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文化溯源——蓦回首,已是千年身
南方周末2002年10月17消息:
诗三峡
中国古代在三峡行走的都是些什么人物?文人骚客、被贬和赴任的官员。从屈原、宋玉开始到李白、杜甫、苏轼、陈子昂、白居易、陆游……自古文人多入蜀。
每个文人所带的不同的文化元素在此汇集,三峡成为各种异质文化的展台,成了中华多元文化的一个大容器,而三峡壮丽的山河似乎是诗人才情的酵母,让它们在撞击中,闪出诗的火花。
感动出诗人,震撼出诗人,惊叹出诗人,当人面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惊世杰作时怎能不诗情汹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秋兴八首》)从中原走来的诗人,一到三峡,诗风忽然变得沉郁悲壮。
“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李白《宿巫山下》)出蜀的诗人,一到三峡,诗风忽然就变得浩荡开阔。
就是一个诗人,因为自己的心境不同,因为三峡的云雨不同也诗风大异。58岁的李白流放夜郎经过三峡,他的感觉是“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而到白帝城时,忽然接到大赦的消息,这时的李白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峡是对中国诗人才情的最大挑战。一个文人到了三峡如果不写诗,写不出好诗就不是真正的诗人。
中国再也没有一个地方像三峡这样聚集了那么多的诗。短短的三峡竟有诗万首,如果一公里一公里地把诗铺展开去,那么,每一公里峡江竟有诗百首!
一个是自然的三峡,一个是诗的三峡,不知道哪一个更奇崛,更风光无限。
|