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加强未成年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3月23日 17:58 来源:

  --中央教科所 所长 朱小蔓

  教育部消息:

   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治理的经济目标与伦理目标和谐互动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体现

  我认为,对于一个社会的综合治理来讲,它要求社会发展的经济目标与伦理目标能够和谐互动。如果伦理目标相对经济目标长期滞后,就会导致社会发展失衡。胡锦涛总书记以荣辱观为核心提出的“八荣八耻”,是对以往社会治理伦理目标的进一步明晰化、具体化,也是党和国家更加自觉、坚定而理性地加强社会伦理治理与教育的重要体现。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民族性、时代性与社会主义特色的有机统一

  制订社会治理的伦理目标必须基于一定的社会与历史参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民族性、时代性与社会主义特色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一脉相承,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根源与精神根基。社会主义荣辱观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它为中国提供着跨越式发展的精神支撑和团结全民族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荣辱观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价值标尺与精神导引。

  三、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既有助于形成具有鲜明价值倾向的良好社会风尚,也有助于个体内在德性的养成

  荣辱观教育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个体的健康成长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助于形成具有鲜明价值倾向的良好社会风尚。对于社会整体而言,社会风尚是社会治理的舆论基础和伦理保障,荣辱感则是社会风尚形成的伦理底线和价值基石。我认为,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既指出了社会道德建设的伦理底线,又指明了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伦理目标,指引我们应该首先从基础性的荣辱观教育做起,以荣辱观教育来引导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助于个体内在德性的养成。对于个体而言,荣辱感也是个体德性养成的基石。自我修养是个体德性养成的基本途径。荣辱观教育在根本意义上首先是对个体“荣感”与“辱感”的情感激发,它为个体的德性修养提供了重要的道德情感基石。

  四、坚持“三近”原则,加强未成年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我们的道德教育应该坚持怎样的原则,采用怎样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使社会主义的荣辱观真正内化到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的人格结构之中呢?我以为,最关键的,是要坚持“三近”原则,使我们的道德教育更加科学、细致、有效。

  首先,要贴近孩子生活。道德的本质是实践的,也是生活的。我们的道德教育,包括荣辱观教育,必须贴近孩子的现实生活,从生活中寻找道德教育的素材和契机。其次,必须接近孩子个体,为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需的价值支撑,才可能是有效的。最后,还要亲近孩子心灵。道德教育只有触动心灵,引发感动,引领精神成长,才是真正有魅力的教育。

责编:刘彦妤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