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九三学社中央:大力推进海水利用技术产业化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09日 10:07)

    专题:2005年两会

  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期间,九三学社中央提交了“关于大力推进海水利用技术产业化”的提案。

  九三学社中央认为,海洋科技是二十一世纪高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海水利用”则是海洋科技领域中的一项新技术。海水利用技术包括海水淡化、海水直接作为工业冷却水和冲厕用水、海水化学资源的综合利用等。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海水淡化先进技术的国家之一;在海水直接利用方面,我国的海水循环冷却技术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应该说,我国的海水利用技术处于世界前列,基本具备产业化发展条件,但由于工程化、产业化进程缓慢,导致成果转化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

  九三学社中央提出,中国是海洋大国,又是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产业不发达的国家。大力发展海水利用技术并推进产业化,对于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水资源瓶颈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海水利用技术的产业化对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占我国经济总量三分之二的沿海地区缺水形势尤为严重,沿海工业城市人均水资源大部分低于500立方米,其中天津、上海等城市的人均水资源量低于200立方米,属极度缺水。据有关部门预测,如果大力发展海水利用技术,到2010年大约可以解决沿海地区四分之一的缺水量;到2020年可以解决大约三分之一的缺水量。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公里,淡水年入海量达10000多亿m3,如果在合适地点修建海湾水库,也是解决沿海地区水资源紧缺、增加淡水资源总量的一条重要途径。

  就全国而言,开采地下水、调水都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但它们只能解决我国淡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并不能增加淡水资源的总量。而从长远看,我国淡水资源的存量是相对稳定的,而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淡水资源的需求则是刚性增长的。因此,我们除了节约使用有限的存量外,还必须在发展增量上作文章。 地球上的水资源,淡水仅占2.5%,海水占97.5%。如果沿海大力推动海水利用技术产业化,就可以节省下更多的淡水供给内陆地区,这实际等于增加了我国淡水资源的总量,而且这种增加是可持续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海水利用技术的产业化不仅有利于解决我国沿海地区淡水资源供给紧张的矛盾,而且对于从总体上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具有战略意义。

  发展海水淡化与直接利用,关键是要转变观念,走出传统水价的误区,确立"绿色水价"标准。目前,我国海水淡化的吨水成本已降到5元左右(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扩大,成本还会进一步下降),而且是没有资源环境问题的"绿色水价"。而目前自来水价格虽低于此(如北京市目前居民用水单位水价3.7元),但如果把地下水开采中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和调水中占用耕地等资源环境成本计入(据有关资料,长江三角洲地区仅地面沉降给造成的损失就达近3500亿元),恐怕不一定会比海水淡化成本低。因此,在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上,应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地下水开采、调水和海水利用等措施,使海水淡化与直接利用在我国水资源战略中居于更加重要的地位。

  第二、海水利用技术的产业化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

  海水利用技术的产业化不仅可以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而且可以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我国水务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十一五"期间将会是中国水务行业迅速发展的时期。随着我国水资源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水务将形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其中,海水利用必将占有一席之地。从国际市场看,海水利用的需求潜力巨大、增长迅速。据预测,未来二十年仅海水淡化的国际市场就将有近700亿美元的商机。以我国的技术竞争力,只要产业达到一定规模,完全可以进入国际市场。例如,我国的蒸馏法海水淡化如果实现产业化,在价格上与发达国家有约40%的竞争优势。我国的核工业可以与海水淡化技术捆绑进入国际市场,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业。据有关部门估计,如果我们能占据五分之一的核能淡化市场,我们就将可以实现核供热设备销售产值150亿元人民币,海水淡化设备销售产值480亿元人民币。

  第三、海水利用技术产业化为解决我国水污染问题开辟了新途径。

  近年来,水污染持续加重使我国短缺的水资源雪上加霜。2003年,COD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66.7%;7大江河水系重点监测断面中29.1%的监测断面水质劣于V类标准;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地下水污染严重,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民喝不到干净的饮用水。海水利用技术的产业化可以为污水处理作出贡献。

  海水淡化技术可以用于饮用水的净化。采用反渗透技术处理被污染的地下水,不仅可以去除无机污染,还可以去除有机污染和农药残留,完全达到饮用水标准,而且投资远远低于开采深层地下水。例如,河南淮河流域,一些村庄的地下水由于污染已经失去了饮用功能,甚至导致大量村民患癌症。在这些地区,开采深层地下水的费用在90多万元,而利用海水淡化装置处理现有水井的浅层地下水投资低于15万元,而且可以不动用深层地下水。这种技术如加大力度予以推广,可以为解决我国超过三分之一农民饮用水受污染问题作出贡献。海水淡化技术还可以用于工业废水和中水的深度处理。2002年,太原钢铁集团建成了30000吨/日的钢铁废水深度处理系统,经处理的废水用于冷却和锅炉补充用水。山东鲁南化肥厂利用海水淡化集成技术于今年年初建成了氯化铵废水治理工程,实现了氯化铵废水的零排放,同时回收工业级氯化铵产品,实现了环境与资源的双赢。这些技术可以用于电力、石化、钢铁和其他企业工业废水的处理,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

  海水利用技术的产业化,最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来实现。但是,目前在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需要政府侧重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给予大力的扶持。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合理定位。确立海水作为沿海缺水地区重要水源、海岛第一水源的战略地位。沿海地区特别是缺水城市要统筹海水利用与跨流域调水、全面节水、中水回用、地下水开采的关系,对新增用水能力的水源进行方案比选、科学论证,优先选用海水和海水淡化水。

  第二、制定规划。将海水利用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当中;尽快制定国家海水利用专项规划;有关政府部门要研究提出关于促进海水利用的指导意见;沿海地区在制定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时要把海水利用作为规划基础,采取措施推动电力、冶金、石化、纺织等高用水企业和房地产项目积极利用海水。

  第三、强化示范。规模示范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目前的当务之急。建议大力扶持有基础、有需求的企业和地区,建立各种类型(海水淡化、海水冷却、海水冲厕、地下水污染治理、工业废水处理等)的示范工程、示范城市或示范区。天津是我国较早开展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的地区之一,又有国家海洋局海水淡化研究所等一批实力较强的科研机构,具有良好的基础。建议在天津建立国家级海水利用技术综合示范区。

  第四、科技进步。加快海水利用技术的研发、示范、完善的步伐,大力支持海水利用技术的产业化。建议将海水利用技术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设立国家海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研究中心,掌握核心技术,提供海水利用方面的重大基础性和共性关键技术支撑,集成并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工艺、装备,加快海水利用关键技术与装备国产化进程,提高装备标准化、系列化和成套化水平。

  第五、政策扶持。建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会同国家发改委研究制定鼓励海水利用的财税政策,重点支持海水利用重大项目。加快水价改革,以合理的水价机制引导企业增加海水利用量。在目前水价尚不到位的情况下,应使海水淡化企业享受与自来水厂同等的公益性补贴。

  第六、加快立法。研究和建立海水利用标准体系。加快海水利用立法步伐,建立健全法规体系。海水利用立法应明确规定政府和单位利用海水的责任和义务,对有条件利用而不利用的要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

责编:柳博  来源:新华网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