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至2007年中国接收的部分俄制武器图表
中国向俄订购了38架伊尔-76运输机
东方网消息: 俄罗斯《军事工业综合体》网站日前刊文,对1992-2007年期间俄对华武器出口情况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文中指出,从总体上看,俄对华武器出口近些年来已呈现出明显的衰退态势,而且中俄双方在军事技术合作领域的合作方式将会出现新的局面。
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问题研究所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自前苏联解体以来,在中国进口的主要常规武器中,有超过90%都来自于俄罗斯(占同期俄武器出口总量的39%)。然而在2007年,中国进口的俄制武器总量急剧萎缩了63%,降至199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一情况直接导致了俄2007年度的武器出口总额较上一年大幅下降29%。除此之外,中国在过去的一年中再未向俄罗斯订购任何一种昂贵的武器,例如大型水面舰艇或是最新式的作战飞机。
从1992年起,俄罗斯总共向70个国家和其他最终用户提供过基本类型的常规武器。广阔的出口市场也使得俄罗斯成为仅此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武器出口国,占据着国际武器市场19%的份额。在1999-2006年期间,俄对外武器出口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态势,并一度占据了全球武器市场26%的份额。从总体上说,俄武器出口的猛增主要得益于来自中国和印度的大量订货。在本世纪初的几年中,中印两个亚洲大国向俄罗斯购买了一系列大型常规武器系统,其中包括潜水艇、航空母舰、攻击性作战飞机、远程运输机、空中加油机、远程反舰导弹、防空导弹和空对地导弹等。这些武器装备不但巩固了中印作为地区性大国的地位,而且扩展了这两个国家在境外用兵的潜力。2007年,中国仍是俄制武器装备的最大进口国,总共进口了26%的俄出口武器(在2006年这一比重为54%)。而印度所占的份额则略有上升,从2006年时的15%提高到了20%。
由于大型水面舰艇和现代化作战飞机的出口会显著影响某一具体年份的武器出口总额,因此俄每年的对外武器贸易指标都会出现剧烈波动。例如,要分析俄2007年度对华武器出口额较上一年大幅下降的原因,就必须考虑到中国在此期间进口的俄制武器的种类。在2006-2007年间,俄罗斯向中国提供了12架米-17直升机、用于装备护卫舰和驱逐舰的雷达系统、用于装备战斗机的航空发动机、一系列空对空导弹、防空导弹、反坦克导弹和反舰导弹等。据估计,中国军队在2006年总共装备了17架歼-11战斗机(均由苏-27SK战斗机部件成品组装而成),而在2007年则只组装了11架。但影响这两年军事贸易额的主要因素却是:中国在2006年获得了一艘“现代”级导弹驱逐舰和两艘“基洛”级柴电动力常规潜艇;而在2007年,中国则未进口此类价格昂贵的舰艇。
当然,俄2007年对华武器出口的锐减并不意味着两国间军事技术合作将发生巨大变化。倒是有一点需要引起人们的格外重视:在2007年中俄政府间军事技术合作委员会竟然未举行过一次会议(其通常每年会举行两次),同时,中国在过去的一年中也未与俄方签订任何参观舰艇和作战飞机的新合同。而导致缺乏大宗订货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中国人希望发展本国的军事工业;二是对先前与俄方签署的采购合同遭到延误表示不满;三是对近些年来获得的俄制武器的质量有所不满。不过,尽管存在着这些问题,北京还是对俄方提出的有关向中国提供苏-33舰载战斗机和苏-35超机动战斗机的建议表示出了兴趣。当然,俄罗斯领导层在对是否要继续向中国提供最现代化的武器方面目前仍存在着分歧。有人担心,中国可能只会从俄罗斯进口少量的现代化装备,之后便会开始其擅长的仿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