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5年11月11日 09:31 来源:
新华社柏林11月10日电 国家主席胡锦涛10日在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举行的晚宴上发表了题为《加强互利合作 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演讲。演讲全文如下:
加强互利合作 实现共同发展 ━━在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举行的晚宴上的演讲
(2005年11月10日,柏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胡锦涛尊敬的冯必乐主席,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天,有机会再次出席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举行的晚宴,同德国经济界的朋友们共聚一堂,我感到十分高兴。多年来,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为发展中德友谊、促进双方经贸合作作出了积极贡献。在这里,我谨向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和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从我上次访问贵国到现在已经4年了。再次来到柏林,我感到十分亲切。我发现,柏林的面貌又有新的变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勤劳智慧的德国人民为建设自己的国家、促进东西部融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我向你们表示祝贺。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中华民族和德意志民族都是伟大的民族,都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德两国人民的交往和友谊源远流长。据文字记载,早在700多年前,一名叫布?阿尔诺德的德国人就踏上了中国的土地。1622年,著名的科隆人汤若望抵达中国,并在中国生活了43年。他参与了中国明末的历算改革,清初又编订《崇祯历书》,为中国实行新历法作出了重要贡献。17世纪时,中国的瓷器和丝绸就输入德国并备受青睐,中国的炼丹术对德国的化学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1697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和数学家莱布尼茨写出了《中国近事》一书,主张欧洲人学习中国的实用哲学、开展欧洲文化与东方文化的交流。德国18世纪著名作家歌德也很推崇中国文化,并从中汲取了他伟大创作的有益营养。德意志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哲学思想深刻,富有创造精神,涌现出许多具有世界影响的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和音乐大师,他们的优秀作品深受中国人民喜爱。
1972年建交后,两国关系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始终支持德国统一,德国也坚持奉行一个中国政策。这为中德关系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当前,中德关系全面快速发展,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在国际事务中,双方进行了良好的合作,中国支持德国在联合国等多边机构中发挥更大作用。
经贸合作是中德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双边关系发展的重要动力。经过双方共同努力,中德经贸合作取得了显著成就。现在,两国贸易额由建交初期的2.7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541亿美元,32年间增长了200倍。截止到今年8月,德国在华直接投资项目累计4516个,实际投入金额110亿美元。西门子、大众、戴姆勒-克莱斯勒、宝马、巴斯夫、拜耳、蒂森-克虏伯等德国知名公司都在中国建立了独资企业或合资企业。中国也有600家企业在德国投资兴业。
事实证明,中德经贸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德国经济发达,资金雄厚,技术水平处于世界前列。中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巨大的市场,正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这一切,为发展两国经贸合作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为深化两国经贸合作,我建议双方着重在以下五个领域拓展合作。
第一,扩大贸易规模,优化贸易结构。虽然中德贸易发展很快,但双边贸易额占各自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并不高。2004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为11548亿美元,德国进出口总额为16323亿美元,而中德双边贸易额只有541亿美元。中德发展贸易合作还有很大空间。去年,双方商定到2010年把双边年贸易额在2003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如保持现有增长速度,这个目标完全有可能提前实现。目前,中国正在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今后,双方应该在继续发展商品贸易的同时,加强高新技术、先进技术装备等领域的合作,努力扩大服务贸易。
第二,拓展投资领域,开拓合作途径。中国正在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仅西部大开发就涉及60多项基础设施、能源、环保等工程,投资规模将达到1000亿美元。北京和上海将分别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博会。希望德国企业以优质的产品、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继续开拓中国市场。我们鼓励中国企业到德国开展合作。希望德方放宽市场准入等方面的规定,在工程承包、劳务合作、项目投资等领域为到德国投资的中国企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三,加强大企业交流,扩大中小企业合作。两国大型企业要继续自主加强合作,同时要支持两国中小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两国政府应该把中小企业合作纳入双方经贸合作的框架,做好服务和协调工作。要充分发挥两国商会和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为两国企业合作牵线搭桥。
第四,加强人文交流,注重培养人才。中德在科技、教育、文化、法律、旅游、人才培训等方面各有优势,双方应该加强这些方面的交流合作,促进两国关系更好发展。目前,已有300多所中国高校同德国近百所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30000多名中国各类留学人员在德国学习,约1600多名德国学生在中国学习。中德刚刚签署的文化合作协定和在柏林筹建的中国文化中心,将为两国开展人文交流提供新的平台。
第五,健全磋商机制,改善合作环境。随着两国经贸合作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双方在一些领域存在竞争是正常的。应该看到,合作是双方关系的主流,双方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加强对话和磋商,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妥善处理贸易争端和纠纷,应该成为双方发展贸易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希望中德经济合作联委会在这方面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473亿美元,2004年达到了16494亿美元,年均增长9.4%。今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1月至9月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897亿美元,同比增长9.4%;进出口总额达到10245亿美元,同比增长23.7%。中国之所以能够发生这样巨大的变化,关键是我们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我们清楚地知道,虽然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但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在发展进程中还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目前,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1200多美元,世界排名在100位以后。中国农村还有2600万左右的贫困人口,城镇居民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有2100万人,每年需要解决就业的人口将近2400万,全社会还有6000多万残疾人需要关爱和援助。中国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
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争取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达到40000亿美元左右,人均达到3000美元左右,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前不久,我们提出了2006年至201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其中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将坚持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中国的发展不仅造福13亿中国人民,也给世界各国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和巨大的市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从2001年12月至2005年9月,中国进口了17698亿美元的商品,平均每年近5000亿美元,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约1000万个就业岗位。按照目前水平估算,今后5年,中国进口商品总额预计将超过30000亿美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超过40000亿美元。这将对拉动世界经济增长产生重要作用。
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中国将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继续完善涉外经济体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建设稳定透明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创造公平和可预见的法制环境,提高贸易和投资的自由、便利程度,创造更加良好的投资环境。
中国对内坚持和谐发展,对外坚持和平发展,这两方面是一个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有利于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年是中国同欧盟建交30周年。经过30年的发展,中欧关系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局面。中欧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中欧分别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集团,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经贸合作,有利于促进经济全球化良性发展,也有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随着欧洲一体化深入发展,欧盟在国际和地区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的作用将进一步上升。中国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认识和处理中欧关系,愿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中欧关系,使中欧成为更加紧密的合作伙伴。
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实体,也是欧洲一体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欧盟事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多年来,德国积极支持和致力于加强中欧合作,为中欧关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期待着德国在欧盟内继续施加积极影响,为消除中欧之间存在的一些分歧、促进中欧关系全面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年是德国的“席勒年”。席勒在1794年致友人科尔纳的信中写道:“每个人都可以给予另一个人所缺少的东西,并从对方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我相信,只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我们两国就一定能够实现互利共赢,中德具有全球责任的伙伴关系就一定能够不断向前发展。
谢谢大家。
责编:常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