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07月02日 17:11 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消息:中国经济自2001年出现7.5%的增长“拐点”之后,至今已经历了3年的上升期,GDP也呈逐年加速态势,2002年-2004年的GDP增速分别为8.3%、9.3%和9.5%。根据以往每5年一次短周期变化的规律,中国经济在经过2年-3年上升期后,应该会有一个繁荣后的调整阶段。
事实上,今年1月-5月的相关数据也在支撑这样一个判断,即新一轮经济增长在经历了三年的上升期后,目前开始步入温和调整阶段,虽然当前经济处于较为理想的区间,但宏观调控应未雨绸缪,防止未来出现滑坡。
温和调整阶段:GDP增幅将在7%~9.5%区间
我国前两年的经济运行经验表明,GDP年度增长超过9%、季度增长超过9.5%时,能源资源等各方面都将面临比较大的压力:煤电油运非常紧张,资源品市场供求失衡,货币信贷扩张过快,经济积累通胀和金融风险等。数据表明,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和资源背景下,若要实现9%以上的GDP增长,必须有25%左右的投资增长,16%左右的工业增长以及200亿~300亿美元的净出口支撑。而长期这样下去,国内和国际市场都难以承受。
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下调到9%以内,经济运行各个方面的矛盾和压力会小一些,经济系统也会更为健康一些。
事实上,中国经济在经历了连续两年的高增长后,目前开始出现温和调整的趋势,这从当前最新的宏观经济指标可以看出:
第一,作为调控指标的货币、信贷的增长,在2003年分别超过20%和23%后,出现季度减速趋势,最近几个月一直在政策调控区间(12%~20%)的下限附近。如果持续稳定在这个水平,货币、信贷这个水龙头继续拧紧,则后期的流动性和信用会继续趋紧。
第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在去年一季度达到峰值后,开始出现波浪式下降趋势。尽管最近几个月还在25%左右的高位,但如果刚出台不久的控制资源品出口和控制房地产的政策措施逐步见效,下半年制造业和建筑业投资增长会明显减速。
第三,工业增加值增长减速虽然比较缓慢,前年17%,去年16.7%,今年一季度16.2%,4月份16%,但毕竟是在减速,没有加速。如果将前期对工业投资控制的“时滞”,以及最近工业品市场销售压力增大等因素考虑进来,预计下半年工业增长速度会继续下降。
第四,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减速滞后一些,其名义增长在今年2月达到15.8%的峰值后,三四月份分别为13.9%和12.2%,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长分别为12.3%和11.5%,在房地产控制力度加大后,住房购买需求会随之收缩,这会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难度加大。
第五,产成品库存增长,2003年以前在12%以下,去年以来一直保持在20%以上的水平,说明商品市场供求关系向供略大于求的方向变化。在投资品市场中,前期原材料等上游产品需求旺盛,下游产品供给过剩,随着总量需求增长放慢,今后可能出现上下游产品同时过剩的情形。
第六,价格上涨倾向较为复杂一些,居民消费价格CPI和商品零售价格RPI在去年三季度达到峰值后,呈现下降趋势,今年四五月份两项指标都已降到2%以内,而生产资料价格(P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IPI)尽管目前还在7%和5%以上的高位,但与去年四季度的10.3%和7.9%相比,已经下降了3个百分点左右。从全球经济、投资、贸易增长放慢,以及国内生产资料市场库存增加的最新情况看,估计今后一段时间内会强化原材料价格下降趋势,尽管这个过程可能会不知不觉地演变。
从以上分析得出的总体判断是:本轮经济短周期经过3年上升,去年达到高点后,将在今明两年转入温和调整阶段。
所谓“温和调整”,是指经济增速下降幅度不太大,估计比去年9.5%下降2个百分点左右,约在7%~9.5%的区间内。若下降太多,比如降到7%以下,或者“硬着陆”(下降一半,在5%以下),不但会面临较为严重的失业和通货紧缩压力,而且可能使整个国民经济陷入慢性衰退泥潭,错过黄金期的发展机遇。
新阶段的调控着力点
要使经济增长的下降是缓慢的而不是急剧的,是“软着陆”而不是“硬着陆”,就不能听任市场往下自由滑落,而应当积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就如同上升期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一样。如果任由市场自由滑落,政府无所作为,或者在市场已经出现滑落时政府继续紧缩,就可能产生下降共振,经济下调幅度就会很大,甚至可能出现严重滑坡。
防止经济过度下降,既要注意消除经济运行中部分地区和行业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同时也要有长远考虑,强化动态均衡意识,根据经济变化的新趋势灵活确立宏观调控着力点。
经济温和调整阶段,宏观调控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首先要本着未雨绸缪的思想,及时应对最新经济形势变化。
从目前静态看,经济往下走的趋势还不很明朗,一季度的GDP增长还有9.4%;4月份的投资、工业和出口增长,分别还在25%、16%和30%以上的高位,这些指标还有下调空间,宏观调控措施还不能马上阻止它下降,更不能促使它反弹。但是,我们要看到最近的趋势性变化,要看到按照新趋势下去,会在下半年和明年出现什么样的情形。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既适应于上升期控制加速增长,也适应于下降期控制加速下滑。
其次是合理调节先行指标,适当放松货币信贷。
作为宏观调控重要先行指标的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增长,已经持续3个季度在长期均衡值15%以下。流通中的现金M0增长持续11个月在12%以下,今年四五月份分别只有9%和9.5%。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长从去年9月到年底在13%左右,今年前5个月一直在10%左右徘徊;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促使定期存款增加,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较快一些,但一直在年初计划的15%以内。全部金融机构信贷余额的增长自去年8月跌破15%以后,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在存款增长(5月16.3%)快于贷款增长(5月12.4%)的情况下,存贷差目前已经达到7.74万亿元的创记录水平。这说明,在信贷紧缩给经济降温的同时,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和使用效率也在下降。为了经济平衡,付出一些代价有一定必然性,但付出代价要有个度,不能长期这样下去。信贷增长目前已接近2001年的水平,其紧缩效应近期还不明显,但会在半年左右后显示出来。为了免于将来被动,货币政策的近期操作可以偏松一些,货币供应量和信贷增长可以调节到15%这样一个长期均衡水平,比现在的速度略快一些。
三是要积极推动三大需求均衡增长。
在本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对经济回升的作用力度不同,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头两年的经济回升主要靠净出口和投资拉动:2001-2003年,出口增长从6.8%加速到34.6%,顺差增加78亿美元,带动投资增长从13%加速到26.7%,促使GDP增长从7.5%加速到9.3%,而消费增长的名义值和实际值反而分别下降1和1.7个百分点;而去年的经济增长则主要靠消费需求拉动:GDP增长加速0.2个百分点,而消费增长的名义值和实际值分别加速4.2和1个百分点,出口和投资的增长加速分别为0.8、0.9个百分点,顺差减少48亿美元。
这里给我们的重要提示是:在投资增长下降的前提下,如果消费增长延续今年3月以来减速的势头,到4月份,其名义值和实际值分别为12.2%和11.5%,比2月份分别减速3.6和1.6个百分点,那么,从第二季度开始,经济增长减速可能会加快。这就要求,下一步总需求管理应当将重点放在稳定消费需求增长上。
四是努力促进“短边产业”加速增长。
在本次短周期上升阶段中,包括工业和建筑业在内的第二产业头两年的加速增长非常明显,逐年加速1.4和2.8个百分点,但去年转为减速1.5个百分点,今、明两年估计会延续去年的减速趋势。农业头两年还在徘徊,2002年增长2.9%,只比2001年的2.8略快0.1个百分点,2003年下降到2.5%,而去年突然加速3.8个百分点。由于目前粮食供给形势比2002年以前明显改观,即使采取稳定农业特别是稳定粮食生产的政策,今明两年第一产业增长也有可能低于去年6.3%的增速。服务业增长有反复,2002年加速0.3个百分点,2003年减速1.1个百分点,去年加速1.7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又减速0.7个百分点。3年的均值要比27年的平均值10.2%低2.7个百分点。这就给我们一个重要提示:本次周期性经济繁荣自始至终靠工业和建筑业带动,农业拉动时间较短,服务业仍未从低迷中走出来,目前仍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短边产业”。
五是为企业创造一个效益增进的宏观环境。
目前,宏观经济增长相对来说较为平稳,但微观经济运行比较困难,企业效益问题开始突出起来。以工业为例,2003年利润增长42.7%,2004年增长38.1%,今年1-4月增速降到15.6%,尽管有色金属矿、煤炭、石油、非金属矿、黑色金属矿和钢铁仍分别增长151.4%、98%、69.8%、58.5%、28.9%和19.2%,但是,石油加工及炼焦、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化纤、建筑、电力等行业的利润增长分别为-66.4%、-52%、-40%、-37%、-28.5%,电解铝一季度实际亏损面达到80%左右,其他下游行业的利润也在不同程度地下降。一般来说,前期盲目扩张行业出现利润大幅增长后的下降,有一定的必然性,每一次经济繁荣后的调整都将伴随一定程度的企业效益下降。
但问题是,利润下降现象正在向越来越多的行业蔓延,即使是并不争夺自然资源而更多使用人力资源的软件行业,其效益也在下降。软件业利润在2001年下滑4%以后,2002年和2003分别为-5.9%、-57%,2004年大多数软件服务企业仍处于亏损经营状态之中。
这样看来,目前企业利润下降不完全是受经济景气变化和宏观调控的影响,实际上还有经济环境和宏观政策条件等方面的原因,其中,行业间税负不合理可能是一个比较突出的原因。比如,资源行业税负偏轻,加工行业税负偏重;制造业税负偏轻,服务业税负偏重,等等。除了税负条件外,融资等方面的条件也存在不合理情况。最近,政府在这方面作了一些调整。但离实际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调整和理顺。今后,应当采取更多政策措施,为各类行业之间提供公平合理的外部成本条件,创造一个机会均等的经营环境。这是长期有效地改进企业效益的外部途径。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调控重点
为使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7%~9%),应对总需求与总供给进行必要的调控。
总需求方面:一是要控制投资增长下降速率。将过快的投资增长速度降下来,目前25%左右的速度还是偏高,还要继续调整,但目标值不是越低越好,今明两年最好稳定在20%左右。农业和农村方面,应当加大对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农业技术改造以及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投资;工业和建筑业方面,应当加大对结构升级、技术进步、能源资源开源节流、生态环境保护、战略性产品研发和制造以及其他有利于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领域的投资;服务业方面,应当全方位改善投资环境,通过财税、金融等支持手段,全面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推动服务业全面繁荣。
二是继续扩大消费需求。采取更加有力的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促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稳定增长,目标是将实际增长控制在10%以上,名义增长力争稳定在四五月份的12%左右的增长水平。政策措施包括:继续推进城市化,扩大城市消费群体;增加就业,加强居民收入预期;加快社保体制改革,稳定家庭开支预期;提高最低工资和低保水平,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提高中低收入者购买能力;规范和稳定信贷消费;拓宽消费渠道,继续扩大汽车、住房和其他耐用品消费,扩大服务消费需求等等。
三是稳定外贸顺差规模。今年1-5月份顺差达到创纪录的300亿美元,5月接近90亿美元。随着贸易争端和摩擦的白热化,顺差规模在经过急剧扩大后应当有所调整。从宏观经济长期平衡增长的需要看,今明两年对外政策导向不宜持续保持超常规顺差格局,今年下半年可以争取外贸收支基本平衡或略有逆差,全年顺差规模可以稳定在今年1-5月的水平上。
总供给方面:第一,控制工业和建筑业增长下降速率。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可以考虑从目前的16%进一步下调,建筑业特别是房地产业也要进一步降温。但是,工业和建筑业增长不是越低越好,因为在其他产业对其替代的作用还不显著时,对GDP贡献率达到55%左右的工业和建筑业增速如果下降太多,可能会引起总体经济滑坡。
第二,稳定农业特别是稳定粮食供给的增长。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去年粮食产量大幅提升且全球粮食短期供给充足的条件下,要保持稳定增长势头,会有一定的难度,增加农业产值应当在结构上多作一些文章。同时,在目前粮食供给较多的情况下,既要适当加大粮食的战略性储备,提高粮食安全水平,又要在提升规模化生产和多元化流通水平上做更多的工作,为建立粮食生产长效机制创造条件。
第三,尽快向民营企业开放现代服务市场。要通过采取财政减税、金融支持、技术援助、准入放宽、就业及创业扶持和其他措施,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尤其是,要在履行WTO承诺向外商开放现代服务业市场之前,尽快向国内民营业主全面开放包括金融、保险、证券、公用事业、交通运输、文教卫生、传媒娱乐等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市场,在形成多元化竞争格局下,促使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这既是经济短期平衡增长的需要,又是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的需要。我们一定要吸取汽车、通信等制造业先向外资开放,大量国内市场以不平等方式让给外商,而民营企业很晚才以高成本方式进入,结果造成大量国民利益流失的教训。
最令人担心的是,未来我国现代服务业市场整体主导权归属面临巨大挑战。
在我国制造业市场开放过程中,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得到了明显好处,而美国由于采取对中国的技术出口管制和过度市场保护,没有能够像欧洲一样抢占更多的中国制造业市场,这就是最近中国对外贸易谈判中欧洲比美国更有弹性的重要缘故。但是,在全球服务业市场中的份额,获取服务贸易盈余的能力和规模方面,美国占绝对领先地位,在服务技术和服务管理水平方面,美国也明显优于其他发达国家。所以,美国近年来不断要求中国开放服务业市场。今后,我们如果继续走制造业市场开放的老路,不尽早向国内民营企业开放服务市场,不尽早以优惠措施培育民营企业在服务市场中的竞争能力,等到对外商已经开放时再来谈“消除服务业发展中的民营歧视”,可能为时已晚,将要付出很大的国民利益净损失代价!
从国际竞争角度看,未来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不仅面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强大攻势,而且还会面临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挑战。最近,印度有位部长在谈到中印竞争时说,中国赢得短跑,印度赢得马拉松,中国在制造业上占有先机,印度在现代服务业上占有优势。印度要利用11亿人口中70%受过教育、很多人精通英语、半数人在30岁以下的优势,建立“全球知识中心和知识及服务跨国集散地”。未来,信息和服务跨国流动将会加快,发达国家服务外包将会增加,全球服务总需求扩张将会加快,一国如果在国际信息和服务市场上占有优势,不仅可以加快国民经济增长的步伐,而且有可能从研发和营销两个环节控制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我国如果不加快从单一的“制造中心”思维中走出来,不主动抢占包括中国市场在内的国际信息和服务市场,就有可能仍然在国际产业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所以,下一步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和体制改革措施安排,一定要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一个战略来考虑,一定要加快向民营企业开放现代服务业市场,通过建立多元竞争的服务市场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来为整个国民经济提供持续增长的基础。同时,在工业和建筑业增长出现周期性减速的时候,为了防止急剧滑坡,避免经济衰退,也应当强调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既具有短期平衡的意义,又具有长期可持续增长的意义。(陈东琪: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责编:刘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