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105!
105舰“济南”号,大连造船厂制造,1968年12月24日开工建造,1970年7月30日下水,1971年12月31日服役,为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导弹驱逐舰的首舰。后在该舰又完成了051型驱逐舰加装舰载机和防空导弹系统等新技术的试验。
11月13日,海军北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与海军博物馆举行签字交接仪式,宣布“济南舰”走完36载历程,光荣退役,归属海军博物馆荣誉展出。济南舰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代导弹驱逐舰。图为战舰告别母港。王松岐摄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7年11月13日上午,38岁“高龄”的“济南”舰(舷号105)披红挂绿,静静泊靠在北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军港码头。
像一位功勋卓著、历经沧桑的老兵,今天,老兵就要退役,告别它征战了36年的万里海疆了。
曾经战斗在这艘功勋舰上的水兵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年轻的士官、担当重任的军官、白发苍苍的老舰长……他们齐聚在105舰上,送别这位曾经朝夕相处的老战友。
上午10时整,退役移交仪式开始。
某驱逐舰支队总工程师许玉国主持仪式,这位和105舰打了多年交道的装备专家,奉命宣读了105舰退役调拨的通知。退役后的105舰将交付青岛海军博物馆展览,其晚年将用另一种方式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
随着支队装备部部长郑林与海军博物馆张弋处长在舰艇退役交接书上签字互换,官兵们的眼角湿润了。从此时起,105舰正式退出人民海军现役。
抚摸着导弹发射架,望着略显斑驳的舰体,被邀请来参加仪式的105舰首任舰长刘子庚感慨万千,时光仿佛又回到那段峥嵘岁月。
里程碑意义的诞生
上世纪60年代,驱逐舰已问世半个多世纪,但在人民海军的战斗序列里,还没有一艘国产驱逐舰。我们引以为荣的仍然是从前苏联进口的“四大金刚”:“鞍山”舰、“抚顺”舰、“长春”舰、“太原”舰。
1968年,我国开始设计制造自己的第一艘新型导弹驱逐舰——105舰。
1970年,原“长春”舰舰长刘子庚被任命为105舰舰长。刘子庚带领一帮人赶去船厂接收新装备。望着船坞里威武的战舰外形,大家欢欣鼓舞。但由于当时的社会局势,战舰上的装备仪器无法到位。他们主动协助科研和生产单位到各地去催接装备,力争让战舰早日下水。
那年冬天,机电部门3名官兵去哈尔滨押运主机,正赶上历史上少有的严寒,气温达到零下41摄氏度。官兵们带的馒头和水都冻成了冰疙瘩。由于火车抛锚,两天两夜的路走了八天七夜。当主机运到船厂时,极度疲倦使他们昏睡了好几天。
就这样,要图纸,催仪器,接装备,105舰舰员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
105舰的诞生,在我国驱逐舰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是人民海军拥有的第一种具备远洋作战能力的大型水面舰艇。
现代化的装备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当时大部分舰员的文化水平比较低。“没有教员,我们就利用科研人员和工人师傅到舰上安装和调试的机会,请他们讲课。”舰员们学习的热情让刘子庚至今记忆犹新,“大家半年学完了正常3年学习的内容,总长度50多公里的管路、900多个阀门,战士们硬是全部记熟背了下来。”
凭着一股子拼劲儿,很快,105舰舰员不但可以熟练操纵舰艇,而且编写出各种条令制度,摸索出一套管理新型驱逐舰的方法,为后续舰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担当开路先锋
首舰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试验,为后续舰的改进积累经验。在105舰上任过职、如今是某驱逐舰支队支队长的魏钢参与过多次海上试验。
一次,军舰正在高速倒车试验,突然从机舱里传来嘶叫声。锅炉区队长孙洪考凭着自己的经验判断,肯定是蒸汽管路破裂或阀门松动,如不及时处理,300多摄氏度的高压蒸汽将对人和机器造成极大威胁。
孙洪考披上石棉布冲到底舱,胳膊碰到滚烫的管路,立即被烫起一串水泡。雾气腾腾中,他终于摸到那只正在喷气的阀门,使劲把阀门关上,避免了一场重大事故。
试验任务相当一部分是极具风险性的,有时为了验证一个数据,他们时常在十级以上大风浪中反复测试,在险滩暗礁中日夜忙碌。
一次,军舰在某海区进行高速测速试验,当时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向左转向,那里海域宽阔,安全可靠,但离测速标较远,数据准确性差;二是向右转向近岸航行,危险性大,但离测速标近,数据准确。
刘子庚下达了向右转的口令。
记录组的同志抓紧时间记下一个个珍贵的数据。突然,由于高速震动,舵机失灵,战舰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朝岸边一个小岛冲去。这时,舰长果断命令紧急倒车。当舰停下来时,离小岛仅有二链左右,在场的同志无不捏了一把汗。
舵机修复后,刘子庚下令按原定航线继续测试,直到取得了精确可靠的数据。
试验是艰难的,在试验中发现问题并正确解决问题更难。
105舰在高速试航中发现震动非常严重。有人提议,请下放在造船厂的我国力学专家钱令希教授来帮忙。钱教授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在建造武汉大桥、南京大桥时,曾遇到几个力学难题,都是他帮助解决的。
军舰高速航行中,钱教授从舰首一个舱室一个舱室检查。他手上没什么高级仪器,只是戴着一双手套。4个小时过去了,教授从舰首到舰尾每个舱室都查看了几遍。
分析会上,钱教授说:“军舰整体结构是好的、合理的,但有先天不足的地方,钢板薄,而机器功率大,速度高,因而产生了强烈震动。解决舰体震动的办法是从内部加固舰体。”
“奇迹”出现了,经过加固的战舰从低速加到高速,震动大大减轻,机舱设备在高速时能正常运转,经过专家测检,各项数据完全符合国际指标。
望着这位神奇的教授,刘子庚激动地说:“将来如果要写舰史,我们一定要把您的贡献写进去。”
上世纪80年代末,为了适应新的任务需要,105舰进行了舰载直升机着舰工程改装,并完成了舰载直升机着舰训练、在直升机引导下实施导弹攻击等9个课目的演练。到1994年国产第二代驱逐舰列装后,105舰仍然完成了某新型对海导弹和对空导弹的研制试验和批检试验。
在现代化装备试验的险途中,105舰航迹遍布渤海、黄海和东海,圆满完成了1000多项新装备试验任务,获得300多万个宝贵数据,为人民海军主战舰的改进、定型、生产作出重大贡献。1983年,中央军委为105舰记集体一等功。
邓小平在105舰挥笔写下18个大字
作为第一艘国产驱逐舰,105舰自然承载着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殷切期望,邓小平、叶剑英、李德生、朱德、王震、肖劲光、张爱萍、刘华清、赵南起等领导同志先后视察检阅105舰。
1973年9月20日,刘子庚舰长接到命令,105舰将进行海上导弹打靶表演。届时,叶剑英元帅将前来观看。
不久,在海军副司令苏振华陪同下,叶剑英元帅登上了军舰。叶帅饶有兴趣地察看了105舰。他还询问了外国海军导弹化的进展情况。老帅对世界军事技术新进展的关注给刘子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4时20分,刘子庚拉响战斗警报。导弹带着橘红色的尾焰冲出发射筒,贴着海面疾飞,一声巨响,海面上腾起一股冲天火光浓烟。检测人员报告:“导弹直接命中目标!”立在驾驶台上拿着望远镜的叶帅兴奋地说:“好!”
随后两天内,105舰又发射了3枚导弹,全部命中靶舰。4发4中的成绩,使叶剑英元帅十分高兴。他对水兵们说:你们要来个猛进!要赶上去。猛进才能赶上。你们要努力,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
105舰的官兵们忘不了小平同志。1979年8月2日,邓小平登上105舰,随舰进行了长达6个小时的海防视察。
在与官兵交谈中,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海洋不是护城河,中国要富强,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海洋。随后,他挥笔题词“建立一支强大的具有现代战斗能力的海军”。18个遒劲的大字,为人民海军从近海走向远洋指明了新的航向。
水兵与盲童的约定
有一个古老的传说,一群仙鸟历尽艰辛,从九天寻来仙水,飞临人间,使无数盲人重见光明,这种鸟后来被人们称作重明鸟。青岛市盲校的学生们不一定会遇到重明鸟,但他们遇到了一群重明鸟般的水兵。
1975年,105舰与青岛盲校结成军民共建单位。从此,每到周末,一群蓝披肩、黑飘带的水兵会准时出现在校园内,陪盲童一块散步谈心,一起唱歌娱乐,帮盲童洗衣理发、剪指甲、拆洗被褥。每逢开学,盲校的操场上都会出现一群身着水兵蓝的教官,他们为盲童军训,教队列动作和被装整理。每到放假,还是一群水兵牵着盲童出现在车站、轮渡码头,拿行李、买票、送站。
钢铸的战舰流水的兵,水兵换了一茬又一茬,盲童也换了一代又一代,但105舰官兵对盲童的爱没有变,与盲童的约定没有变。雷达技师曹佃秋转业青岛后,还常常帮助盲童修理收音机。老战士聂长安复员后,常给盲童来信,并把自己一支心爱的笛子赠给盲校。
2004年9月,青岛盲校的学生吴春苗在第十二届残疾人奥运会上获得了200米短跑冠军和100米短跑亚军的好成绩。105舰的官兵得知后欢呼雀跃,舰党委立即给她发去贺电,并派副舰长李大军到学校祝贺。
水兵与盲童的故事感动着每一位走近105舰的人,签字仪式结束后,海军博物馆馆长薛龙奎握着魏钢支队长的手说:请支队官兵放心,我们一定把105舰的光荣传统继承下去,把105舰打造成海军博物馆青少年爱心教育的亮丽名片。
参加完仪式,历任舰长、政委和留守舰员合影留念,这是留守舰员们最后一次以105舰舰员的身份合影。
走上码头,回望战舰,舰员刘显福喉头有些哽咽了,再过几天他就要退伍走了,“当第一代舰员是幸福的,当末代舰员是遗憾的,因为要承受告别的痛苦,但不管走到哪里,105舰都会留在我心里。”
“八一”军旗已经从105舰降下,功勋战舰告别壮丽航程,它将在国防教育的战场上开辟另一道闪光的航迹。
威武的战舰,人民不会忘记你,水兵不会忘记你,那一次又一次披波踏浪,将永远铭刻在人民海军的发展史上。
一声汽笛响彻在海天间,敬礼,“济南”号!
“老兵不死”,它只是暂时离开了战场。再见,105!
战舰档案
海军“济南”舰,舷号105,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导弹驱逐舰首舰,1969年在大连造船厂下水,1971年正式加入人民海军战斗序列。最大长度132米,最大宽度12.8米,最大排水量3800吨,最大航速38节,作战半径1400海里,抗风能力12级。主要武器装备有三联装舰舰导弹发射架两座、双联装130毫米口径平高两用火炮1座、双联装37毫米口径高炮3座。
责编:李永超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