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4月20日 14:47 来源:
进入[今日关注]>>
CCTV.com消息(今日关注4月19日播出):
她(章含之)是中国资深外交官,见证了中美关系打破坚冰。他(李彦宏)是中国年轻的创业者,用美国人的方式征服了美国人。他(拉尔夫)是美国的驻华记者,关注着中国大地上的每一刻变化。从中美建交到现在,中国人眼中的美国和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发生着怎样的变化?中国和美国如何在彼此接触和影响中走向新的未来?
演播室主持人 鲁健: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您收看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正在直播的《今日关注》。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今天开始对美国进行访问,这也是胡锦涛主席第一次作为国家主席访问美国,第一站是西雅图。
今天胡主席参观了波音和微软公司,并且出席了微软总裁比尔盖茨的家宴。《今日关注》我们将从今天开始连续的关注胡主席访美,并且我们会邀请多位嘉宾来共谈中美关系,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演播室的几位嘉宾,一位是前外交官,曾经担任过毛泽东主席的英语翻译,章含之女士,章老师您好,还一位是百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先生,你好李总,另外给大家介绍美国驻华记者,拉尔夫詹尼斯先生,你好。
我们要说到中美关系,今天我们要从中美关系的历史开始说起,说到中美关系的历史可能就不得不提“乒乓外交”了,因为今年也是“乒乓外交”35周年,很多当年来中国访问的美国乒乓球运动员现在都已经是两鬓斑白了,说起来当年那段历史他们也是毫不含糊,我们一起请他们来回顾一下当年这段往事。
解说:
中美关系始于“乒乓外交”,“以小球转动大球”震撼了世界,至今仍传为佳话。
1971年4月26日,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是美国乒乓球运动员在长城的合影,35年后这些珍贵的照片又出现在了北京。曾经参加中美乒乓球邀请赛的美国运动员回到了中国,和当年的中国乒乓球队员又打了一场比赛,纪念那次历史性的访问。中美队员们虽然都已年逾古稀,但是打球的热情依然不减。
记者:
你感觉怎么样?
当年美国运动员1:
我今天有些力不从心了,技术不如以前了。但是很有意思,他们(运动员们)很热情,我很高兴。
解说:
对于35年前的那段经历,有些美国队员坦言当初真的没有想到自己竟是历史的见证者。
当年美国运动员2:
我们当时并不知道,我们接到邀请来中国,就一大队人马来了,我们当时对于这件事的重要性一无所知。
解说:
1971年3月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开赛的第一天就出了个爆炸性的新闻,长发美国运动员科恩不小心上了中国队的大巴,并受到了中国队员的友好招待。于是,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就成了顺水推舟的容易事。毛泽东随即在比赛闭幕前夕决定邀请美国队访华,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是在深夜得知这个消息的,他立即同意了中方的邀请。于是,1971年4月10号,美国乒乓球代表队和一小批新闻记者就成为了自1949年以来第一个批获准进入中国的美国人。当时在中国乒坛叱咤风云的老将西恩亭至今对这一幕还记忆犹新。
当年中国运动员:
从今天回忆起来还是感觉到自己从事的乒乓球很伟大,就感觉到很自豪,就感觉乒乓球能够起到这么大的作用,当时感觉到很神秘的一件事情。
解说:
“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关系的“坚冰”,第二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便迫不及待的来到了中国。
主持人:
其实说起这段往事很多的媒体都曾经报道过很多了,当时有一些巧合,当然这个巧合背后其实也是有两国政治的深意了。当时的巧合就是中国的乒乓球队正好在日本名古屋参加第31届世乒赛,然后美国有一个长发运动员叫科恩,不小心上了中国的大巴,后来庄则栋就主动迎上去,而且还送给科恩一个礼物,当时的杭州织锦,上面绣的是黄山的风景,后来科恩还还赠给庄则栋一件T恤,上面印一个歌词,就是Let it be,这是一段历史,媒体做过多次的报道,但是背后其实它肯定不是巧合了,为什么两个运动员的一次握手,当时会全世界范围内的关注?
章含之 前外交官:
那倒不是巧合,现在一晃眼35年过去了,这次我看到胡主席到美国访问,也是感触挺深的。胡主席到美国的时候这么多的华人欢迎,我想起35年前刚刚“破冰”的时候,中美之间的关系就是非常非常的陌生,所以我觉得“乒乓外交”的确也是当时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整个一个战略的部分,我觉得非常明智的是从民间开始,这样就打动了中美两国人。实际上你看美国乒乓球队到中国来也是毛泽东一个伟大的策划,是他决定的。三月份是乒乓球队来,实际上中美之间已经在进行在接触了,当时在华沙,两个大使在接触。三月份乒乓球来了以后,七月份基辛格就秘密访华了,非常戏剧性的通过巴基斯坦就来秘密访华了,而秘密访华谈的就是尼克松来访华,当时定下来的日子是1972年的2月21号到中国来访问,所以这事情在半年里头一件接着一件的,应该看出来中美顺序当时都有意要“破冰”了,要打开这层关系了。
主持人:
从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然后紧接着就是基辛格。
章含之:
对,三个多月以后基辛格就秘密访华了,然后十月份基辛格就正式访华,安排尼克松的来华。
主持人:
11月份联大就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机构,真是相隔几个月一件事,几个月一件事。
章含之:
那半年的事情特别多。
主持人:
现在其实看起来这个“乒乓外交”是打开一了扇门。其实像李总、詹尼斯,你们两个都和“乒乓外交”有渊源的,如果没有当时打开的这扇门的话,李总可能不会到美国去留学,不会回来创业,然后又重新到美国纳斯达克去上市。
李彦宏 百度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这有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味道。其实我们这一代人应该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到美国去之后也是经历了……,像我1991年到美国去到1999年回来,这八年的时间,中国本身的经济发展也非常地迅速,我们中国人在给美国人的一种感觉也在不断地变化,美国人普通的老百姓也在越来越多认识到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主持人:
如果说当时70年代的时候,1971年两个运动员握手能够引起那么大的关注,是因为两个国家毕竟是互相太陌生了。但是1991年去的时候,那个时候应该说美国对中国已经有所了解了吧。
李彦宏:
应该是有所了解,因为那个时候其实到美国去的中国留学生已经很多了,但是普通的美国人心目当中的中国还是跟实际上的中国有差别,尤其是中国在一日千里发展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出去时间长了都对国内的情况有一些陌生,像我刚刚到美国的时候去申请一个计算机方面的科研项目,我申请加入他的团队,他第一个话问我的就是说中国有计算机吗?所以在1992年初的时候,美国人对中国的理解中国还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但是到后来越来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美国人越来越了解到中国的潜力,中国的影响力,中国的能力。
主持人:
于是你就告诉他不但中国有计算机,而且北大还有专门的信息管理专业,而且你就是北大信息管理专业的高材生。
李彦宏:
我是一直想试图证明给他们看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以及中国是什么样的人,一直后来百度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也是美国人重新认识中国的经济,中国公司的一个我觉得很好的机会。
主持人:
詹尼斯应该是90年代末期的时候才来的中国,你来之前对中国的印象是什么样子的?
拉尔夫 美国驻华记者:
我们最深刻的印象应该是中国菜,我们老家有很多中国饭馆,这个不是很地道的中餐,但是我们能吃饱。
主持人:
除了中国菜,对中国没有其它的了解了?比如听说过中国什么?
拉尔夫: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来自中国的移民,当年把七十、八十年请过来一个来自广东省,还有香港、台湾、福建省的一个浪潮,所以我的一些小学、中学的同学们都是中国人,是华侨。
主持人:
但是当时没有接触过像中国来的企业家或者中国来的电影?
拉尔夫:
没有。
主持人:
李小龙应该知道吧?
拉尔夫:
知道。
主持人:
中国功夫都知道。可能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只有功夫,对中国的了解还是很少,所以让人回想起来70年代,尤其是1971年当时的“破冰”之旅多少的不容易,我听说当年不仅是基辛格来了,当时黑格也曾经来过。
章含之:
是,黑格就在尼克松访华前一个多月。
主持人:
1972年的1月份,我听说他来的时候由于双方还有很深的误解,可能尼克松就不能访华了,是有这么悬吗?
章含之:
是有很大很大一个斥责,会不会影响整个尼克松访华我不敢说,但至少会有影响。这说明当时中美之间实在是误解太深,而且中间的文化这些东西都是今天来说不能想象的事情。因为黑格在北京访问的时候还算顺利的,讨论了所有尼克松要访问的先前的东西,和周总理也见了两次讨论《上海公报》,问题出在后来他到上海访问,当然有一个理性背景当时中国还处在文化大革命当中,而且上海当时的那些领导都是属于思想非常的……
主持人:
比较佐的。
章含之:
恐怕对中美的方针也有所保留。当时黑格到了上海以后,上海当时一个领导就在欢迎宴会上祝酒,黑格我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当时就没有回,应该来说回敬,他也回祝,其实这也是小事一件,比起中美的关系打开来说这太小的一件事情,但是当时上海的领导就勃然大怒,说他是对中国的不尊敬,然后就宣布对他降温,不仅是上海降温,第二天他们就找了一个理由说美国卖给台湾的潜水艇,当时我是黑格的翻译,黑格正好在那儿参观工业博物馆的时候,上海的一个领导就把他拽出去了,说我们跟你抗议,也没有经过中央的同意,他们就抗议,抗议你美国卖给台湾潜水艇,这黑格当时懵里懵懂的在中国,他也不知道买什么东西给台湾了,所以他也不知道怎么表态,整个后来弄得非常僵,然后我们就到杭州去了。上海的这些领导很霸道,除了他自己之外还通知杭州的领导要降温,所以等到我们到了杭州,一月份杭州多冷,等到我们到了船上以后,冷得要死,连吃的东西都没有,当时我们就说这是怎么回事,中国人一向好客吗,你至少应该有点点心、水果什么的,后来我就问他们那个接待的,接待说本来我们摆了一船吃的,就是上海的领导告诉我们要降温,说黑格态度很不好。
主持人:
所以为这个事,最后好像毛主席还亲自批示了。
章含之:
对,因为第二天黑格就要回去了,后来我们北京陪来的同志就觉得,因为我们毕竟在主席和总理的身边接待他们,知道中央的方针是什么,就觉得上海这样做很不对,所以我们就给周总理回报了,周总理就给毛主席回报了,毛主席就说这是完全错误的,第二天黑格走的时候要盛大欢迎,这就非常戏剧化,黑格在杭州的时候冷得不得了,一下到了上海的时候热情欢迎,在飞机上张灯结彩,而且主席还做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指示,美国人喜欢吃中国的糖果,所以每个人走的时候要送他五斤中国糖,当时很不容易,因为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糖,不像今天。
主持人:
其实这件事情除了政治和历史的背景抛开不谈,这中间也有文化误解的问题,我想这个问题可能李总还有詹尼斯你们也曾经应该遇到过,比如说你去美国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这种存在文化差异结果造成误会的情况?
李彦宏:
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我觉得也是一步一步在增加的。像我刚刚到美国的时候,有时候我接触一些普通的美国人,他会问我问题中国会下雪吗?我就觉得很奇怪,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他就有下雪的地方,有不下雪的地方,一般的美国人地图上中国在什么地方他也搞不清楚的,但是随着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们或者是被动的,或者是主动的越来越多的了解中国,以至于现在很多的美国投资者经常会跑到中国来看中国有什么样的机会,因为美国是一个发达国家,很多的地方成长性没有了,而中国GDP每年9%、10%的速度在增长,他手上有钱他也要寻找投资的机会。可能90年代末的时候那一批的美国风险投资达到中国之后几乎都打水漂了,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国,也犯了很多的错误,后来再投的钱可以说比较聪明一些,逐渐了解了怎么看中国好的投资项目,怎么来发现有前途的,有潜力的中国的企业家。
去年在百度上市的时候,很多百度早期的投资者他们是美国人,非常兴奋,跟我们一起到纳斯达克去参加敲钟仪式,大家成功之后相互的拥抱,都带着自己的家人回忆这么多年他们是如何支持我来创业的,而我是如何给他们带来惊喜,这些方面逐步逐步他们对中国应该是越来越了解。
主持人:
其实在商业合作的过程当中增加了彼此的了解,而且还成为了好朋友。
李彦宏:
是这样的。而且我觉得双方这种共同语言也越来越多,也许意识形态上中国和美国很不一样,但是在企业届界,在市场经济这种环境里头大家的共同语言实际上是越来越多了,上市怎么做?要请什么样的同行?如何定价?怎么来跟他们解释这样一个公司是有潜力的公司?怎么去跟美国的公司去竞争?怎么去跟他们看什么样的规格是大家都能够共同的接受的?怎么样去用英文跟他吵架?这样越来越多的接触使得双方共同语言越来越多,我想章老师当年她们遇到的不理解现在应该是非常少了。
主持人:
詹尼斯你来中国的时候,没有人问过像问李总那么傻的问题吧,比如说你们美国下雪吗?你们美国下雨吗?你们美国有沙尘天气吗?
拉尔夫:
也有。
主持人:
真有这样的?
拉尔夫:
我记得刚来中国的时候乘坐出租车,或者在大街上买东西,经常有人问我,他们一个重点吧是收入,你们美国人是不是很富裕的国家?你的收入是不是很高?他们以为所有的美国人挣得钱很多,然后是语言能力,学中文学得怎么样?是好学、难学,我是西部人,所以好多人问我美国的西部跟中国的西部是一样的吗?当然是不一样,因为美国西部是靠海的地区,中国的西部不是。
主持人:
问这些方面的这种问题?
拉尔夫:
对。
主持人:
也是有很大的好奇心。但你现在在中国应该已经待了好几年了。
拉尔夫:
七年。
主持人:
现在出去还有人这么问吗?
拉尔夫:
也有人这么问。
主持人:
还有人这么问。
拉尔夫:
但是我发现问这样问题的人越来越少,我估计是因为常住中国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中人在北京、在上海,在大城市有各种各样的接触机会,年轻人也方便上网查一些来自外国的资料。
主持人:
说到这儿其实我们可以做一个对比,就是从媒体的角度可以做一个对比,我们可以看一看70年代的时候,当时美国的杂志是如何报道尼克松访华,怎么报道中国的,这是当时《时代周刊》的封面,我们看到最左边的就是1971年4月26号,美国乒乓球运动员在长城的合影,中间是11月8号,1971年,封面人物是周恩来,标题是“中国人来了”,当时的背景就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右边的这个《时代周刊》的封面标题是“尼克松的中国之旅”,当时我们看到封面上配发了好几幅的照片,有四幅,毛泽东和尼克松会面,周恩来和尼克松会面,还有尼克松登上长城,尼克松看样板戏的表演。
当时的中国对于美国来说好像每一件事情都是非常的新鲜,尤其是样板戏我估计他们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到了80年代和90年代的时候,可能媒体报道的这个东西内容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我们可以看看几幅照片,可以来了解一下当时美国的电影,这是中国对美国的了解了,也是美国文化进入中国的一些代表,比如说可口可乐,中间这幅漫画是代表了霹雳舞,大家还记得在1987年的时候,当时美国电影《霹雳舞》引进中国,当时整个中国的中学生基本上好像人人都要跳霹雳舞。另外我们看到的电影这张画是电影《亡命天涯》,是第一部引进中国的美国大片。当然最右边的考试是代表了英语热,真的是在中国兴起了学英语这样的热潮,确实能够感觉到经过了二三十年以后,这种中美之间的接触和了解完全已经是不一样了,尤其是李总应该有深切的感受了,你在美国待了八年,虽然中间可能也陆续回过国,但是当你八年以后真正地回到中国以后,你觉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李彦宏:
其实我觉得更多的这种感触还是说中国这八年的变化,因为美国发展比较成熟了,过一段时间去看的话没有太大的改变,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很多事情对我来说都是很新的,或者说有时候是一些惊喜,像我刚刚从美国第一次回国来参观的时候,就看到酒店里头有很多的服务员对你必恭必敬的服务态度,在微笑,这在我出国之前我是不能够想象的,我想象的中国的餐馆、酒店都是……
主持人:
爱吃不吃。
李彦宏:
上一个客人身后等着他吃完之后走人,然后他来占座,这个变化是非常非常大的。但是到1999年底再回来的时候,实际接触一个中国的商业环境、市场环境那还是有很多很多的不一样。我算是比较早的留学生,回国来进行创业的,现在已经有六年多的时间,这中间也是逐步学习的过程,以前中国的市场经济可能没有现在这么成熟和合理,很多上一代的企业家也许是在一个非常不完善的市场环境里头发展起来的,而我们这一代就逐渐开始能够按照和美国几乎一样的市场规则来发展自己的企业。我刚刚回来的时候有一个中国的企业家跟我说,他说在中国你做好人很难做成事,因为你周围都是坏人,他们觉得要按坏人方式来做事,你做好人就做不成,但是我觉得我实在做不了坏人,我只能做好人,经过这么多年我发现做好人也能做成事。
主持人:
现在还有人用好人、坏人来区分吗?我觉得这好像都是小时候的记忆了。
今天我们知道胡锦涛主席在美国访问,出席了比尔?盖茨的家宴,詹尼斯美国人是不是一般很少请人到家里吃饭?
拉尔夫:
那倒不一定,要看是不是你认识谁,那你认识一个人你觉得方便,家里离他们家里不近,还有请他们吃饭的目的是什么,一般来说要是一个美国人请客的话应该说明他们要很随便的聊天,不是一个达成协议签约的机会,就是慢慢随便的聊天。
主持人:
但是胡主席能够去出席比尔?盖茨的家宴,其实也说明了对于IT产业的重视。
李彦宏:
而且不仅是IT产业在美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比尔?盖茨是世界首富,也说明对中国也有非常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我觉得胡主席去访问美国第一站到比尔?盖茨家里头,其实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触动,就是中国的信息产业能够到今天这样一个地位,因为国家的推动或者政府的鼓励,以及市场环境日益的成熟都是有非常大的因素在里头,所以像百度六年多的发展,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只有500万的中文网页,到现在是12亿的中文网页,这么多的中文信息,中文信息心里在互联网上已经占到了15%,在所有的语言当中占了15%,这个地位其实是跟五年前、六年前大不一样的,现在百度这样的网站是除了美国以外,全世界最大的网站,信息产业在中国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了,这个我觉得可能跟胡主席访美第一站选择在比尔?盖茨家里参加个晚宴是很有关系的。
主持人:
我记得当时我们看过一个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好像感觉中国人到美国都是刷盘子开始的,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有更多的中国企业,更多的中国人才进入到美国,所以李总也有机会到纳斯达克去敲钟,可能以后会有更多的企业家到美国去敲钟。
我记得美国的诺贝尔奖的著名女作家赛珍珠她写过一句话说“回顾美国几百年的历史,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尼克松去了中国”,当然这句话现在听起来是有一些文学的语言了,但是确实从尼克松访华中美1979年建交等等,二三十年打开了一扇大门才有了今天美国人和中国人互相交流更加的频繁,非常感谢几位嘉宾能够来到演播室参与我们的节目。
观众朋友,也感谢您收看本期的《今日关注》,明天同一时间再会。
制片人:张立勇
策划:张舒杨
编辑:刁伟华 李萍
主持人:鲁健
监制:马勇
责编:辛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