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五一期间在上海一家饭店用餐,邻桌客人吃完走后,留下这样一幅场景:整条的多宝鱼刚动了几筷子露出了几根鱼刺;菌菇炖老鸭汤几乎没动过,整只老鸭静静躺在油油的汤水里;一笼水晶虾饺只吃了一个;葡萄酒还剩下大半瓶……(5月8日新华网)
从前形容酒足饭饱、人走桌空的情形,有现成的话叫做残羹剩汤、杯盘狼藉。然而看了这条新闻,这老话还能派上用场吗?饭店的服务员说,这样的场景,他们已看惯了习惯了。此话并非夸张。来自上海市容环卫局废弃物管理处的统计数据表明,上海餐饮业每天保守估计被浪费掉的食物占总量的一半。据说今天不少人在饭店用餐,已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吃饭而异化为“吃品位”了。所谓“吃品位”并在乎吃,在乎的是点的菜是否够多够贵,吃罢离席时餐桌上是否还有琳琅满目的菜肴,以佐证自己的“大气”。
餐桌上的浪费自然并非上海才有;扔的比吃的多,今天已成为许多地方餐馆饭店的常态。有关部门预测,2006年全国餐饮消费预计将突破1万亿元大关。这1万亿元中,即使按10%的浪费计,也高达1千个亿,更何况10%的浪费乃是保守又保守的估计。也许我们无法得出浪费的精确数字,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个天文数字。面对这个数字,我们是否应该惊出一身冷汗?问题更在于,这天文数字的浪费不只是财富而更是资源。财富可以创造,资源有许多却是无法再生的,浪费就意味着破坏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毁弃了失而不可复得的生存之本。从这个角度考量,我们才能明白“绿色消费”作为一种消费伦理的真正意义。
怎样花钱,如何消费,从一般意义上讲当然只是个人的消费方式行为。但是怎样花钱,如何消费,确实蕴涵更深刻的问题。今天我们讲“以热爱祖国为荣”,而扬弃浪费型的消费方式,具体到餐桌上的节俭,不也折射着爱国主义吗?把爱祖国和餐桌上的节俭联系起来,并不是把爱祖国庸俗化,而恰是为爱祖国的真切体现。我们虽然不能说,不节俭就是不爱祖国,但是节俭关系到民族生存发展的大计,关系到中华文明母土的长久昌盛,倘若我们为一时的奢侈毁掉了中华文明的母土,我们还能奢谈热爱祖国吗?餐桌上也有爱国主义,要是我们领悟了这个道理,相信餐桌上的浪费一定能得以改观。(奚旭初)
本栏目所载评论纯系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央视国际立场
责编:任今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