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连线]振兴东北:机遇与挑战
央视国际 (2004年03月08日 10:28)
CCTV.com消息(时空连线):东北曾经作为中国的经济龙头,有着三十年数不尽的辉煌。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和粮食基地,东北创造了无数个第一的神话。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东南沿海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东北工业的发展却遭遇重大危机:许多城市过度开采,资源枯竭;很多企业设备陈旧,人员包袱沉重。就在工业失去往日光荣之时,农业商品率一向走在全国前列的东北,又遭受到新一轮伤痛,加入WTO后,大量农产品积压在农民手中。东北经济至此元气大伤。
振兴老工业基地既是东北自身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主持人:振兴东北的确是这次两会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特别是来自于东北的代表和委员们,不仅仅是要共同探讨如何振兴东北的战略性规划,而且也要利用两会的契机,向采访两会的近三千位记者介绍东北、宣传东北,所以政协召开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主题就是如何振兴东北等地区的老工业基地,相关的内容,我们首先来连通我们的驻会记者王跃军。跃军,你好。
跃军:泉灵,你好。今天举行的记者招待会是这次政协会议首场记者招待会,首场记者招待会全国政协邀请了五位全国政协委员会见中外记者,可以看出政协本身对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视,另外据我们了解,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样的记者招待会在人大举行期间还有两场,就是3月8号的上午和3月12号的下午,如此频繁的举行记者招待会,针对一个地区,这是我们以前所没有看到过的,在两会期间,也可以看出政协、人大,包括中央,包括地方对于振兴东北这个问题的重视。
主持人:跃军,根据你在会上会下的采访,您觉得记者们最关注东北哪些问题?
跃军:今天在记者招待会上,应该说方方面面对于振兴东北的问题提出了很多,比如像体制的问题,像人才的问题。
主持人:我知道你这几天一直在跟来自于东北的代表和委员们聊天,他们有没有跟你说到他们觉得东北下一步发展,面临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
跃军:现在说到的问题很多,其中有一位国企的老总跟我讲,说他的企业有两万多员工,但是离退休人员有七八千人,这七八千人由于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完全由企业来承担,每年在这方面的支出非常大,很难拿出一部分钱对企业再生产方面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对企业改制也受到了限制,这是其中一种说法,就是东北很多大型国有企业负担非常重,造成了船大难调头,所以说东北经济比较落后,目前出现这样一种状况。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说东北这些年来,国家在政策方面给予的不像南方那么优惠,那么多,还有人提出,东北应该自己反思,比如说东北人总的来讲比较热情,比较大方,但是很多的时候给人一种感觉,总是想要做一些所谓的大事,不愿意做小事,这样造成了很多人的观念没有转变过来,这也是一个原因。
主持人:他们希望从振兴东北这样一个战略中要到什么,是希望要到资金、项目,还是要到政策?
跃军:从他们的表述当中,刚才你所提到的这几样他们觉得东北都需要,但是有一个问题他们提得非常好,这些东西如果到了东北,能不能真正利用好,钱到了手里能不能花好,政策给你了,能不能利用好,另外像东北有很多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能不能留住等等很多问题,既有国家的扶持,更主要的就是东北人,或者说当地自己怎么样能更好地利用好这些资金,利用好这些政策,利用好自己本身的自然资源和人才资源。
主持人:好,非常感谢跃军带回的报道。振兴东北,东北已经更多的开始得到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在这种背景下,东北如何往前走,今天的演播室请来两位嘉宾,第一位是鞍山市的市长,张杰辉,您好。第二位嘉宾是中国石油吉化公司的总经理,于力。非常欢迎两位。
现在采访东北来的代表委员,说到东北面临的问题,有机制的问题,有结构的问题,负担的问题,我想问问张市长,您能不能给我具体举例子,负担到底有多重?
张:这些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我们实行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减员增效以来,到去年年底我们下岗职工已经达到了30万人,已经安置了职工达到了20万人,目前还有10万人等待就业。没有工作,就在社会上游荡,没有工作,生活就没有保障,没有工作,供子女上学、赡养老人的问题都会出来,造成了社会不稳定,包括上访,包括我们政府解决这个困难,那个困难,我觉得所有这些都跟就业有关系。
主持人:我想问一下于总,可能有很多的问题,全国各地地方国有大企业可能都会遇到,您遇到的什么问题,可能是全国其他地方没有遇到的?
于:我觉得在我们吉化公司里体现比较突出的是两个方面,一个就是结构不合理改造之后,结构不合理是共性问题,但是我们吉化改造比较滞后了,结构不合理不要紧,只要采取措施,加快改造调整合理就可以了,但是我们由于投资不足,前几年改造跟不上去,改造比较滞后,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第二个共性的问题就是负担重的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负债高,财务负担比较重。企业的负债率高,这样的话,每年承担的财务费用比较高,这样影响赢利的能力。第二方面的问题,就是人员负担重,成员多。东北老企业在计划经济是全省的企业,政府创办的企业,当时为了安排就业问题,本来需要五个人安排四个人,历史的负担比较多,人员多,主要是这两个问题。
主持人:两位在说到目前东北遇到的困难、问题,首先说到的都是人,振兴东北究竟要解决人的问题,还是解决工业的问题?
张:我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还得靠人,鞍山的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除了要解决人的问题,更重要的一点,老工业基地振兴这篇大文章要鞍山人自己做。
主持人:我相信政府现在可能更多考虑老百姓,考虑人,但是企业恐怕第一考虑的应该是利润,您心里更多想的是人的问题,还是利润的问题?
于:企业最终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但是利润的最大化是靠人去创造,所以我说企业的竞争实际上还是人的竞争,涉及到调动人的积极性,以人为本。像我们吉化公司两年前也是这几个人,但是现在还是这些人,两年前就是亏损的,现在就是赢利的,但是我觉得根本性的问题就是人的观念和作风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主持人:我们都谈到了人的问题,谈到了人的积极性,但是包括我也有很多同事是从东北来的,他们说原来不愿意留在东北工作,那儿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怎么改变这一点呢?
于:现在通常讲靠事业留人,靠感情留人,靠待遇留人,不管靠什么留人,这里最关键的问题实质上还是要看这个地区、部门、企业能不能有发展,人在这里是不是有事业干,这是最根本性的一个问题。像吉化前几年招人才招不来,前年我们大幅度减亏,去年招工的时候很多人来了,来了一百多,去年我们实现了扭亏为盈,赢利了,发展的前景,改造的项目上得非常多,今年来,说明实际大家还是看这个企业的成长性,看这个地区有没有成长性,发展的前景如何。
主持人:振兴东北需要人才,需要更多的投资,需要更加开放的市场,我有做生意的朋友说不太爱到东北做生意,效率低,说的多,办的少,做什么都得求人,怎么办呢?
张:鞍山市在软环境的建设上,我们提出一个比较形象化的目标,就是在鞍山民营企业也好,外商投资企业也好,在这里的发展,我们提出来一个办事不用求人,事事都有人管,说理必有地方。所谓的办事不求人就是正常的在这里办事情的话,我不需要请客,我不需要送礼,我也不需要三番五次地低三下四的求你,应该你主动给我办,对于我们政府来讲,服务执法的机关办事情来讲,应该以广大的市民、企业、投资者,以他们为上帝,他们才是给我们这个社会真正创造财富的人。
主持人:如果您发现你的部下、下属或者某一个部门,的确收了礼才给人办事,怎么办呢?
张:我作为一个领导、政府在抓软环境的时候,我把吃、拿、要,收费、送礼作为软环境中的低级错误,就像人讲文明,知书达理是高级的文明,低层次的要求他不能乱扔东西,不能随地大小便,不能随地吐痰,克服低级错误这个阶段,应该说已经抓了两年多了,这个现象已经大为减少了。
主持人:企业要往下发展,您希望政府给予的环境应该有哪些改革?
于:作为企业来讲,衡量软环境的标准主要是两条。一个是看政府的收费是否合理,必要的收费是要收的,按照国家的标准是要收,但是收费一定是合理的标准,这是一条衡量的标准,第二就是看你办事效率的高低,企业就看这两条,本来两天办完的事办三天,不行。
主持人:现在搞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可能从中央政府来说给一些资金、给一些项目,给一些政策,您最希望要到的是什么呢?
张:有利于老工业基地改造调整振兴的政策。比如说我们最近中央对辽宁这个老工业基地改造调整的一部分行业的重点项目,过去都由国家来直接审批,没有国家审批,这个项目不能开工建设,把好多项目本来应该由国家审批的下放到辽宁省来审批,这就是一个大的政策,这个政策就是下放项目的审批权限,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政策。
主持人:您觉得呢?
于:我觉得固然需要资金很重要,上项目更重要,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是按照计划经济的模式,走进项目怪圈,你要了资金,用资金补充失血的体制也是解决不了问题。所以在振兴东北老工业企业战略部署实施过程中,作为企业来讲,首先要搞好改制,就是搞好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主持人:非常感谢两位接受我们的采访,谢谢。
这几天我们的记者一直在采访来自东北的代表和委员们,我们发现他们有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振兴东北不仅要得到来自中央政府和其他地区的支持,而且更重要的要从东北自身做起,要从改体制、转观念做起,这样才不会穿着新鞋走老路。
1 进入2004两会专题
责编:常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