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经典中国]莱芜:红色土地的“绿色变奏”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13日 10:22)

    专题:经典中国

  新华社济南3月13日电(记者 吕福明)“一更里来黑通通,姑嫂二人忙点灯;小姑摊磨嫂烙饼,赶办给养手不停。二更里来月满窗,嫂嫂淘米妹烧汤;放上几碗煎锅豆,干饭捞得香又香……”一首深情的支前小调,重现了当年莱芜人民支援前线的感人场景。

  光阴荏苒,似水流年。昔日硝烟弥漫的鲁中战场,如今已崛起一座生机勃勃的“绿色钢城”。

  昔日支前模范

  1947年初,华东野战军主动放弃解放区首府临沂,在莱芜境内激战三昼夜,一次歼敌7个师7.6万人,活捉国民党中将李仙洲。这场漂亮的运动战,宣告了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全面进攻的失败。

  莱芜战役前夕,莱芜人民一次参军6800多人,被誉为鲁中参军之冠。莱芜战役中,山东解放区共出动常备民工25万人,临时民工37万人,大批的莱芜人民积极支前,筹办给养,抢运弹药,救护伤员,看押俘虏,有力地配合支援了部队作战。

  苗山镇北古德范村支前模范韩玉珍今年已80岁,战时只有21岁的她,曾带领12名女民兵担负看押200多名俘虏的任务。看到今天的幸福生活,老人感慨地说:“当年,鬼子进村扫荡,连续三年没让村民过成年。那时老百姓就盼社会稳定,能喝上碗糊糊汤啊,怎么也没想到过上今天这样的好日子!可是我们不能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英雄用鲜血换来的。”

  今日绿色钢城

  莱芜地处泰沂山区,向来交通闭塞,商贾鲜至。而如今,随着山东省第一条山区高速公路博莱线的打通,这片红色的土地正变得越来越开放,并迅速崛起为一座鲁中工业重镇。

  近年来,以莱钢、泰钢为主体的钢铁及其制造业,逐步发展成为莱芜的优势产业。2004年,全市钢铁深加工能力达到260万吨;钢铁产业实现增加值85亿多元,同比增长98%以上;钢、铁、材产量均居山东省第一位。目前,已涌现出泰达智能车库等一批新兴制造业项目,一个以型钢、线材、带钢、汽配和环保产品、粉末冶金产品等为主的钢铁产业群初具雏形。

  在钢铁产业发展中,莱芜市将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入到绿色钢城建设当中。去年,莱芜市环保投入达3000万元。去年下半年,莱芜市在砍掉195个炼焦、炼铁等小企业基础上,对环保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莱芜的钢铁产业也随之告别傻大黑粗的传统印象。去年,山东泰山泰铁集团公司热轧卷板生产线投产后,公司销售收入35亿元,增强了为山东半岛制造业配套能力。泰钢副总经理陈培敦说,加大环保投入,提升产品档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调整,也是泰钢的方向。

  2004年,大H型钢一期工程和100万吨热轧中宽带钢项目建成投产,成为莱芜钢铁产业新的增长点。项目开工时,一阵阵隆隆炮声划破荒山沟的沉静,如同从半个世纪前的战场上传来。莱芜市市委书记李玉妹感慨地说:“莱芜人民正在进行一场新的战役。当年莱芜战役是为解放全中国,今天的战役是要把这块红色土地建设得更加富裕,打扮得更加漂亮!”

  构建和谐莱芜

  城南15公里的汶河河道现已整饬一新,水波荡漾春风绿岸,无数游人徜徉在杨柳岸边,陶醉在这美丽的绕城走廊。如今,钢城之“绿”,已不单是一种颜色,还有人文的和谐滋润其间。

  暮春的石湾子村头,村民徐国胜正在装卸铁矿砂。他身后的一处旧宅院,就是当年陈毅、粟裕运筹帷幄的莱芜战役指挥所旧址。村南先前部队行军的流沙河上,架起了一座跨河大桥,一条弯曲的泰薛路打通了到青岛的出海口。这里的莱芜特产“三辣一麻”(葱姜蒜和花椒),占到当地农民收入的一半以上。徐国胜说,自己买了辆农用三轮车搞运输,靠拉铁矿砂和农产品,年收入不下两万元。

  2004年,莱芜市投入支农资金2.6亿元,山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32元,增长10%以上。市委书记李玉妹说:“从中拿出一个亿可以在城市里搞一个漂亮的形象工程,但考虑到城乡和谐发展,我们还是宁愿少留个脚印,多留点给农村,虽然这种投入短期内也许看不到回报。”

  近年来,红色旅游、绿色旅游也成为地方产业支柱。每年春暖花开时节,前来观光旅游的客人络绎不绝。人们在这里赏槐花、看溪流,饱览青山绿水;追古抚今,战地重游,接受传统教育。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一个趋向全面开放、工业发达、群众富裕、环境优良、文明进步的新莱芜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责编:陈卓  来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