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传承历史 昭引未来——访"八七会议"纪念馆

央视国际 (2004年07月12日 10:56)

    专题:经典中国

  新华社武汉7月12日电(记者 熊金超)七月流火。进入盛夏的火炉城武汉市显得分外炎热。而坐落在旧汉口租界的八七会议会址也显得格外的繁忙,一批批大学生、解放军战士相继在这里宣誓入党。

  记者在一个烈日炎炎的午后,来到了汉口鄱阳街139号,访问了这座改变中国共产党历史命运的西式小洋楼--八七会议纪念馆。

  走近纪念馆,门首邓小平亲笔题写的“八七会议会址”几个大字即映入眼帘,让人从心底涌出一阵激动与敬仰之情。一共三层的纪念馆面积不大,目前只开放了一楼和二楼。在一楼的陈列室,展出了会议通过的《告全党党员书》《最近农民斗争的议决案》等重要文件的复印件和全部会议参加者的照片及其生平简介。同时还展出了近年收集的一批当年与会代表用过的物品实物等,其中包括任弼时戴过的帽子、邓中夏写的书、瞿秋白送给夫人的胸针、王一飞用过的箱子等等。

  沿高高的红木楼梯登上二楼,赵晓琳馆长指着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小屋告诉记者,这便是当年召开八七紧急会议的会场。记者看到,会场按当年举行会议的原样进行复原陈列:窗下的主席台好似教员讲课的桌子,两边及下面是整齐排列的8个方凳、4个圆凳、10把高背椅和两根长条凳。

  睹物思人,对八七会议颇有研究的赵晓琳馆长向记者娓娓讲起77年前21位代表参加八七会议时的情景……

  1927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秘书的邓小平,与实际上已主持中央工作的瞿秋白、中央秘书长李维汉一起,在汉口秘密筹备召开紧急会议以挽救革命。

  会址选在汉口俄租界三教街41号(现鄱阳街139号)一幢英国人1920年修建的公寓里,会场安排在二楼。这座苏联驻国民政府农运顾问洛卓莫夫夫妇的住宅,前临僻静街道,后门通小巷,屋顶凉台与邻居凉台相连,发生情况便于撤离。

  由于当时白色恐怖异常严重,交通不便,时间紧迫,所以参加这次会议的只有当时在武汉的党中央委员瞿秋白、李维汉、张太雷、邓中夏、任弼时、苏兆征、顾顺章、罗亦农、陈乔年、蔡和森,候补中央委员毛泽东、李震瀛、陆沉,中央监察委员杨匏安、王荷波,中央军委代表王一飞,共青团中央代表李子芬、杨善南、陆定一,湖南代表彭公达,湖北代表郑超麟等21人。参加会议的还有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等。

  代表们分3天由交通员分批带到会场,虽然炎夏的武汉是有名的“火炉”,天气十分闷热,但为了保密,代表们进入会场就不能出去,甚至连门也不能开。吃的是面包、罐头,睡的是地铺。会议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紧张地开了一天,拨正了中国革命的航向。

  赵晓琳馆长告诉记者,1978年8月7日,八七会议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后,已接待了国内外观众100万余人次。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李维汉、陆定一、伍修权、张平化、李铁映、何鲁丽等分别亲临会址视察指导工作。1982年,国务院将这里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以来,武汉市先后拨款近400万元对纪念馆进行修缮和扩建。2001年6月,中央宣传部又公布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如今,纪念馆还在省内文博系统率先引入了现代科技手段,为了让历史变得生动起来,馆内装设了两套多媒体播放系统,循环播放八七会议介绍和历史人物的原声。新添置的一台电脑触摸屏,更让参观者有参与感。手指轻点,屏幕上就会出现当年与会者的图像、文字资料等。

责编:闫冬  来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页,当前为第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