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我们这样看三峡
央视国际 (2002年11月04日 11:20)
中国经济导报消息:“高峡出平湖”的伟人梦想,正在今天的长江三峡一步一步地变为现实。这些天来,在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已经进入倒计时的关键时刻,我们又开始像5年前的那个秋天一样,关注着截流大堤一米一米地向前推进,期待着合龙时那令人激动的场景。
1998年的深秋,本报记者身在截流现场,亲眼目睹了人类第一次将长江水拦腰截断的壮举。当时那沸腾的建设场面,至今仍令人难以忘怀。但记者更难以忘记的,是一位时任长江三峡建设总公司副总经理的“老三峡人”说的一句话。他冷静地说,看三峡工程,我们不能只看个热闹。
三峡工程举世瞩目。今天,我们确实可以找到很多观察它的有益视角:
首先,我们要看三峡工程的建设,是否体现出了足够的技术能力。这是一次与大自然的较量,也是一次与大自然的交流。即将在几天后进行的导流明渠截流,其技术难度要远远超出5年前的那一次截流。但记者还清晰地记得,5年前那次截流的技术难度已经是世界之最了。从长远看,当代中国要逐步改善落后的能源结构,要把西部地区蕴藏的丰富资源转化成现实的财富,就必须在开发水电的技术能力、组织能力上保持不断进取的状态。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在关注这次大江截流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对中国水电建设供给能力的不断提高充满着期待。
其次,我们要看三峡工程的投资建设过程是否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在这个方面,三峡的建设者确实走在了前面。今天我们已经比较熟悉的建设项目招投标制度,当年就是率先在三峡工程建设初期进行了比较深入和具体的尝试,并由此积累下了我国重大建设项目实行招投标制度的第一轮实践经验。五、六年以来,以项目法人负责制为核心,以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为支柱的“三峡模式”,一步步地随着三峡大坝的成长而走向了成熟。虽然不能说这些制度已经设计和执行得尽善尽美,但三峡人在这个领域的不懈追求,确实给三峡工程赋予了一层市场经济时代的积极内涵。
第三,我们要看未来的“三峡电”能不能在全国电力市场上赢得足够的竞争力。朱镕基总理近日在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上就明确指出,有关方面要科学地制定三峡电能的消纳预案,确保首批机组并网发电后送得出、用得上。朱总理提出的要求,实际上关系着未来三峡工程的长远发展。从1997年开始的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也正好经历了我国电力体制逐步改革、逐步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三峡电”是不是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办法得到充分消纳,也将是衡量我国电力体制改革是否到位的一个重要标准。
我们这样看三峡,就能看出很多热闹背后的味道。我们期待着几天以后大江二次截流的成功,我们也期待着未来的三峡工程能够在市场经济时代里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责编:水晶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