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焦点访谈    

岁月回响·共产党宣言——建党八十周年焦点访谈特别节目之一

  欧洲人“马克思”登陆中国《新青年》

  19世纪末,中国人在传播先进文化的《新青年》杂志上,第一次看到了“马克思”这个名字。这个时候,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之作《共产党宣言》已经在中国被片断翻译。

  1917年11月7日,中国人看到了发生在北方邻国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第一次"庶民的胜利"。

  1920年8月,陈望道先生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版出版。几乎同时,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成立;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董必武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1920年10月,李达、李汉俊在上海草拟了《中国共产党宣言》,创办了《共产党月刊》。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命运开始了一个伟大的转折——虽然当时的中国社会依旧黑暗,但中国人已经看到了属于自己的前途、看到了中国命运的曙光——那本深刻影响了中国命运的书籍,也正经历着一段不同寻常的命运……

  最早的中译本 全国仅存7本

  在山东省广饶县博物馆,珍藏着一本《共产党宣言》,书的封面是《共党产宣言》,当年排版的这个疏忽成了后来辨别《共产党宣言》最早中译本的重要依据,目前,这个版本全国仅存7本。

  广饶博物馆的这本《共产党宣言》,是广饶县刘集村的一位名叫刘世厚的老人于1975年捐献出来的。在此之前,这本《共产党宣言》已经在广饶农村流传了近半个世纪,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广饶农村的传播,也演绎了一个个传奇的故事。刘集村的刘增祥老人今年已经104岁高龄,对当年干革命的事至今还颇有感慨。

  “刘良才看了这本书以后,觉得这本书力量大,所以他就从这本书里摘选内容,在夜校上向夜校学员宣传《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刘良才经常对那些贫苦农民说:咱穷人没法办了,我们走得快了撵上穷,走得慢了叫穷撵上,咱不紧不慢掉到穷窟窿里,也是个穷,就是这个穷命运。你要不想办法,你个人是无法改变的。言外之意,就是要组织起来,这样一来,(《共产党宣言》)就深入贫苦农民的心田了。”忆起那段往事,刘增祥老人仍旧思维清晰。

  刘雨辉从济南带回一本《共产党宣言》

  1926年春节,对于广饶县刘集村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在济南工作的刘集村人刘雨辉回乡时带回了一本《共产党宣言》。

  曾受广饶县委党史办委托,对刘集村革命斗争史资料进行过收集、整理的刘集村村民谢春光说:“刘雨辉在济南搞工作,名义上是在那儿教学,实际上是做党的工作,回家探亲时,就把这个宣传材料带了很多,其中就有《共产党宣言》这本书。”

  刘良才家里成立了农村党支部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广泛传播。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20岁出头的刘雨辉与同村的刘子久等热血青年走出刘集,来到济南求学、工作,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成为共产党员。他们每一次回家乡,都会将革命的思想带给刘集村的群众。1925年春,在党员刘良才的家里,刘集村成立了党支部,这是全国最早成立的农村党支部之一。

  “刘良才这个人很有才,思想也很开拓。那时候都叫好青年,他接受了共产党的真理。党支部这时候有七、八个党员。”谢春光说。

  照着大胡子说的话去做,没差!

  刘集村党支部成立一年后,1926年春节,回乡探亲的刘雨辉为刘集村带来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书刊材料,刘集村也因此过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春节。正月初三,在刘良才家的院子里搭起了台子,成立了农民协会及童子团。

  回忆起当时的情况:“那时候我也来了,头一次见刘良才绣的党旗,上头有一个镰头、一把斧头、一张镰,好像是四扇大门搭的那么一个台子,来围观的很多,来看的人中,老婆婆和小孩子很多,谢维营教唱国际歌。谢维营唱一句,他们跟着唱一句。”

  “点着个煤油灯,从《共产党宣言》上,刘集的贫苦农民得到了力量,认清了方向。广大农民认为,他们那时候不知道马克思这个人,光看到那个书皮上,马克思的胡须很盛,都说是大胡子,大胡子和咱一个心眼儿,能给咱办点儿好事,咱照着大胡子说的话去做,没差!”依旧朴实的村民谢春光说着朴实的大实话。

  “所以有些热血青年都让他入党了,他很愿意入党,想着改变旧社会的面貌,连性命都献上他也愿意。这个力量就是来自那会儿的说法,根据大胡子的精神,彻底来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

  建组织 贴标语

  这本《共产党宣言》所带来的深刻思想变化,很快从刘集村扩展到整个广饶县。1928年12月,中共广饶县委在刘集村成立,刘良才任县委书记,此时,全县共产党员已达70人,党领导群众进行了打击封建势力的斗争。

  谢春光说,刘子久来到党支部这样告诉人们:俺在城市里,就是和官府作斗争,你们在农村里,就是和封建作斗争。什么是封建呢,地主就是封建。成立长工会、短工会、木工会、童子团,成立起这些外围组织,来维护党的核心进行工作。

  “从外边弄来的油印机。那会儿农村还没有油印机这个东西,‘打倒苛捐杂税!’,‘争取自由平等!’‘农民要地种!’‘共产党万岁!’就印出来这样的传单,叫群众去贴到公安局的墙上。那怎么能贴呢?有办法——往脊梁上打上浆子,披着袄,到那个墙边,扒下袄来,一挨,贴上,接着就走了。他就不知道是谁,他一发现,已经贴上了。”谢春光描述着斗争情形。

  刘良才抛头颅 《宣言》躲劫难

  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员被当局搜捕,《共产党宣言》被列为重点查抄的禁书,刘良才想方设法地把这本给他们带来力量的《共产党宣言》保存了下来,房子的雀眼、墙洞、地洞,都曾经是刘良才珍藏这本书的地方。书是躲过了一次次的搜查,而刘良才却没能躲过1933年的搜捕。

  谈起这悲壮的历程,谢春光异常地痛楚:“最后叛徒出卖,叫政府逮去了。百般折磨,他也没泄露一点机密。最后以什么罪名呢——说他是土匪把他粘在潍县北门上,那么着牺牲了很惨啊!”

  “刘良才干了革命啊!割了头,就割了头!这才叫革命呢!革命不易啊!”

  刘考文被捕入狱 刘世厚接过了这本《宣言》

  刘良才被捕前,将《共产党宣言》转交给刘集党支部委员刘考文,而刘考文很快又成了被搜捕的对象。1932年8月,为了这本《共产党宣言》的安全,刘考文将它交给党员刘世厚保存。不久,刘考文果然被捕入狱,全家被抄,这本《共产党宣言》又一次安全脱险。

  刘考文曾对刘世厚说,《共产党宣言》这本书你好好保存着,这是力量,这是方向。于是,刘世厚小心翼翼地把这本书藏在了雀眼里。

  尽管《共产党宣言》被列为禁书,保存她是有生命危险。但这些忠诚的人们感觉:好日子总会来的。

  从鬼子的火海中抢救《宣言》

  此后,这本《共产党宣言》就成了刘世厚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东西。1941年,日本鬼子把刘集村烧成一片火海,刘世厚冒着生命危险将这本书抢救出来。

  “日本鬼子进村以后,烧杀抢掠,房子就开始点了。我祖父已经秘密地逃出了村庄,但是他惦记着这本《共产党宣言》,所以,又急速赶回来救火,从火海中抢出了《共产党宣言》这本书。”刘世厚的孙子刘洪业说。

  《共产党宣言》的传人

  自1926年春节这本《共产党宣言》流传到刘集村,革命思想就在这里生根开花。无论是在抗日战争,还是在解放战争中,广饶人民都为党和国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一批革命烈士为国捐躯。

  刘洪业说:“人民跟着共产党,共产党和人民一结合,这才能成了功。干革命是为国家的安顿、为人民的安顿,这就是干革命,这就是为人民。”

  几十年前,刘家集的祖辈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进行了殊死的浴血奋争;几十年后,刘世厚的晚辈孙子刘洪业也成为了刘集村的党支部书记。如今,他正带领着全村的乡亲们发展经济,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奔走在通往幸福的富裕道路上。

  《共产党宣言》光芒普照

  《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给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理论武器,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为之奋斗80年的根本纲领:“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而每一个阶段性纲领的调整,都是为了更接近这个理想:

  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二大确立了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的民主革命纲领;

  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提出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1949年9月,中国共产党领导召开的政协一次会议通过了建立新中国的《共同纲领》;

  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成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纲领;

  1956年9月,党的八大提出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主要任务”的社会主义建设纲领;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正确决策;

  1992年10月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确立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文:王同业 杨红)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