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农民增收:中国实现城乡和谐发展首要策略
央视国际 (2005年03月01日 12:09)
专题:2005年两会
新华社合肥3月1日电(记者蔡敏)尽管刚刚过去的2004年中国农民人均收入增幅创下近8年来的最高值,但日益拉大的城乡差距仍然被中央政府视为影响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障碍。从继续坚持“减法”、“少取”,到增加“加法”、“多予”的政策,帮助农民增收已然成为清除这一障碍的首要策略。
继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引领农民增收6.8%,粮食增产9%之后,2005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又出台27条惠农政策,旨在进一步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业问题专家普遍认为,这反映出中国今后将坚持把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增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作为制定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原则,最终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蓝图。
从进一步扩大免税范围,到增加农田水利、农业科技、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从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到让农民感受到公共财政的温暖,“各级财政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用于农村的比例将不得低于70%”、“向中西部地区财政困难的县、乡较大幅度增加转移支付”。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说:“2005年的一号文件有力地保证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加强,而只有这样,农业的效益和竞争力才能真正提高,9亿中国农民才能长久稳定地实现增收。”陈锡文同时强调,中央政府还将继续对农产品市场进行合理的调控,保证供求总体平衡,价格基本稳定,同时通过不断减少农民的数量,让继续务农的农民逐步扩大经营规模。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说,1997年至2003年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4%,仅是城镇农民同期收入增长幅度的一半。经济学家指出,农民收入过低,农村巨大的消费市场就无法启动,造成内需不足,城镇企业的效益同样上不去。社会学家则认为,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最终影响全社会的稳定。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免税、直补等政策,农民直接获益451亿元人民币,极大地调动了农业生产积极性。安徽省农业问题专家何开荫说,中央政府在充分认识到今年农业增收难度的基础上,再度出台了涉及农业科技、农村金融、农田水利、农村公共事业等一系列支农政策的“一号”文件,目的就是力促农业持续发展。在中国中部的传统农业大省安徽,2005年的支农资金将达到26.44亿元,比去年增加4.1亿元。安徽省农业委员会负责人介绍说,这些资金将主要用于免征农业税、增加粮补,加强公路、农产品批发市场、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科研及种子工程等方面。同时,安徽省还将建立健全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金寨县余店村农民余丙德算了一笔进出账:2004年全家农业税是32.5元,粮食直补6.1元,良种补贴18.8元,灾减6.2元,算来算去负担就1.2元。政府还组织专家实施“科技入户”,出台农村医疗、教育救助办法,“这些过去几年哪里能想到?”余丙德满怀信心地憧憬今后的生活:“农产品价格都上来了,我承包了75亩山场,希望也能像邻居那样富起来。”
跟余丙德一样,安徽广阔的田野呈现出一片崭新气象,过去废在田间无人疼的210多万亩“撂荒田”成了抢手货,农民人均收入2004年比上年增长了15%。三农问题专家何开荫在展望2005年的中国农村、农业时认为,中国政府仍然面临多重考验:如何防止农资涨价“掏走”免税实惠;没了农业税,成为空壳的乡村集体经济如何开展农村公益事业;高达几千亿的乡村债务黑洞怎样填平;中央惠农政策激励下,各地农民“要地热”引发的新的土地矛盾如何化解;不再扮演“收税者”的广大乡镇干部新的工作定位又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能否妥善处理,都直接关系到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
责编:常颖 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