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我国居民消费意愿持续走低 发改委专家析三因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4月08日 17:30 来源:中新网

  据商务部网站消息,发改委经济所消费研究室主任陈新年近日分析说,工作和收入的不稳定性增加、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加以及消费信贷制度不健全,是造成当前中国居民消费意愿进一步降低、储蓄意愿进一步增强的三大原因。

  首先,工作和收入的不稳定性增加。陈新年指出,随着竞争的加剧,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逐步取代了一劳永逸的“铁饭碗”;加入WTO后面临国外强势企业的排挤和竞争,企业经营风险也在不断加大;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困难带来的就业压力增加。工作的不稳定性增加导致收入的不稳定增加,由于工作和收入的不稳定性增加,居民不得不增加储蓄。

  其次,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加。陈新年说,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福利性消费体制逐步被市场化消费体制所取代,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水平开始了大幅度地调整,由个人负担的支出范围急剧扩大,以前主要由政府或企业以实物形式供给的住房、医疗、教育等消费所需费用,转而由居民个人承担,而住房、医疗、教育等费用上涨速度之快超过多数家庭收入增长速度,其消费价格与大多数居民的收入水平相比显得过高,如果靠自身积累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特别是在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由于各种利益群体的意见不一致以及改革措施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得新体制框架的完全确立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居民支出的不确定因素和心理压力随之增加。因而,在收入预期不稳定导致消费意愿下降的同时,由于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加,进一步导致了消费意愿下降、储蓄意愿增强。本次央行问卷反映,在居民的储蓄动机中,教育费一直独占鳌头,其次是养老、购房和预防意外,这4项占比56.5%。

  第三,消费信贷制度不健全。陈新年说,为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我国推出了个人消费信贷政策,积极鼓励个人采用信用消费的方式消费。我国个人消费信贷试点开始于1998年,1999年2月央行印发《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以个人住房消费贷款、汽车贷款和助学贷款为主体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迅速发展,但消费信贷规模占信贷余额的比重还只有10%左右。制约我国消费信贷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现行的个人信用消费是在尚未建立个人征信制度的情况下推行的,银行不得不设置很高的贷款门槛,阻碍了个人消费信贷的增长。

  由于消费信贷机制的不完备,居民主要靠自身积累满足购房买车等大额支出,在收入一定的前提下,这种自我积累型的消费模式,必然对居民当前消费有明显的挤出效应。

  相关链接: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一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认为“更多消费(包括借债消费)”最合算的居民人数占比为28.6%,较上季和上年同期分别降低0.9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在连续3个季度下降后,居民消费意愿一季度再创新低。

责编:王京

相关视频
更多视频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