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央视社区 | 网络电视直播 |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网友原创] 变"减员增效"为"稳员增效"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1月25日 15:46 来源:
    专题:网评天下精华版

  记者从安徽省劳动保障厅获悉,为规范企业裁员行为,安徽省政府近日出台规定,企业发生经营困难,一次性裁员超过本企业职工总数的20%或一次性裁员200人以上的,必须经政府批准后才能实施。(1月24日《新京报》)

  近几年,不少单位,一提到改革、一谈到提高效率,马上就想到要“减人增效”这句话。而且,不少地方领导或单位还把它作为一条重要的经验介绍和推广。可事实情况并非都如此,有的单位人是减了不少,效益不但没有增长,还出现了滑坡现象。也有的减了人之后,企业不但没有好转,最终还是发生倒闭破产。实践证明,“减员增效”这个“经”,并不是万能的,并不是每个单位都适用。相反,有些单位在战略重组中没有照搬照抄“减员增效”这种“典型”,而是采取“稳员增效”的措施。如前几年武汉市新华书店在单位改革中就是采用这一政策,他们从稳定员工队伍,加强职工政治思想教育,积极推进营销门路,落实经营责任制,增加企业的凝聚力入手,结果取得了显著成效。1600多名员工,除有极少数人自愿要求提前内退以外,员工队伍基本上没变,而经济效益收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1999年的年1.6亿元到现在的年3亿元。现在人心齐,事业兴旺,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单位。用该公司总经理李兵的“名言”:用今天的员工做明天的事,通过做大企业来创造更多的岗位,对不适应现有岗位的员工实行内部转岗,不将一人强行推向社会。笔者为该单位那种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的务实作风叫好。认为这种做法对于正在或即将进行改制的企业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众所周知:职工是企业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职工对企业是否具有归属感,将极大地影响职工工作积极性,最终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当前,还有为数不少的企业在改制改革中,不是从维护广大职工权益出发,而是片面地强调要通过减员来提高企业效率,简单地将富余人员“一减了之”。要知道:企业提高效率的途径多种多样,不一定非要通过减员才能实现。比如可以通过产权重组、资产重组和组织重组等措施来实现。另外还可以通过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等措施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即使要实现人员重组也并非只有通过减员才能实现。还可以通过加强职工技能培训、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等途径来达到目的。总之,在当前我国尚未形成健全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前提下,将富余人员简单地推向社会,是一种对社会和职工不负责任的态度,极易引起社会深层矛盾,同时“减员”也给今后企业的稳定带来不利影响,使多年形成的企业文化付之东流。为此有关专家建议:我们的企业在战略重组时,多从社会稳定大局、维护广大职工权益及企业长远发展出发,慎做“减员增效”之决策。

  对那些生产经营遇到暂时困难的企业,可以通过与职工协商,采取相对缩短工作时间、适当降低劳动报酬等措施来稳定就业,以便齐心协力地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避免因裁员影响企业凝聚力。笔者所在的县城曾有一家濒临破产的特困企业,近年来通过全体职工的努力,不仅实现了扭亏为盈,还不断做大做强。该单位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企业能有今天,关键一条是:企业困难时职工精神没有跨,而是上下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由此可见,企业凝聚力对企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盼那些正在改制或即将改革的单位,本着从社会和谐稳定、企业长远发展、职工切身利益等方面考虑,少做“减员增效”决策,多做“稳员增效”决策。(作者:刘纯银)

  

本栏目所载评论纯系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央视国际立场

  点击原帖 发表高见>>

  进入论坛 建言立论>>

责编:王茜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