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首页 > 焦点访谈 > 焦点故事

《焦点访谈》:走进灾区


    主持人(翟树杰):从6月8号到13号,我国的陕西、四川、重庆、湖北和贵州、广西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的部分地区连降大到暴雨,致使许多地方山洪爆发,洪水泛滥,造成严重的灾害。
    灾情发生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注,要求全力做好抢险救灾工作。民政部也起动了紧急救灾方案,并且派出了工作组赶赴灾区,指导救灾。与此同时,社会各界解囊相助,大批的救灾物资正在运往灾区。
    目前,灾区的抢险救灾工作怎么样?我们的记者到了受灾最严重的陕西省进行了采访。
    宁陕县位于秦岭南坡。6月9号爆发的山洪使这里成为陕西省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洪水给这个国家级的贫困县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陕西省安康市委书记宋洪武:十一个乡镇严重受灾,灾情最重的就是这个四亩地镇。四亩地镇现在是465名农民无家可归。
    6月15号清晨,记者驱车赶赴重灾区——四亩地镇。一路上看到,国家和省市下拨的救灾物资在源源不断地送到受灾区。在距离四亩地镇政府所在地30公里的地方,记者看到一个“救灾物资中转站”。
    陕西省宁陕县司法局副局长楚选举:主要是救灾用的粮食、棉被和衣物、蔬菜以及账篷。这全部是蔬菜。这是辣椒、黄瓜。
    记者:这些蔬菜是从什么地方运过来的呢?
    楚选举:这全是从县城里运过来的。有药品,还有干吃的东西。这些药品已经基本全部运过去了,就剩这一点了。
    记者:观众朋友,这里是陕西省宁陕县四亩地镇的红岩村。山洪爆发之后,从这里到四亩地镇所在地的公路已经被摧毁,那么,从外界运来的物资,需要从这里人背肩扛送到重灾区。
    记者:要送到四亩地镇所在地,需要多长时间?
    武警战士:一般得四个多小时。
    记者:四个小时,走多远的路呀?
    武警战士:现在还有18公里吧。
    记者:18公里?
    武警战士:嗯。
    暴雨过后,这里的天气异常闷热,给救援物资运输工作带来了不少困难,战士们个个汗流浃背。
    记者:观众朋友,经过了3个多小时的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我们随运输物资的武警战士一同到达了这次山洪的重灾区之一,宁陕县的四亩地镇。
    这个镇通往外界的一座石桥被山洪冲走,只剩下了原桥的五分之一。
    记者:这次它在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下被冲成这样呢?
    陕西省宁陕县四亩地镇党委书记柯小伟:这个6月9日的大洪灾,山洪带着泥石流,从上游下来,这个河道整个成S形状,它在被这个山岩冲撞以后,急速改道,从对面绕过来,然后从前面,对这个山岩再次改道,直冲集镇,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集镇,现在就是仅存的这一部分。
    记者:就是现在我们远远看到的几处房子呀,就仅存的这么一些建筑了?
    柯小伟:是,是。
    记者:那原来这个集镇的规模有多大呢,最靠近这边的房子在哪个位置上呢?
    柯小伟:原先这个集镇是我们宁陕县的,可以说是第二大经济文化中心吧。我们整个集镇,就是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直到我们现在这上面看到的这个房屋。
    记者:这边还剩一个房屋,这都是连在一起的。
    柯小伟:基本上连在一起的,中间就是房屋下面有一点农田,被公路所连接的。
    记者:那就是,整个是受泥石流的冲击,都夷为平地了?
    柯小伟:基本上夷为平地了。
    记者:这里是四亩地镇的镇政府所在地,虽然这个洪水已经过了几天,但是我们现在到这里的时候,依然看到洪水当时肆虐的一些痕迹。我右后方剩了一半的建筑,据介绍,是镇里面的工商所。我身后远处的是镇里面的医院。这边是镇里面的小学。由于洪水的力量太大,裹卷的这个从山上冲下来的树木已经把小学的校门给堵上了。这边邻接的这个小学教学的设施已经遭到了很大的破坏。
    学校里边的情况怎么样?我们进去看一看。
    这边的地上散落着当时老师们用的一些教案。这个洪水的力量,从这个场景上能看出来,非常大,从正面袭击了以后,把里面的桌椅顶到了这种程度,现在摇都摇不动了。这边是一间教室,我们看这个牌子上写的是“二年级”。透过这个窗户望进去,里面大概有一米左右厚的淤沙和泥。这里面的桌子已经被洪水冲得七零八落了。
    救灾物资的发放是一个艰苦细致的工作,四亩地镇受灾之后,镇政府立即成立了专门机构,建立专门帐册,加强计划和监督,确保急救物资能够及时发放到灾民手中。
    记者:生活用品、方便面、毛巾,电池也有,水壶、筷子也送过来了,还有蔬菜。那么,这些物资到了以后,你们登记造册。登记造册以后,往下发放的时候,也是有一个去向登记?
    陕西省宁陕县四亩地镇四亩地村党支部副书记盛弟福:往下发放的时候,我们是根据各个村的灾民的人数、需求量,然后按册子发放到村,村上根据各个受灾户的情况,发放到户。
    记者:这里面一共是多少个?我看一下,12个保温瓶吧,这些都是为了解决灾民喝热水的吧?
    受灾群众A:嗯。
    记者:您从这儿领了以后,还要到哪儿去发啊?
    受灾群众B:另外一个村上。
    记者:离这儿有多远呀?
    受灾群众A:二十多里路。
    记者:二十多里路呢?
    受灾群众A:嗯。
    记者:这是什么东西?
    受灾群众C:方便面。
    记者:也是上面发下来的?
    受灾群众C:嗯。
    记者:这里的干部纷纷表示,洪水再大也冲不垮亲情。今天武警战士送到这里的救援物资中间就有一样特殊的东西,那就是“粽子”。因为6月15号是传统节日——端午节。
    陕西省安康市市长黄玮:来,来。
    受灾群众D:感谢领导同志的关怀。吃这个粽子确实不容易,不容易,确实不容易。同志们听乡长的,重建家园!
    黄玮:拿着,拿着。
    受灾群众E:确实洪水无情,党有情。不拿这么多了。
    黄玮:拿着,拿着。
    受灾群众E:有这么多人来关心我们,我们心里也有信心了。
    无情的山洪冲走了四亩地镇政府所在地的五分之四,给人们留下的只是残垣断壁,但这里的干部、群众并没有气馁,他们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挺直悲壮的脊梁”。
    冲在洪水最前面的是共产党员。
    柯小伟:我们的信用社房子全面进了泥石流,但是他们的帐册还保存得比较好。我们的信用社主任吧,就是在这个保卫国家的财产当中,他的妻子和小孩都已经被洪水卷走了。
    四亩地镇四亩地村的党支部书记刘怀平,失去了包括父母在内的八位亲人,但他强忍着巨大的悲痛,组织成立抗洪临时党支部,率领群众抗洪救灾。
    刘怀平:在这个关键时候,也就是体现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时候,所以我们党员的一举一动,就直接影响着群众的一举一动。
    记者:我们看到,虽然这一次山洪来势凶猛,但是在采访中我们也感觉到,当地的干部群众,并没有被这样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所吓倒。你看,我们后面写的就是“咬紧牙关,挺起胸膛,奋力抗灾,生产自救。”
    黄玮:这一次灾害是毁灭性的,所以我们就要求广大的干部群众,要咬紧牙关,一定要挺过去。那么,在我们全力以赴地抢路、抢通讯、抢运物资,用“三抢”的办法,尽快地使我们灾区的灾民得到安置,道路通,把物资运进来,然后奋起生产自救,来重建自己的家园。
    就在灾区的干部群众奋力抗灾自救的同时,一些道路、桥梁的加固抢修工作也在紧张进行。在这次洪灾中,被冲毁的国道有18条,省道21条。位于陇海铁路大动脉的坝河大桥,在6月9号被冲垮以后,人们在坝河大桥桥东大约1000米之处,紧急地铺设了一条两公里长的铁路,将陇海县与相邻的西康县对接,使过往的列车绕道从西康县的坝河铁路桥通行,而目前西康县坝河铁路桥也出现了险情。
    武警陕西省总队总队长王万兴:这个桥墩,也已经有好几个桥墩被掏空。如果是再有洪水到来,这个桥墩也很难保,这样陇海铁路就整个中断了。这个危害是非常大的。
    现在西康县坝河大桥十几分钟就有一趟列车经过,为了保障大桥及列车的安全,上千名武警官兵和铁路工人日夜不停地在抢修,加固大桥。
    武警陕西省总队五支队队长许玉敏:我们来的主要任务就是用沙袋夯实填起来,现在用片石填起来,用铁网网起来,这样等洪峰过了以后再继续加固。
    记者A:现在我们看,又有一辆列车通过。这个桥每天要通过多少辆列车?
    郑州铁路局副局长郑金州:现在最近几天是100列到105列左右。
    记者A:那现在这个桥墩加固到一个什么程度了?
    郑金州:按照原设计的加固方案,截止到6月14日18点,已经全部完成。但是考虑到为了更好地加大安全系数,我们准备在完成第一期临时加固的设计方案以后,再进行一些必要的加固措施。
    由于垮塌的坝河大桥难以修复,所以在它的旁边将建起一座新桥,在抢险救灾的同时,新桥的设计、勘测等工作也已经同步进行。新桥将在9月1号前完工。
    主持人(翟树杰):由于这几场雨来得集中猛烈,使得一些地区的灾情十分严重。在陕西的一些江河,洪峰的流量甚至超过了历史实测的最大值。由于道路被毁严重,通讯、电力中断,这些地方的救灾工作相当艰难。直到现在,许多地方的救灾物资还要靠人背肩扛。
    目前,由部队、武警和地方组成的抢险救灾队伍正在全力抢修交通通讯设施,力争把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减到最小。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