来走过的历程,探讨职业道德建设的具体做法,我们深切地感到树立责任意识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灵魂,打造过硬队伍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根基,完善规章制度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保证。
树立责任意识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灵魂
2004年4月8日,在《焦点访谈》迎来十周年之际,温家宝总理亲笔给栏目组写来贺信。总理语重心长地说:“责任就是新闻工作者对国家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
对于《焦点访谈》的记者编辑们来说,浓缩其十年的人生精华,正可以提炼成两个字,那就是“责任”。这是一种充满着对党和国家无限忠诚的政治责任,是一种充满着对人民群众满腔热忱的社会责任,也是一种充满着对新闻事业不懈追求的职业责任。而这种责任意识始终贯穿在《焦点访谈》走过的每一个具体过程中,成为了栏目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灵魂。
十年来,3500多期节目,我们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当事人质疑的检验,有关部门调查的检验,司法机关法律的检验以及时间的检验,均得益于职业道德建设常抓不懈,责任意识警钟长鸣。
在职业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把责任意识具体浓缩为“六个绿灯信号”和“六个红灯信号”。
“六个绿灯信号”,也叫“六个要”:要坚持导向;要心系大局;要坚持真理;要出于公心;要以理服人;要严明纪律。“六个红灯信号”,又叫“六个不要”:不要当法官;不要把个人的好恶带进节目中;不要陷入局部利益的纷争,被人当枪使;不要超越事实做出判断;不要以偏概全;不要在动态事实中只交代阶段性事实。
《焦点访谈》曾接到过一个群众举报电话,反映贵州某个偏远山区一起肆意乱伐国家天然林的事件,栏目组派出了记者黄洁和摄像张林刚前去调查采访,而他们两个人竟然成为了当地的很多山民见到的第一批“山外人”。这期《禁伐?禁伐!》节目播出后引起了江泽民同志的高度重视,他当即给贵州省领导打电话,对这一事件表示严重关切。江泽民同志在电话中对贵州省有关领导同志说道:记者能去的地方,我们的干部为什么就不能去?!
发生在2002年6月22日的山西繁峙矿难致使37名矿工遇难身亡,《焦点访谈》率先对这一重大事件进行了报道。随后《焦点访谈》的记者没有停留在报道事实发生的表面现象上,而是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又跟踪采访,于2003年8月18日播出了《繁峙矿难内幕》,披露了掩藏在这次矿难背后的惊人真相。令人欣慰的是,《焦点访谈》的记者们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多次义正词严地拒绝了当地官员和当事人的贿赂,用崇高的职业道德在现金和金元宝面前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线。对此中宣部的《新闻阅评》撰文指出: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凭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不惧艰险、深入调查,终于揭露了真相,这再一次说明加强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是多么重要。
“责任源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刻的了解,对国家和人民深厚的感情。只有对国家和人民了解得深,爱得深,才会有强烈的责任感。”温家宝总理在信中对于责任的精辟阐释,不仅仅是赠给《焦点访谈》的,也是赠给广大的中国新闻工作者的。这份责任,神圣而庄严,它重于泰山。
打造过硬队伍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根基
中宣部副部长、广电总局局长徐光春同志说过,在我们的笔下是“是非曲直、毁誉忠奸、人命关天、财产万千”,这生动地描述了《焦点访谈》节目的“杀伤力”。正因为她这种强大的影响力,要求我们必须在强化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下,努力培养和打造一支思想上过硬、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并在具体工作中管理好这支队伍。
在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当中,《焦点访谈》多年的做法是抓好两头。
一头是制片人
制片人不仅应该是业务的领军者、栏目的管理者,而且也应该是做人的楷模。正是因为如此,对《焦点访谈》的制片人职业道德建设,我们看中的是他的“二品”,即作品和人品。作品,就是制片人在业务上必须是出类拔萃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引领大家共同进步、在栏目发展上逐步壮大。人品,就是做人的楷模。我们在每年年底评价制片人的时候都有一项考核指标:“制片人的感召力如何?”这种感召力不仅仅体现在对现有组内人员的管理上,还体现在能否吸引人才上。制片人如果没有人格的感召力,就不会凝聚人心,也不会吸引真正的人才。凝聚不了人心就没有现在,吸引不了人才就没有未来。当然如果连高尚的人品都没有,他也不会做出好的作品。
另一头就是记者编辑
《焦点访谈》目前加上我们这些总制片人,总共有60人,人员构成主要是两类:一类是台聘人员,只有17个,其余的全是台公司聘用人员,占到了全体人员的三分之二强。平心而论,《焦点访谈》众多的聘用人员放弃“金饭碗”、“铁交椅”,来到评论部、来到《焦点访谈》就是为了寻找一份发展的空间、一份事业的乐趣。因此如何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为所有人员提供一种公平、公正、公开的事业发展舞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件大事。
用好岗位人才、鼓励专业人才、重用骨干人才、推出拔尖人才、打造明星人才、培养未来人才,是我们抓好记者、编辑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而在这其中,重点突出“三业”意识是我们加强记者、编辑职业道德建设的有效措施。
所谓的“三业”就是“敬业”、“职业”、“事业”。
敬业:就是必须爱这份工作,爱这个集体,只有敬业才能做到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甘于奉献。职业:《焦点访谈》栏目万众瞩目,影响重大,为了让观众看到优秀的节目,记者编辑们必须练就过硬的本领,必须职业化,业有专攻,只有如此才能出佳作,出精品。事业:我们要求每一个工作人员,仅仅做到了“敬业”和“职业”是不够的,还必须把目前从事的工作当作一份“事业”来看待。这个事业既包括个人的事业,更包括栏目的事业,也就是说要有崇高的理想,有远大的抱负。强调“事业”的重要性,就是提倡大家不要固步自封,安于现状,而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为《焦点访谈》的事业发展殚精竭虑,为自己的人生阅历增光添彩,当然这个“事业”,更包括我们同时也要为大家创造一种成才的氛围,提供展示的舞台。为此大家经常开玩笑说:“在《焦点访谈》没有三六九等,只有金银铜奖。”
长期以来,《焦点访谈》倡导的“三业意识”,不仅使每一个工作人员稳定了军心,自觉树立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准则,而且也为这个集体培养了一支“上得去、站得住、打得赢”的记者编辑队伍。从1994年起至今的十年间,《焦点访谈》作为一个栏目,每年都有节目获得中国新闻奖和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而在这些获奖者中,记者们重复得奖的并不多,许多人竟然还是刚来不久的新人。
健全规章制度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保证
新闻评论部是全国第一个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电视传媒机构。2002年初我们提出来搞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就是要从制度上完善和规范电视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用质量管理的标准,科学地、可操作地指导具体的运作,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可以说评论部的《工作手册》,收录了新闻评论部每个栏目详细而具体的质量管理标准。
既然是质量管理标准,那么自然也就包括职业道德的规范标准。只是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对于职业道德标准这部分内容,我们没有采取简单枯燥的方式进行规范每一个人的行为,而是用朴实却富有哲理的话语表达对事业的理念追求,表达对公平、成功和集体荣誉的理解,也就是说一方面要讲制度意识,照章办事,另一方面还要以人为本,提倡创新。
为了让大家有个更深入的了解,现摘录几段《工作手册》里涉及《焦点访谈》的相关内容:
●你和我们
我加入了《焦点访谈》!——不用激动,我们其实更需要你。
快乐第一:我们的哲学。再说一遍:快乐第一。不管你需要什么,在这里不能快乐地得到,那就离开。
●我们的要求
你应当对你从事的工作感兴趣,而且一直感兴趣。
同样地,你应当对与工作相关的事物有欲望,而且一直有欲望。
如果你只对工作之外的事情感兴趣,我们就不对你感兴趣。
●我们还想多说几句
“爱你的老婆吗?请把你挣到的工资给她。爱你的孩子吗?请把你挣来的光荣留给他。”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一部《工作手册》不可能尽善尽美。因此,在全体从业人员当中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树立纯洁的职业品格,显得不可或缺,这也是对规章制度的一个重要补充。
在《焦点访谈》,从领导、制片人到记者,都承受过一种“情骚扰”,也就是被社会广泛关注的“说情风”所困扰。而且随着《焦点访谈》逐步发展,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目前这股“情骚扰”更加严重,“说情风”愈加猛烈。既然谈到说情,就离不开人情、世故,就会面临金钱与物质诱惑的考验。面对诱惑,如何把握,实在是考验一个人品行、一个栏目品质的关键所在。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焦点访谈》的记者们却能够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在面对说情这个问题上,不论是作为一个有权力的总制片人和栏目组的制片人,还是普通的记者编辑,大家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绝不含糊。同时,严格各种程序,建立健全从选题申报、现场采访到后期制作、审查播出等各个环节的规章制度。
多年来,大家形成了一个共识,概括地说就是“四个负责”,即“对党和人民负责,对事实负责,对自己的良知负责,对当事人负责”。
记得4月16日,李长春同志在与《焦点访谈》记者编辑的代表们座谈时,曾动情地说:“今天听了几位记者讲的故事,确实很感人。我们这些同志们辛苦一点,突破一件事情,就会在社会上带来无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开展舆论监督,除了靠法律,靠制度,还得靠我们的爱心,靠正义感、责任感。”长春同志所说的“爱心、正义感和责任感”正是我们电视新闻工作者在职业道德建设中需要大力弘扬、牢记在心的精神力量。
坚守良知,彰显公正,激浊扬清,伸张正义,这是每一个中国电视新闻人义不容辞的职责。关注国家进步,关注民生改善,关注民族复兴,这是党和人民赋予《焦点访谈》的历史使命。为此,《焦点访谈》将一如既往地为党的宣传工作殚精竭虑,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国家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新闻评论部《焦点访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