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2003
央视国际 (2004年02月19日 09:44)
一、 “十年”之思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2003,《东方时空》十周年,《东方之子》十周岁。
十年间,我们有过辉煌,有过荣耀,有过彷徨,有过失落。
曾经的辉煌不必赘述。《东方之子》在国内电视界率先采用了以面对面的人物专访为主要传播元素的节目形态,积极参与了整个《东方时空》对中国电视话语系统的变革;一批又一批社会精英在这里亮相,为广大民众所熟悉和景仰;一个又一个优秀主持人和编导在这里成熟,走向了更加宽阔的舞台。
但是,随着中国电视业的突飞猛进,随着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全面铺开和深入,《东方时空》曾经独特的观念和手法因被观众普遍接受、被同行普遍认同和采纳而变得不再新鲜。当《讲述》、《人物》、《大家》、《鲁豫有约》、《名人面对面》等一大批类似形态的节目蜂拥而出的时候,《东方之子》的失落和彷徨,不可避免地到来。
有人说,《东方之子》过时了,新世纪的人们不再需要“光荣榜”;有人说,《东方之子》从一开始就定位太窄,题材资源面临枯竭;有人说,当形式、手法的竞争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开始寻求本质的深刻,于是《东方之子》显得肤浅了。其中最为强劲的一个声音,是说《东方之子》缺乏新闻性,所选人物远离时刻变动着的现实生活,缺乏现实关注度,因而抓取不了观众的注意力,日渐退缩到新闻的边缘地带。
在各种各样的批评、要求、期待和自我反省中,我们开始寻求凤凰涅 式的重生。2000年,恰逢《东方之子》“七年之痒”之际,我们忍痛舍弃了“东方之子”,代之以一个全新的栏目《面对面》。这次改版的主要思路,是要打破“东方之子”这一称谓对于人物选取标准的苛刻限制,拓宽节目的视野和空间,试图以此达到加强人物新闻性、加强节目与现实的贴近性的目的。如果说原来的《东方之子》是一只小篮子,只能装进某类具有特定正面属性的人物,那么《面对面》就是我们试图做成的一只大篮子,可以装进任何类型的人物,只要他有新闻性,有关注度。为了突出强调新闻性,这次改版还曾考虑过把栏目直接命名为《新闻人物》。
然而这次改版,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反讽效果。《面对面》的推出,本意是要推陈出新、追随时代的变化、迎合观众新的需要,不料新栏目推出之后,最大的反响竟是观众纷纷质询原来的《东方之子》哪里去了。很多人认为,《面对面》固然增强了新闻性,但却丧失了《东方之子》原有的品质和个性,它把过多的注意力给了生活的河流中那些稍纵即逝的浪花,最终自己也将变得和许多其它新闻节目一样,成为波谲云诡的信息海洋里一朵浪花,也许刹那辉煌,但必将迅速为新的浪潮所吞噬和淹没。莫若原来的《东方之子》,把镜头始终对准那些历史长河中的中流砥柱,节目将与节目中的人一起永恒。
这样的结果,令我们在试图走出失落的时候再度失落。但在再度失落的过程中,我们又惊喜地找回了一些原本不该丧失的自信。在起起落落的煎熬之中,我们逐渐领悟,坐拥昨日的辉煌不思进取当然是愚蠢的,但轻易地否定自己也未必是明智的。当一个名牌随着时光的流转变成老牌,与时俱进的革新是必要的,但砸掉牌子另起炉灶则或许是得不偿失的。当一个老牌的名牌被人指三道四、众说纷纭的时候,我们首先应当明白,这是人们对这个老牌的爱护和关切。当各种意见纷至沓来的时候,我们必须在虚心听取各方意见的同时,弄明白自己到底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和该做什么,并且择善固执。
2000年的改版出人意料的观众反馈,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东方之子》的价值。尽管它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有许多有待改进和革新的地方,但它的存在价值恰恰在许多观众的怀念中获得了证明。当我们在失落与惊喜的交错刺激中冷静下来环顾四周,我们发现,其实时代的变化和传媒业的发展正在给我们创造一个更为有利的生存环境。
我们曾经认为《东方之子》的定位之窄是一副桎梏,它规定我们只能关注某类具有特定正面属性并且具有特定规格的人,却无法关注更多层面、更多类型的人,许多在传媒世界里炙手可热、可以有力提升收视率的新闻人物,因其未必具有绝对的正面属性,我们常常只能望之兴叹。但不知不觉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受到尊重,频道专业化、栏目细分化、受众群小型化已成必然之势,在这种趋势之下,栏目定位的宽窄利弊,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宽,可能成了“杂”的代名词,而窄,则可能意味着“纯粹”。当电视频道越来越多、电视栏目和节目越来越令人目不暇接之时,任何栏目和节目都不再能够取悦所有的人——只要它能满足一部分人的需要,那么它就是有价值的。而且越是纷乱的时候,“纯粹”将越显出它的珍贵——守住一份纯粹,其实就是坚持一种品格,这种坚持有时候可能是寂寞的,但绝对不会是没有价值的。
根据现代传播学的观点,一种传播行为的价值大小,往往是由收视人群的质量高低和影响力大小来决定的,最有价值的传播是针对那些被称为舆论领袖或意见领袖的人进行的有效传播——这个人群也许并不庞大,但却拥有对社会的强大影响力。根据多年来的收视跟踪,《东方之子》应该属于这样一些观众,他们被称为“成长型人群”:他们始终都在追求高于现状的人生目标,永远都在拓展自己的人生体验,所以他们会关注别人的人生,特别是关注那些与自己具有类似品质的人,乐于从别人的人生经验中汲取营养和动力。可以说,“东方之子”们是高品质的人,关注《东方之子》的人也应是高品质的人,他们中的许多人,本身就是我们所要关注的“东方之子”,他们中也有一部分人,可能目前还未达到屏幕上“东方之子”的高度,但他们是始终在成长的一群人,具有极大的潜力,他们可能将是或者已经是这个社会或大或小的成长动力所在。所以我们坚信,只要有这样的人群在关注《东方之子》,《东方之子》就有其不可替代的存在价值。
2001年,《面对面》播出了大约半年之后,宣告取消,《东方之子》恢复播出。但这并非一次简单的回归,而是一次在新的起点上的整装重发。我们选择了回归《东方之子》,但并不打算回归它业已彰显的弱点。我们曾经尝试过一种新的定位,这种新的定位所创造的一些新的经验、新的优势我们不想放弃。我们需要重新界定《东方之子》的栏目定位,需要重新研究它的节目形态、传播策略以及未来长远的发展方向,因此,这是一次新的出发。
2001、2002,我们在《面对面》和《东方之子》不算太小的属性差异之间摇摆、徘徊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想要《东方之子》的高位品格,也想要《面对面》的新闻性,却难以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一会儿人物格调高了,新闻性却弱了,一会儿新闻性强了,人物格调却掉下去了。
经过两年的苦苦摸索,2003年,我们终于看到了一个新的轮廓,尽管它也许还有一点模糊。
二、2003:“东方之子”与“新闻人物”
改版前的《东方之子》注重人物品格,但忽略了节目的新闻性以及与现实的贴近性,无论采制还是播出,总是自顾自踏着固有的节奏,很少为外部世界的改变而改变,很少参与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这里面有主观认知的局限,也与当时的客观环境不曾提出这种要求有关系。随着媒体环境的变化,加强节目的新闻性和现实关联度被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于是由《东方之子》改版而成的《面对面》把追求新闻性当成了第一要务,《东方之子》素有的品格定位不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在经历过相当剧烈的摇摆之后,重新定位《东方之子》,我们认为:《东方之子》首先应是一个高品位的人物专访节目。自面世之时起,“东方之子”就已是人们眼中一顶珍贵夺目的桂冠,人物的高位品格一直是它最本质的魅力,我们不应轻易放弃这一最显著的品牌特征。但与此同时,随着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加强节目的新闻性、尽量使之更加贴近百姓、贴近现实以求争取更多的观众、达成更好的传播效果,也是十分必要、不容忽视的。既要坚持栏目品格、人物格调,又要加强新闻性和现实关注度,其中的平衡如何达成?2003年,我们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
1、 密切关注新闻动态,从新闻热点中去发掘具有东方之子品质的人物,最大限度地实现“东方之子“与”新闻人物”的结合。
2、 建立备用人物资源库,广泛搜集人物线索,提前开展人物研究,充实库存,伺机而动,优中选优,避免因题材匮乏而被迫降格以求的尴尬。
3、 密切关注名流大家的动态,随时掌握他们的最新情况,积极寻找恰当的播出时机,尽量避免毫无时效性或时宜性的采制与播出。
4、 贴合新闻背景,加强系列策划,制造阶段性收视热点。
2003年度,我们加强了新闻资讯研究工作,每日都有值班策划广泛浏览新闻资讯,每日都有一次新闻资讯汇总分析,以此确保不错漏“新闻中的东方之子”和“东方之子的新闻”,同时借以拓宽视野,发现和研究潜在的东方之子人选,充实人物资源库。
循以上思路和做法,2003年度《东方之子》在坚持人物档次和品格的前提下,新闻性明显增强,到12月10日止,共播出节目191期,其中有新闻性和现实关注度的节目119期,约占播出节目总数的63%。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
1、 紧追新闻事件的发生及时播出新闻人物。
这类节目最为典型的当推“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在各方竞争极为激烈的情况下,本栏目凭藉一贯的优秀品牌的号召力以及相关主持人和编导敢拼敢抢、敢打硬仗的职业精神,成功地操作了本年度最大新闻人物的首发独家报道----在杨利伟返回地面的当天下午,本栏目主持人张恒即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次日一早,长达38分钟的特别节目《中国飞天第一人》顺利推出。当日节目收视率飚升,首播刚完,栏目热线响个不停,其中相当一部分电话内容是其他媒体要求转载节目文本。后新浪网与《成都商报》全文转载了节目文字版。
另如罗雪娟、黄玉斌、李小鹏、陈忠和、赵蕊蕊等体育冠军,都是在夺冠归来的第一时间接受本栏目专访,次日一早播出节目。
今年较为典型的新闻人物操作案例还有:齐齐哈尔发生日本遗留毒气弹泄露伤人事件,本栏目及时采访播出了长期关注和研究抗日战争遗害问题、致力于维护中国人权益的社会学家、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步平;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前后,恰逢一桩民间对日索赔案在日本胜诉,本栏目采访播出了该案律师、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民间对日索赔指导小组”委员苏向祥。
2、 从当前新闻热点出发适时推出相关人物。
如伊拉克战争期间本栏目推出了驻伊拉克大使张维秋和前驻伊拉克大使郑达庸;两会期间推出了两会系列人物;非典期间制作了一系列“抗非”人物;中国载人航天成功之际推出了《飞天之梦》系列人物。
3、 密切关注名流动态,瞅准时机及时推出。
如马立三逝世、苏步青逝世、穆青逝世、巴金百岁,本栏目都及时推出了相关纪念节目;朱德群、余光中、贝聿铭、许靖华等国际性大师级人物偶回内地,本栏目都及时跟踪采访,及时推出了节目。故宫博物院的著名文物鉴定专家杨新,以故宫博物院重金回购《出师颂》为由适时推出。
4、 配合重要纪念日及时推出相关人物。
如3月份小平逝世纪念日时,本栏目推出了曾经执导过小平影片的著名导演丁荫楠和多次扮演小平的特型演员卢奇;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推出了北京地坛医院艾滋病专家、国内首家艾滋病患者救助机构红丝带之家的创办人徐克沂;12月3日世界残疾人日,本栏目推出了一个享有世界声誉的中国残疾青年王嘉鹏;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前后,本栏目推出了著名法学专家倪正茂。
5、 以重大新闻事件或新闻背景为出发点构筑系列节目,制造阶段性收视热点。
从年初的《感动中国》候选人物系列(20集)展播开始,本栏目相继推出了“两会人物系列专访”(6集)、“抗击非典〈真心英雄〉系列专访”(22集)、“大学校长系列专访”(13集)、“〈我的创业故事〉系列专访”(7集)、“杰出妇女系列专访”(4集)、“〈飞天之梦〉系列专访”(8集)、“省委书记系列专访”(7集)等八大系列,这些系列节目多则20余集,少则6、7集,构成了本栏目本年度的播出干线,形成了吸引观众视线的八大热点。
系列节目与散播节目相比,一是策划难度大—它要在合适的时机找到一个恰当的主题,并且要搜集符合主题要求、具有某种一致性或相关性的一系列人物;二是采制难度大—由于节目要在规定时间成套推出,节目制作周期相对较短,因此对于节目制作流程的流畅程度要求更高。但是难度越大的事情往往越有价值,正因为系列节目较之散播节目更难操作,所以它在传播效果上也有它不可取代的优势:一是可以制造一段时期内的收视热点,二是易于造成观众的收视期待,三是可以在观众心目中留下较深的传播记忆。
今年播出的八个系列(杰出妇女系列),都在观众中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其中“非典真心英雄系列”让广大观众认识了许多战斗在“抗非”一线的优秀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科技工作者,极大了鼓舞了人们抗击非典的信心和勇气。“大学校长系列”于一年一度的高考时节推出,受到了广大考生及其家长们的欢迎。“我的创业故事”是在今年出现罕见的就业高峰之际推出的,收纳了一系列自主创业的中青年成功人士,以求用他们的经历和经验引导广大学子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拓宽择业思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收到了较好的舆论引导效果,节目播出以后,在学子和家长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有多位观众发来邮件建议或要求这个系列结集出版,还有不少学校要求联系节目中的人物,邀请他们去大学讲演,教育部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也曾专门来电,对这个系列的社会价值进行了充分肯定,并要求转录全部节目作为就业指导教材。
《“飞天之梦”系列专访》是2003年度《东方之子》反响最大的系列节目。这个系列从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回收成功这一重大新闻事件切入,以“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的独家专访打头,推出了一系列航天巨子----王永志、胡世祥、沈荣骏、宿双宁、黄春平、张建启、袁家军,载人航天七大系统的总指挥,本栏目几乎一网打尽----通过他们的故事,记录了中国人在飞天之路上的奋斗历程,清晰地勾画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轮廓,适时地满足了民众对这一重大新闻事件的深层次背景信息的需求,获得了观众与同行的高度评价。这一系列策划动议早——始于今年三月;时间跨度大——历时半年多。由于动议较早,并有专人与解放军总装备部有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络,所以在神舟五号发射前夕,尽管总装对新闻采访控制极为严格,本栏目仍以极快的速度完成了对一系列载人航天巨子的采访。
三、 2003:“8分半”、“18分”和“38分”
前文有述,从《东方之子》到《面对面》再到《东方之子》,我们选择了回归《东方之子》,但并不打算回归它业已彰显的弱点。《东方之子》曾经有过的弱点,除了人物新闻性弱、现实关联度不强之外,应当还包括节目空间的狭窄。十年来,《东方之子》一直在用八分半钟的时长浓缩那些杰出人士的人生精华。这就出现了一个悖论:如果他的人生不够精彩,他不应该成为东方之子;如果他的人生足够精彩,却又无法在八分半的时长里获得充分的展示。一个以人物访谈为主要传播元素的节目,八分半钟的时间实在太短太短,能够谈到的东西实在十分有限,因为人物访谈这种节目形态是将人际交流引入大众传播,它讲究自然的交流,讲究现场的氛围,讲究细节的真实,难于高度浓缩和概括。目前在屏幕上出现的以人物访谈为主干的节目,少有像《东方之子》这般短小精悍的,大多数这类节目,都在三十分钟以上。
从以往多年的经验来看,“八分半钟”导致了至少三种消极现象:一,“八分半”经验不够丰富的编导,常常在场记单上勾勾划划或在编辑机前抓耳挠腮,做着极其艰难的取舍,而他的取舍还有可能完全错了;二,“八分半”经验十分丰富的编导,又可能把他的经验带到策划和采访活动中去,使策划和采访活动变得简单化,只要获得够编八分半的素材便罢,有些编导甚至总结出了“七八个问题”、“五六段解说”、“千来字便够”的采编公式,结果可能导致人物研究并不到位,采访并不充分,并未获得真正精彩的内容,最后编出的节目浓缩的未必是某位东方之子的人生精华;三,观众经常反映,感觉没说什么呀,怎么就完了?更直率的观众则给出了这样的评价,《东方之子》枯燥而肤浅。
2000年的改版虽然最终以回归告终,但它开启了我们革新的勇气和思维。最近三年来,《东方之子》开始出现一些“超常规版本”的节目,18分或是38分。尽管18分和38分的节目做起来投入可能更大,难度可能更高,但它似乎总是比常规版的节目更能激起创作者的热情。
2003年,《东方之子》出现了历年最多的超常规版本,18分版多达数十期,38分版也有六期之多。其中《“抗非”真心英雄系列专访》、《省委书记系列专访》和《“飞天之梦”系列专访》整个系列都是超常规版本。
从8分半到18分甚至38分,节目空间的拓展有利于更充分更从容地展示“东方之子们”的精彩人生,彰显人物的境界和品质,给予观众更深层次的启迪,但同时也对主持人的采访、编导的主题驾驭能力、结构把握能力、叙事技巧、声画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值得欣慰的是,事实证明,本栏目已经成长起了一批可以驾驭18分、38分版本人物专访节目的策划、编导和主持人。从今年播出的这些超常规版本节目来看,由于前期策划的充分,采访拍摄的扎实和编导在创作手法上的勇敢探索与创新,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譬如“巴金百岁特别节目”,譬如“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
四、2003:ISO9000与栏目节目管理
于本栏目而言,2003是紧张的一年——这一年我们抢了许多新闻人物,打了许多硬仗,完成了许多高难动作,以比去年更少的创作人员制作了更多精良节目;2003也是充满变数的一年----本栏目今年最重大的系列之一《省委书记系列专访》播出计划一推再推,节目计划一变再变;今年的另一重大系列《飞天之梦系列专访》也因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让人一度十分悬心;加之整个《东方时空》今年的播出计划变动十分频繁,本栏目经常处在要做若干套备播方案的紧张状态之中。
所幸一年即将过去,本栏目没有发生任何播出事故。应该说,今年本栏目的运转,较之往年更为有序和高效。
这要感谢全体工作人员出色的职业精神。
更要感谢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
电视的工序很复杂,需要很强的协作精神;电视工作很辛苦,需要不同一般的敬业精神。从接触电视的那一天起,我们就在接受这样的教育。但真正迈进电视的大门,进入电视制作的复杂流程之中,我们渐渐发现,协作精神和敬业精神值得提倡,却不可以依赖。因为协作精神和敬业精神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它有赖于人的自知自觉,会依人的不同而不同,而且无法进行科学的考量。要让复杂的流程始终保持流畅的运转,更可靠的方法(也是唯一可靠的方法)还是制定科学合理的节目制作流程,并以严格的制度对所有流程进行质量和效率的监控。
自2001年本台引进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本栏目一直在这一框架之下寻求更为科学合理的职责分工和更为严格规范的质量及效率监控办法。
2003年,我们根据本栏目的运转特点以及以往存在的问题,重点进行了以下两个核心环节的制度建设:
1、 针对策划工作多务虚不务实、难以进行量化考核的情况,出台了《策划组工作效率及质量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策划的岗位职责,规定了策划人员的日课流程,设立了必修日课和选修日课,同时将其薪酬划分为基本工资、出勤工资、日课工资、选题报批绩效、选题播出绩效、选题获奖绩效等若干部分,真正实现了奖勤罚懒,公平公正。这一办法实行之后,本栏目选题库迅速充盈,选题质量大有提高,为本栏目的正常运转和节目质量提高奠定了基础。
2、 针对编导工作拖沓、节目制作周期过长、导致节目时效性差、栏目运转不畅的问题,实行了《编导工作效率监控办法》,根据编导所做选题的性质和播出计划的安排,明确规定每一节目的制作周期,以签署“编导责任状”的方式逐一加以监控。该办法实行之后,节目运转速度明显加快,未再出现过库存在空虚、无米下锅的播出危机,节目的播出安排因此趋于更加合理。
经过一段时期的探索,本栏目业已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节目管理制度,从选题搜报到节目合成,从节目的前前期、前期到后期以及后后期,每一环节都明确了相关责任人和职责明细,每一环节都有质量和效率的要求,每一环节都有相应的责任追究或奖励方式,并使之与薪酬直接挂钩——工作人员的每一种获得,都与付出有关;每一种失去,都只能从自己身上找到原因。
五、2004:我们的未来
经过反反复复的思考和论证,我们不再怀疑自己的生存价值。
只要我们的时代在不断地变化和前进,就会有推动时代前进的“东方之子”不断出现。我们无需担心“东方之子”有一天会从我们眼前消失。
只要我们的时代还需要继续前进,那些拥有推动时代前进的力量的优秀人士就会一如既往受到人们的热切关注。所以我们无需担心“东方之子”的观众有一天会从我们眼前消失。
优秀的人,是社会前进永远的动力。
我们的任务,是好好地研究他们,理解他们,表达他们,并且通过记录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轨迹,为未来的历史留存我们的时代在前进过程中最鲜明的那些印记。
2004,我们仍将继续2003的探索,在坚持人物高位品格的同时,强化人物的新闻性和节目的关注度。我们仍将把关注的目光,集中投向那些“有新闻的东方之子”和“新闻中的东方之子”。
我们还将加大“以重大新闻事件或新闻背景为出发点构筑系列节目”的策划力度,试图以此构建本栏目新的品牌亮点。
业已在我们计划之中的系列有:
l 雅典奥运系列人物专访
l 海外杰出华人系列专访
l 驻外使节系列专访
l “建筑改变生活”—建筑大师系列专访
l “故宫春秋”系列人物专访
我们说,我们所做的“东方之子”是这个社会成长的动力,《东方之子》的观众是这个社会的“成长型人群”,那么我们自己该是什么?我们应当与他们共同成长,我们永远不能停止求索的脚步,否则我们将无法完成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当我们不再怀疑自己的生存价值——也就是这个节目的传播价值,我们又将面临新的课题——如何提高传播技巧进而提高传播质量。
在近两年改版和回归的震荡之中,我们的创作理念经历了由清晰而模糊再到清晰的过程,我们的创作队伍也经受了老出新进、换血重组的巨大考验,一度呈现过极不稳定的状态。经过两年来的努力,而今我们的创作队伍已趋稳定,节目理念和创作手法渐趋成熟,特别是一些新进人员,在熟悉了本栏目的基本创作规范之后,勇于开拓创新,为本栏目灌注了新的活力。
但是还不够。
我们还有许多节目,被人批评为乍一看挺漂亮,仔细一琢磨感觉不对——理解不深刻,表达不到位,不耐咀嚼和推敲。
这里面,固然有“八分半”的局限,但也有创作人员自身的浮躁和肤浅。
要与这个社会最杰出的人打交道,要去认识、理解并表达他们,我们需要把自己变得更杰出——你未必要比他们更杰出,但一定要比昨天的自己更杰出。
“浓缩人生精华,尽显时代风采”,我们将继续在变化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行。
责编: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