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网友原创]国际化大都市,被暴雨“调戏” 

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13日 13:24)

    专题:网评天下精华版

  昨天的新闻里就看到北京突遇暴雨的现场报道,许多路段特别是立交桥下真个是“水漫金山”,一些小轿车竟被淹成了“没顶之灾”。连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徐俐,也被堵在一个路口长达一百分钟,想上班,也赶不了路了。

  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被一场不到十分钟的暴雨“调戏”了一下,便显出了种种的窘境。如果真发生什么大事,比如“战争”,比如台独分子的“恐怖袭击”,还不知会出现怎样的“场景”?现在看来要想不让人担心也是不可能的了。

  有时我们的有些部门,总是给人以一种“曹操过后方子”的感觉。事情发生了,“灾害”也已经形成,才来说什么动员了相当的力量,进行了应急抢救云云。为什么我们总不能把事情做在前面呢?这种做在前面的工作,应该不是很难。

  气象的观察分析预报功能,从基础技术的层面来说,该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无论卫星的、地面的,无论硬件的、软件的。我国气象工作的质量,在世界上也不是“吃素”的,那么问题出在哪里?我以为一定在“共享”与“协作”的层面上。

  如果资源都能做到相关部门间的“共享”,那么关于雨量的分析可以与市政管理的泄洪能力进行量化处理,便可以提前做好“管道分流”与低洼处增加排水能的准备。北京这场大雨,也就不会造成电视镜头里的种种“奇观”。

  不过我在这里这么说,也属于“吃饱了撑的”。我们的行政部门,历来都是“以邻为壑”、“老死不相往来”的,除非有高级主管部门来进行协调。不是常有这样的报道么:某某率某些部门组成“联合工作小组”。不“组织”便不行!

  从我们的行政工作实际情况来看,有些单个的部门可以独自处理的事,往往办起来比较容易且有效力。一到相关部门间需要通力协作的,不是踢起了皮球,便是“与我无关”缺少主动性。即使有谁“主动”了,或许还会遭遇“白眼”。

  这是一种什么“习气”?应该是“官僚习气”。这种习气与“公仆”的定义是格格不入的,可惜是这种习气却很大有市场。都在说“国民素质”的问题,作为管理者的精英们的素质处在这样的水平上,国民素质的提高,便成了一种奢谈。(网友:鸥盟客)

  本栏目所载评论纯系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央视国际立场

  →→进入原帖 发表高见

  →→网评天下 更多话题!

责编:于冰  来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