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3月22日 23:30 来源:
新华社郑州3月22日电(记者 程红根、田雨)“干部有离退休制度,共产党员没有离退休制度。”这是豫北太行山区辉县市一位“老书记”说的话。
“老书记”是群众对郑永和的称呼。现年85岁高龄的郑永和,曾任辉县县委书记、水电部副部长、河南省委副书记等职。他现在的“头衔”是:辉县市老干部服务队队长。
1988年冬天,离休后在省城郑州居住的郑永和接到辉县市常村乡燕窝村农民秦永贵寄来的信:“俺这儿柿子树都长了柿蒂虫,咋也治不住,害得柿子绝了收。”
郑永和坐不住了。他与25名辉县市老干部一合计,成立了“老头治虫队”,后改名为老干部服务队。
郑永和带着老头治虫队队员重新回到太行山:每人一把喷雾器,一个药葫芦,一副放大镜,一把小剪刀和一把小手锯。郑永和还组织编写了一套防治病虫害的资料,印了2万多册,分送到果农家。
1990年春天,老头治虫队一行到尖山洼村治虫。眼前的景象把他们惊呆了。这个村原本有50多户人家,现在只剩下20来户。一位老汉哭着跟“老书记”说:“这都是因为缺水!”
“扶贫不治水,等于白磨嘴”,郑永和两眼火辣辣地盯着老伙计们:“咱们把修渠治水的事干起来吧!”“我们都是七老八十的人了,上山捉虫子还行,但要搞水利,还干得动吗?”看到队员们犹豫,郑永和鼓励大伙儿:“困难面前有党员,党员面前没困难。”
郑永和和队员们提出修北干渠的建议,得到了有关领导的支持。勘测渠线时,郑永和领着老伙计们背着粮食、锅、水,攀山过沟,一趟要走40多公里,前后跑了11个来回。饿了,找几块山石支起行军锅,就地拾柴做饭;困了,靠在岩壁上歇一会儿。
老干部们的热情感染了十里八乡的群众,村民们积极投身到修渠治水的工程中。松贡水村任义成老人说:“我不管费多大劲,也要把山拱个窟窿。”2001年4月11日,北干渠修成通水。这之后,郑永和又忙着和乡亲们修支渠、建水库,搞节水农业。通过渠系配套设施的建设,解决了5个乡镇44个行政村109个自然村的饮水和5万多亩耕地、8万亩宜林荒山的灌溉用水问题。
张村乡平岭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多少年来,这个“柿树窝子”,因为没有路,柿子产得再多,也换不成钱。老乡们着急,郑永和也着急。他和老伙计们合计:得修路。
为了修平岭村到百泉镇五里沟的路,郑永和领着几十个老人挥镐掘土,抡锤打石。2000年7月1日,一条7公里长通往老区的大道终于建成了。一车车柿子、山果运出了山门。
从1989年4月15日成立至今,辉县市老干部服务队已经走过16个年头了。当时26个人,现在88个人。看守红岩洞塘坝工地的辛小云说:“老书记和这帮老头没有什么特殊的,只不过他们有一对能听见咱山区老百姓呼声的耳朵!”
责编:张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