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7月05日 05:28 来源:
中国青年报消息:“深度撞击”成功后的几分钟内,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首席研究员周旭,收到10多封来自世界各地的邮件。这些提供大量观测数据的邮件,来自世界各地“深度撞击”的观测点。国家天文台是全球观测网络中大陆惟一的观测点。“每一次看见国外尖端的空间项目,我们都有很大触动。很多我们还在计划的事情,别人已经成为现实。每一个世界性的大项目,都只能参与其中一小部分。”周旭说,虽然在技术方面与一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我国科学家在积极参与国际重大项目时,注意搜集数据,“为将来的科学研究做准备”。
撞击之一:给科学家更多科学想象的时间和空间
周旭说,美国科学家对于科学探索丰富的想象,源于全社会对科学探索的热情。“美国科学家从事某个研究项目,需要对民众负责,对纳税人负责。”他们要向民众解释,为什么要开展这个项目,并能给民众带来哪些好处,如果得不到民众支持,也将得不到项目资金。
周旭把这种确定项目的方式称为“自下而上”。这种方式,让每个科学家都必须重视科学普及工作,长期坚持,在民众中形成了一种乐于想象、乐于探索的科学氛围,“特别对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想像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我国科研项目的申请,需要对申请部门负责,只有审批部门同意了,才能得到项目资金支持。周旭把这种方式称为“自上而下”的方式。
他说,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容易造成急功近利的做法。考核一个科学家有没有成绩,往往是看他每年能写出多少论文。“如果一个科学家花了5年时间,研究一个项目失败了,那么这个科学家肯定会被认为无用,甚至可能下岗。不允许科学家有更多思考和想象的时间、空间。”
在美国,周旭说,科学家可以花相对长的时间,可能5年到10年时间做一个大项目,这种大项目一旦成功,就可能是顶尖的。
撞击之二:拉近科学探索和民众的距离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说,近年来,对于大的科研项目,美国提出了“更快、更好、更省”的思路。此次完成“深度撞击”计划仅花了3亿多美元,不像以前诸多项目花费巨额资金。
庞之浩说,美国希望通过这样的思路,降低风险,同时,拉近科学研究和民众之间的联系。目前看来,这种思路已显示出了良好效果。“深度撞击”过程中,为了得到更多民众的支持,让更多的民众了解科学研究,美国科学家更多地顾及到民众利益。比如,宣传撞击试验是为了保护地球,保护民众生命安全;撞击探测器上携带了具有民众信息的光盘;鼓励私有企业积极进入科学研究领域;等等。“民众能够了解到,科学家在干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所以从情感和资金上,都会给予支持,也就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潘厚任介绍,在美国,每一个大的科学研究项目,都划拨了一笔专门用来向民众宣传科学研究的经费。通过这种宣传,民众可以很好地了解最新的科学信息,了解国家最新的科学进展。“对青少年科学热情的培养,更是不遗余力,从小培养他们探索科学前沿的精神。”
潘厚任说,美国的很多重大科学试验都要进行电视直播,既展示了国家的科技实力,又增强了民众对科技的热爱和信心。“在我国,民众往往不知道科学家在干什么,科普的经费非常有限,冲淡了社会民众对科学研究的热情,特别是青少年对科学的热爱”。潘厚任说,由于很多科研项目不能和宣传、科普很好地结合,长此以往,对我国科学发展存在很大影响。
撞击之三:各科研系统间的紧密结合值得借鉴
周旭说,美国进行的每一项科学研究,都不会孤立进行,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比如“深度撞击”,除了纯粹的空间技术研究价值外,还具有国防意义,以及对美国科技实力的展示。
从国防意义上来讲,“深度撞击”再次验证了美国精确的导航系统,不仅仅能准确打击地球目标,还能打击太空目标,为将来可能出现的太空战积累了经验。
潘厚任说,“深度撞击”非常好地将空间技术和空间科学探索结合起来。美国进一步发展了全球定位技术、导航技术和控制技术等。
潘厚任认为这种结合也值得我们借鉴。目前各个科学研究系统之间往往出现脱节现象,比如空间技术和空间科学探索之间结合就不紧,我国火箭技术已经领先于卫星技术,卫星技术又领先于应用技术,不能做到同步发展。
“换言之,我们往往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却没有在实际中很好应用,对科学发展造成了影响”。
责编:张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