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11月04日 16:35 来源:
新华网北京11月3日专电 当忘带手机的都市人产生被世界遗忘的恐惧;当三四个月就换一部手机的“瘾君子”频频出现;当铂金做壳,宝石磨屏的手机卖出21万元天价,我们都清楚看到,手机消费日益从需求走向欲望,我国的手机消费已走进奢侈时代。
据信息产业部统计,截至2004年上半年,我国平均每年淘汰近7000万部手机,与之相伴的是巨大的资源浪费和恼人的电子垃圾。我们期待我国的电子消费最终能够回归理性,让似乎渐行渐远的“艰苦朴素”重植于市场和消费者的心里。
手机的象征含义刺激消费“变态”
“我刚买了房子,每月要还2000多元的房贷,虽然手头不宽裕,但我还是买了那款手机,虽然贵点,但功能一流,为了它我攒了大半年的钱,几乎要没钱吃饭了。”
小余,银行职员,每月不到四千元的工资加上房贷在北京生活绝不能称得上宽裕。他不清楚攒半年多钱花5000多块买个新款手机算不算值:“我也不是没手机,家里还有两部不用的,加上这次换下来的就3部了,可是这款确实很棒,同事们都说好。”小余不失时机地拿出他“血汗钱”换来的华贵手机,四处摄了一下像,然后向记者展示较清晰的图像。
重庆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研究员孙元明认为,从现状看,手机早已不只是通话工具,它已经具有了很强的象征性,比如地位、身份、品位和格调。
有人把独具特色的穷慷慨、穷大方戏称为“中国式奢侈”,这是一个令人汗颜、叫人警醒的概括。“澳大利亚当地的学生,用的手机看起来比较像国内三四年前的,有的手机笨重的像‘大哥大’似的。”谭悦刚从墨尔本大学毕业回国,他告诉记者,澳洲学生都很惊讶中国留学生怎么那么有钱。在很大一部分有钱的华人学生眼里,手机算是很小的奢侈品,最夸张的学生,一个月就要换一部。“不过很悲哀,这种做法没得到当地人的尊敬,反而破坏了学生应有的朴素、踏实的形象。”谭悦告诉记者,国外学生18岁以后都要自己养自己,花的也是自己打工挣的钱,所以非常不理解靠家人给钱换手机、换车的中国学生。
当奢侈的消费理念遇上唯利的市场定位,“用尽废退”失灵
“客人买手机,问的最多的是:有MP3吗、能摄像吗、有什么游戏?一般看重的是这些附加功能。”北京手机通讯业人士刘先生告诉记者,从2002年第一款摄像头手机面市到今天,仅3年时间,我国的手机市场品牌、机型、功能更新迅猛。
“欧美一些国家比较偏重实用性,手机就是通话工具的一种,样子并不很重要。我们国家和日本、韩国对手机的市场定位较一致:时尚消费品。所以产品研发自然很重视附加功能、外观是否吸引眼球等。”刘先生表示,现在手机消费群体的价值取向已和三年前有了很大改变,“手机坏了”早已不是淘汰手机的唯一理由,“不喜欢了、没法照相、不能听歌、有点旧,很没面子……理由太多了。”
当奢侈的消费理念遇上唯利的市场定位,结果可想而知。赛迪网的调查显示中国近六成的用户有换机需求。高收入或对手机时尚,比较敏感的客户半年左右换一次,半年至一年换手机的用户比例为12.8%,一年至两年换手机的用户比例为24.4%。从彩屏、和弦、无线上网、数码拍照到MP3,每一个噱头十足的新功能都带来一个新“换机时代”。
“用进废退”是达尔文进化论的重要观点,显然它在手机市场上失灵了。在四通公司工作同样从事通讯行业的徐峰,比较抵制频繁换手机的行为。他认为,这种不成熟的消费理念已经造成了手机市场严重的功能浪费。
“试想一下,你在买手机时曾那么在意的“特殊”功能,有多少从未使用过?有段时间,手机上网功能作为最引人的卖点帮手机卖出了很高的价码,但许多用户直到手机报废也没用过一次,还有相当多的用户担心费钱像躲‘雷区’似的躲上网键,这不是很可笑吗!”徐峰认为,消费者不成熟的消费理念催生了手机市场附加功能的研发热,其结果是所有的消费者都必须为很多没用的功能买单。
换手机之前,请思量我们的社会责任
资料显示,我国已成为全球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手机用户数量直逼3亿户;50%的用户在一年到两年之间更换手机,而有近20%的用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更换一部手机;加上由于规格不统一,充电器、电池等手机零配件很少能重复使用的市场现状,造成资源惊人浪费。
目前只有少数几款机型的充电器可以通用,此外的绝大多数的手机和充电器都是实行“一夫一妻制”。换句话说,换一部手机,就意味着抛弃一套电池和充电器,即使是同一品牌不同型号的手机之间也是如此。
若按平均每个用户每3年更换一次手机的保守频率,每部手机一般都配有两块电池和一个充电器来算,我国每年就有2亿块手机电池和1亿个手机充电器变为垃圾。
“从技术角度说,把现有充电器接口统一起来并非难事,从环保的角度讲则更应该努力实施,但实际操作起来恐怕很困难。”业内人士刘先生坦言,站在任何厂商的角度,赢利都是第一位的,这无可非议,目前也没有明确的法规强制,在没有任何利益的驱动下,甚至还对利益有损,那为什么要考虑兼容别的厂家的产品?
大部分人一般不会把不用的手机扫地出门,这就造成了大量“遗弃手机”分散、闲置在许多家庭中。重庆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元明认为,长此以往,便积下了消费行为“雪崩”的隐患,比如环保问题的爆发。
北京市环保局环保专家王小明表示,充电器、锂电池里面的铜、铝、塑料等有色金属不能在环境中自然分解,会对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但目前我国的“固废条例”中还没有对电子垃圾的回收做出明确规定。“另外,废弃手机中含有金、铜、硅等高价质贵重金属,在没有正确有效的电子产品回收措施、回收渠道前,大量的财富就会这样被白白浪费。”
有关部门作过一个“人们如何处理淘汰的手机”的在线调查,主办方共收到有效问卷11491份。调查结果显示,低价卖出、闲置、当废品扔掉是三种主要的处理方式。孙元明认为,只有当中国手机市场的消费者真正将环保意识内化为自身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也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手机市场的“非理性”定位。另外,在疏通回收渠道上,政府应该为民众参与循环利用和循环经济提供切实的渠道和载体。像英国和东盟一些国家,政府将电子产品的回收当作慈善事业,把再利用的二手手机给予穷人和有需要的人。(记者张淼淼、朱薇)
责编:汤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