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3月18日 18:19 来源:
春秋时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极度匮乏的古人相信,人穷志短,马瘦毛长。财富与修养是划上等号的。因此,人们总在盼望解决温饱问题之后,许多道德缺失的社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然而,一次次生产力的飞跃并没能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在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也带来全社会道德感、价值观和荣辱感的提升,某种程度上,却出现美丑不分,是非不明,为富不仁的不良现象,某些先富起来的人道德沦丧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人们开始在困惑中怀疑古人的哲言,开始在衣食所安中有所反思。
什么是羞耻?我是小时候从母亲对妹妹的一次“狠心”出手中明白的。那是一天清晨,我家河南岸的一户人家砌新房上梁,按照老家的习俗,上梁是砌新房中最隆重的仪式,标志着新居的落成。上梁仪式的基本程序是,一大早将新屋的主梁抬上去,放置好,用红纸包上,贴上对联吉祥话。主家预先裹好了粽子,买好水果糖,这些东西都要放到屋梁上,到时候由上面的木匠师傅扔下来,以吸引村里的孩子们前来抢拾。这天,木匠师傅爬上屋梁,斧头落下,鞭炮声大作,木匠师傅高声叫道:“斧头一响,黄金万两......”
村南村北的孩子们齐都跑了过去,抢拾扔下来的粽子和糖果。我妹妹跑在最前头,但到那户人家还是晚了一步,粽子早就被那些勇猛的男孩们抢光了。妹妹向新房主人要一只粽子,可是新房女主人不屑一顾地说,一个丫头片子,来抢什么粽子!兄妹俩回到家,妹妹委屈地哭了起来,母亲问哭什么?我将妹妹被那家女主人羞辱的事情说了。母亲顿时脸色铁青,她操起身旁的一只小板凳向妹妹砸去,幸亏我拦得快,没有砸着妹妹头部,但鲜血还是从妹妹的裤管流了下来。事后,母亲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树有皮,人有脸,做人不能不要脸面,抢不到粽子,就不能开口朝人家去要,这叫不知羞耻!
无论在学校读书,还是走上社会,母亲的谆谆告诫时常在我的耳际响起,特别是面对各种灯红酒绿的诱惑之时,母亲打妹妹的一幕立即会浮现在我的眼前,而最终使我望而却步。我不止一次地宁愿一个人在寒风中等着朋友或同事们酒后到娱乐场所去尽兴,而被他们耻笑为思想保守、冥顽不化。不过,我耳濡目染了许多官场上俗不可耐,不堪入目的低俗现象,偶尔也逢场作戏,但始终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掌握着什么是羞耻之事,什么是红线禁区,绝不越雷池一步。
前年的一件事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几个到贫困地区支教的志愿者因为接待他们的规格过高,看到酒席上摆上“人头马”时他们愕然,他们愤怒,他们哭泣,我为他们的行动而感动,而我身边的一些人却颇不以为然,说:“如此败兴,不讲礼仪,贫困不贫困,与你喝酒有什么关系?”按照他们的逻辑,招待吃喝就是为了一个排场,人家尽地主之谊,能拿茅台的不拿二锅头,有什么不对?乡下有句老话:“省下我的钱,落得我的怪”。有人认为,这是不懂人情世故,大学生不仅要学专业技能,更要学社会学,关系学、人情学、官场学乃至厚黑学,所谓“厚黑学”,最通俗的解释就是厚脸皮,黑心肠,什么是荣,什么是耻,已经完全被混淆了!
杯觚交错,我不参与拼酒;茶余饭后,我不说“荦段子”,手机里找不到一条“黄短信”;宴席散去,常常借故回家上网,从不去桑拿捏脚捶背,寻花问柳。一次聚会,外地过来的老同学酒后拼命要我陪他一起玩玩,我明白那是什么意思,婉言谢绝,他生气地说:“像你这样,岂不成了残废人!”我没有为做一个这样的“残废人”而后悔过,因为我心中的荣辱感没有残废,爱憎分明的羞耻感还在,母亲那发怒的眼神还在,妹妹那痛心的哭泣还在。做人,不是某年某月某一天某一刻的事情,做完了一件事就灰飞烟灭。做人是一辈子的事情,每做一件事都会对自己、对别人、对家庭、对社会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会不断延续与扩散,可能侵蚀你的灵魂,吞噬你的精神。
通过一番思考,我深深觉得,物质的丰富并不能替代与填补精神上的颓废,越是在经济发展中越要注重良好道德风尚的培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让“八荣八耻”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乃国家之幸,民族之幸,社会之幸,人民之幸!(作者:梁江涛)
本栏目所载评论纯系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央视国际立场
责编:刘雅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