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视指南 |  新闻频道 |  财经频道 |  文娱频道 |  体育频道 |  生活频道 |  国家地理 |  西部频道 |  广告频道

12·1-世界爱滋病日     AIDS-关注·探讨     中国-改革·发展     世界-突破·疑难         



关注输血安全:净化流动的生命


  输血是一柄“双刃剑”

  2001年10月15日,8岁的女孩张夏青随父亲从家乡来北京寻求帮助。因为小夏青在发烧长达50天后,身上开始起疱疹。先后到县人民医院和省皮肤性病防治研究所检验,结果为HIVAb阳性(初筛),医生建议做确证试验的结论。

  她那30多岁就已双鬓渐白的父亲说,小夏青被感染上HIV病毒,很可能与6年前的一场大病有关。1995年的一天中午,两岁多的小夏青突然肚子疼,送到县某医院,经检查是肠坏死。医生说小孩需要输血,就从一个与小夏青血型相同的献血者身上抽了100毫升血。小夏青的命算是保住了,但此后的3年里,她时常出现发烧症状,免疫力越来越差。1999年年底,小夏青出现血小板减少症,由于失血过多,接连休克,又输了3次血才把小夏青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发烧、腹泻、血小板减少……煎熬着这个幼小的生命,侵扰着她本应快乐的童年,也耗尽了她贫困家庭的积蓄……

  这是一个听了令人感伤的故事。自从1900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生理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发现人类的红细胞的抗体分为A、B、O、AB四个类型,成功地打开了输血的大门后,输血救治了无数人的生命。但是,输血同时又是一柄“双刃剑”,当受血者输入的是携带有病毒、寄生虫等不健康的血液时,救命的鲜血就变成了害人的“祸水”。无辜的小夏青就是成千上万感染者中的一个。

  全球都在关注血液安全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每年全世界只有约20%至80%的卫生系统能够提供安全和充足的血液。超过一半国家没有对献血者献出的血液进行彻底检验,导致很多人在接受输血时感染了艾滋病、肝炎、疟疾和梅毒等疾病。

  该组织估计,全球每年增加的560万名艾滋病带菌者中,有5%—10%是经由输血或血液制品而感染的。而在非洲儿童和妇女中,这一比例高达20%—25%。即使像美国这样高度发达的国家,也难逃不健康血液的威胁,输血后肝炎、艾滋病的发生率达到7%至12%。

  有关专家介绍说,自1983年经输血传播艾滋病的案例首次被报道以来,许多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都发生了类似事件。20世纪80年代中期,因未对血液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导致法国数千名受血者被感染,迄今绝大部分感染者已经死亡。因使用未经灭活的血小板第八因子,日本三成血友病病人感染上艾滋病。罗马尼亚、美国、德国等也有类似情况发生。

  在一次研讨会上,上海市血液中心副主任高峰指出,由于目前的检测手段还不能完全保证血液安全,所以控制经输血传播疾病仍是全球性的课题。输血的安全性已成为医学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中国正在遏止非法采供血我国的情况也很严峻。据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专家介绍,我国1985年首次发现的国内艾滋病患者,就是因为注射了携带HIV病毒的进口血液制品感染所致。

  卫生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郑锡文教授说,艾滋病传播的三种途径是性接触、输血或血制品和母婴传播,其中经血液传播的危险性最大,感染机率最高。静脉注射吸毒、输血和不规范采血都会造成病毒通过血液传播,但狭义的经血液传播是指后两种现象。

  他认为,应引起重视的是由不规范采血引起的艾滋病传播,如采血设备未被彻底消毒,未做到一人一套。有些采血浆站将血浆作为生物制品原料,而将剩余的血液成分混合,加入生理盐水后返输给献血员,从而引起交叉感染。

  2001年8月23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说,在中国,由于输血或使用血液制品引起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迄今只有267例,但一些地区的非法采供血浆行为却造成大量有偿供浆者感染艾滋病病毒。卫生部提供的一份材料称,为采集血浆用作生物制品原料,一些地下和非法采浆站大量采集和收购农民的血浆。由于不按标准操作规程采浆和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造成一些有偿供浆者交叉感染,并导致艾滋病疫情在部分地区明显上升。1998年至今年6月的监测显示,在超过60万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有6%是非法采浆的受害者。

  无偿献血:血液安全之源

  2001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就是“血液安全”。4月7日这天,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在人民大会堂说,血液安全依赖于许多因素,依赖于每个人对血液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依赖于采供血机构的建设与管理,依赖于血液的检测、储存以及临床合理、科学的使用。其中首要的因素是组织起健康的无偿献血者队伍。

  这天,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红十字会吁请大家响应今年世界卫生日的口号“血液安全从我做起”。因为,国际社会享有共同的生命之源:血液。

  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实现了临床用血完全依靠无偿献血,这里既有经济发达的欧、澳、日等国,也有尚属贫穷的“第三世界”。自从3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我国的献血制度从义务献血到自愿无偿献血,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已有70多个城市开展了无偿献血,其中深圳、青岛、遵义、徐州、厦门等城市实现了临床用血完全依靠无偿献血。

  但在长期依靠有偿供血的中国,受“献血有害健康”等错误观念的影响,目前国内临床用血的大部分还是来自卖血和有补偿的公民义务献血。卫生部的官员指出,全国15000余家县以上医院,每年临床用血高达上千吨,只有无偿献血才能根除卖血现象,有效保证血液安全。而现在很多地方仍不注重推广无偿献血,而是靠向单位分配指标,用高额补贴、休长假、旅游等手段刺激献血,这只能使无偿献血走进死胡同。

  就像我们饮用水总要寻找清洁的水源,我们使用的血液也应该是洁净无污染的。而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比职业卖血者安全五到十倍。专家们指出,无偿献血是保证医疗临床用血需要和安全,保障献血者和用血者身体健康的唯一途径,是中国血液事业的总方向。关键是要想真正做好这件恩泽你、我、他的善事,还要靠我们大家伸出胳膊“动真格的”才行。安全的血液也需技术保障中国输血协会秘书长王培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安全的血液应该是这样的:它不含有任何病毒、寄生虫、药物、酒精、化学物质或其他能给受血者带来损害、危险或疾病的外来物质。献血者必须身体健康,没有也未曾得过任何严重的疾病。受血者不应因受血而受到损害,献血者也不应因献血而招致风险。

  王培华从大学毕业就在血站工作,几十年来都非常关注输血安全的问题。他说,目前,输血界正在大力开展血液及血液制品的病毒灭活研究和应用,血浆病毒灭活技术基本成熟,并已用于临床,这将进一步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北京协和医院的吴梓涛认为,严格筛检血液是提高输血安全的有力措施。国内外研究证实,90%以上输血后病毒感染是由窗口期问题引起的,即从病毒感染起至可以检出该病毒标志物前的时期。处于窗口期的献血者,血检结果病毒标志物可为阴性,但血中含有病毒(血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目前正在大力研究和推动引用核酸扩增技术(NAT)以缩短窗口期:HIV窗口期从22天减少为11天,HCV从82天减至20天,HBsAg从56天减至33天。

  据了解,我国目前规定,对献血人员要进行7项检测,其中传染病项目有5项,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抗丙型肝炎抗体、抗艾滋病病毒抗体和梅毒,并要求复检。专家介绍说,目前我国血液检测采用的方法已基本上和国际接轨,沿海发达城市血液卫生情况和发达国家等同,已经达到了安全用血的标准。现在引进和开发的血液病毒核酸检测、血液制品病毒灭活等技术,将进一步提高血液检测水平,减少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国家正计划投巨资完善采供血体系今年9月《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出台,规定:取缔违法采集血液和原料血浆点;到明年年底,对所有临床用血实行艾滋病病毒检测;85%以上的临床用血要由合法的采供血机构提供,不足部分由经批准的医疗机构自采自供;所有生产血液制品的原料血浆必须由合法的单采血浆机构使用机械采集。

  据悉,2001年中国投资9.5亿元,在中西部20个省建立250多家符合规范的采供血机构。到2001年底前,在偏远地区仍需自采自供血液的基层医疗机构,实现用艾滋病病毒快速诊断试剂进行血液筛查,对所有临床用血进行艾滋病病毒检测。到2002年底前,要在全国实行血站技术人员和相关检测人员的全员考核,并实行采供血人员执业资格制度。

  此外,卫生部正加紧制定规章,使单采血浆站的资格审批、设置、操作等得到有效监管,并将与警方联手打击非法采集、收购和销售血浆的行为。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还决定从2001年起不再批准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并对现有企业进行检查,对不合格的要责令其限期整改。

  卫生部的官员说,事实上,输血的安全水平在中国不断得到提高。通过实施一系列法律和管理办法,中国已形成无偿献血、血站设置审批和执业许可、血液质量检测、临床用血和责任追究的机制。

  个人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血作为生命的能源,神奇地支撑着我们的全部生活。尤其是运用血液来挽救受伤的人类时,其作用和功能是任何药物都替代不了的。当许多人已经慷慨地献出他们的血液以挽救他人的生命;当一套合理的保障输血安全的机制正在建立;我们普通人,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用血者”,又能为血液安全做些什么呢?

  受血者应有自我保护意识,可输可不输的血坚决不输,如需输注,在身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提倡用自身输血。“自身输血是最安全的输血”。

  这是一种将病人自己预先贮存的血液输还给自己,或将自己的失血过滤后“回收”使用的方法。据介绍,这样可防止输血相关传染病和免疫性输血不良反应,避免发生输异体血的差错事故,加快并提高病人造血功能和失血耐受力,缓解血液供需矛盾和节约医疗费用等等。

  其实,只要不是急诊手术,许多病人都可在术前的两三周内“提前”为自己“贮”上一份血,待开刀时再回输给自己,又经济又安全!在澳大利亚,择期手术的病人约60%作自身输血;日本80%—90%的择期手术病人在术前自备血400-600毫升;美国有的医院自身输血量已占总用血量的15%左右。

  再就是成分输血,搞清自己需要的是血液中的哪一部分。因病毒污染血液后并不是均匀分布在血液各种成分中,最严重的是白细胞,然后依次为血浆、血小板、红细胞。所以,成分输血可减少输入含病毒多的白细胞,提高输血安全性。

  认识血液ABC

  所有人,无论其肤色、种族和信仰如何,他们的生命力都流淌在他们的动脉和静脉之中。这是一种红色的液体,它能够展现人体健康与否的信息。组成血液的各种成分构成了人体高度发达的防御和运输系统,赋予并护卫着我们的生命。

  ●血液的40%—45%是运送氧气的红血球,其余的55~60%是血浆和一小部分的起防卫作用的白血球以及凝血因子与血小板。

  ●一个成人身体中血液平均量约为4—5升,约占人体总重量的8%。每立方毫米血液中有400—500万个红血球,4000—11000个白血球,15—40万个血小板。通常情况下,红血球能够存活120天,而白血球能够存活3—9天。

  ●如果一个人身体内所有的毛细血管、静脉和动脉被连接起来,它们的总长度将达到15万公里。一个正常人体内血液中的所有的铁可以制造一枚5厘米的铁钉。2/3的铁存在于红血球中。

  ●人的心脏每次搏动时,心脏搏出血液的20%直接流向大脑,带去对生命至关重要的氧气。平均每人有250亿红血球。怀孕的妇女在接近生产时血液体积会增加45%左右。

  ●红血球于1658年第一次被记述。

  ●第一次有文字记载的静脉或动脉输血1667年发生在法国(并未成功)。一小杯羊血通过一根银管子输入一个人体内。经过两次输血后这个人死了。只有到了20世纪,输血才成为安全的医学行为。

  ●输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使用。当时血液被装在改造过的、消过毒的牛奶瓶子里运往战场。第一个流动血库在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期间建立起来。

  ●一个健康的人在一年内可以安全地献3—4次血。在抽血后身体需要36小时才能重造等量的体液容量,要21天才能使血细胞恢复到正常水平。

  ●血液和血液制品的安全依赖于许多因素,首要的因素就是接受无任何危险的无偿献血者。提供采血时的清洁条件,对献血者的适当筛查,全面的检验,合理的储存和输血的适当临床使用,都能够确保血液的安全。

- 返回 -
中国中央电视台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北京复兴路11号(100859)
站长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议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颜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浏览器和中文大字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