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十五”指标盘点透出三大信号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2月25日 20:36 来源:
    专题:十六届五中全会

  新华社北京2月25日电 题: “十五”指标盘点透出三大信号

  (贺劲松、张晓松、齐中熙)

  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在“两会”召开前夕,回眸“十五”,一组组顺利完成的指标令人振奋,一些未完成的指标催人警醒。盘点“十五”指标,传递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信号。

  信号一: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 与世界经济的相互影响日益加深

  截至2005年,“十五”计划纲要确定的5大类40多项数量指标基本实现。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超18万亿元,进出口总额超1.38万亿美元;当年新增就业970万人,五年累计4368万人……这些指标的超额完成,大大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新的三次产业比重为13.1:46.2:40.7,比“十五”制定的13:51:36更趋合理。与此同时,汽车、电子、建筑和房地产、信息服务等产业飞速发展,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

  能源、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上了新台阶。到2005年,发电装机容量突破5亿千瓦;全国铁路总营业里程达到7.5万公里,全国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19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4.1万公里。

  此外,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十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7%和5%,分别超过和达到预期目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说,这些顺利完成的指标表明,中国拥有相当的物质技术基础,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健康,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强劲。

  与此同时,我国对外开放范围扩大、领域拓宽,国际化趋势明显,GDP总量在全球的分量由3.8%提高到4.4%,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日益加深。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开放的规模和水平大幅度提高,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显著增强。海外媒体评论说,中国在全球舞台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信号二:部分指标未完成 凸显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

  盘点“十五”,一些重要指标并没有完成,令人警醒。

  据国土资源部初步统计,2005年全国耕地面积比上年进一步减少,而2004年这个数字已下降到12244万公顷。这就意味着,“十五”计划纲要确定的“到2005年全国耕地面积不低于12800万公顷”的目标没有实现。

  “耕地面积减少,既有体制性的原因,也是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司长潘明才说。过去5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客观上需要占用大量耕地。但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使新增建设用地一度处于失控状态。

  除耕地保有量外,还有一些重要指标未能实现。一类是占比类指标,如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的比例可望达到1.3%,没能达到预期的1.5%。这主要是因为GDP快速增长使分母比重加大,但也暴露出全社会科技投入不足。

  另一类是减排类指标,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原计划到2005年比2000年减少10%,但烟尘、化学需氧量等相当一部分污染物的减排量均未能实现预期目标,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甚至还有所增加,达到2200多万吨。这虽然与“十五”期间我国工业进程加快,特别是重工业高速发展有关,但也说明生态恶化的趋势十分严重。

  此外,还有一些非经济类指标未能实现。如高中毛入学率,预期到2005年要达到60%。但据教育部初步统计,2005年高中阶段在校生将近4000万人,毛入学率只达到52%以上。

  “分析‘十五’计划指标完成情况,如期和超额完成的多是经济增长指标,没有完成的大多与协调发展有关。”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说,“这说明,在过去五年间,一些地方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关注不够,一味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发展,对社会问题关注不够。”

  信号三:前进道路上面临挑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重道远

  “十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从完成及未完成的指标情况看,我国未来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制约因素和困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重道远。

  专家指出,“十五”耕地、环境指标没完成,反映出我们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如果在“十一五”期间不能转入科学发展轨道,这些矛盾还有可能进一步加剧。

  科技投入指标未完成表明经济社会发展正受到科技瓶颈的制约。很多关键技术装备如集成电路芯片85%、石油化工设备80%、数控机床70%长期依赖进口,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而一些指标虽然已经顺利完成,但由于是长期性问题仍然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制约。如“十五”城镇就业虽然超额300多万完成指标,但现在每年就业岗位缺口达1400万左右,就业压力丝毫没有减弱。

  党中央、国务院敏锐地抓住“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明确提出要居安思危,树立忧患意识,高度重视这些矛盾和问题,并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同时明确“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

  “这些指标的变化是对过去五年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重要调整。”王一鸣说,“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并不是问题,关键是要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专家指出,“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目标,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视。同时,在主要目标体系中,涉及人民生活、群众利益、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大量增加。今后五年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实现重视环境资源的经济增长,促进社会事业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让国民享受发展带来的实惠――在“十五”期间显现出来的矛盾,在“十一五”规划中都有了明确的破解对策。在新的五年,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必将得到全面提高。(完)

责编:复苏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